這一期雜志,做得相當?shù)牟话病?/p>
不僅僅因為我的大部分家人與同學,都身在成都及四川各地,地震后的每個晚上,我都會通過電話或短信,聽他們描述當?shù)氐目只?,以至于很多次夢中醒來,都有恍若隔世的緊張。
也因為我們決定臨時撤掉一個兒童攝影專題,做一個汶川地震的紀念專題。雖然,跟大家一樣,我們每天看到大量的圖片、文字、視頻蜂擁而至,我們每天也在悲慟中默默期待奇跡,但地震后的好幾天,我和同事一直很迷茫:我們并沒有一線的記者報道,作為一本時效性不強的攝影媒體,我們的角度在哪里?我們的情感是什么?
阿多諾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币驗闅埧崃钊祟愇拿骱蛯徝赖母幦粺o存。我擔心任何關于悲傷的回憶,或者哀思的抒情,在滿目瘡痍的災區(qū)面前,都會顯得軟弱,或者輕浮。
同事鄧登登做了一個PPT,《地震中的孩子》,帶到“我的中國符號”杭州選拔賽現(xiàn)場播放,滿場肅靜,當看到“地震中的孩子最堅強”一行文字時,不少影友,眼中含著淚花。
同事陳丹丹,是一歲孩子的母親,她在FOTO社區(qū)發(fā)帖:六一兒童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那些不幸在災難中離去的孩子們,天堂里有沒有六一兒童節(jié)?
同事何南的父親,在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現(xiàn)場,拍回大量的救災一線圖片,其中,一個小女孩從斷垣殘壁中伸出求生的手,在網(wǎng)絡廣為流傳。
《數(shù)碼攝影》的讀者,也是《綿陽晚報》的圖片部主任楊衛(wèi)華,拍攝的擔架上的小郎錚(音譯)向救災軍人叔叔行隊禮圖片,被網(wǎng)友評為“感動全中國”。
大旗網(wǎng)首頁上,一張無名作者拍攝的圖片:“什邡廢墟,那一抹動人的笑容”,被很多影友博客爭相轉(zhuǎn)載。
是的,我們震驚,我們恐慌,我們悲慟,我們哀傷。
但最終,從千萬幸存下來的孩子們眼中,我們找到了本期地震專題的情感主題:希望!
正如李宗盛所唱:如果這紛亂的世界讓我沮喪,我就去看看她們眼中的光芒。
如果說,有一種情感,能讓我們共同度過災難,那就是堅強。
如果說,有一種情感,能讓我們早日重建美好,那就是希望。
雜志出刊前,十多位同事選擇本期封面圖片,最后落在了兩幅圖片上:一幅就是感動中國的小郎錚向救災軍人行隊禮,一幅是我們臨時撤下的兒童攝影專題——“天堂中的孩子”中拉小提琴的孩子。
最終,我們選擇了陽光中拉小提琴的孩子。
如果小郎錚代表了堅強,后者,則代表了希望。
我們想通過這張充滿陽光和美好的圖片,祝愿天下所有孩子,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