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父親正在教兒子學騎自行車。兒子不過七八歲,和自行車一般高。學了半個多小時,兒子仍舊沒有進步,一上車,車便倒了。即使車當時沒倒,也只是歪歪斜斜地走上幾米后,就連車帶人一齊摔倒。這時,父親鄭重其事地對兒子喊道:“學會騎車注意三點:先要身子正,上車不要斜著身子,身子歪了是騎不好車的;再是眼睛向前看,選擇好前進的路;還有一點是腳下要用力,才能使你的自行車走得快,走得穩(wěn)……”
請你根據(jù)上面的材料,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任選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體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現(xiàn)(或暗示)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試題解說
這道作文題審題的關鍵在思考父親教兒子騎車時提醒的三點要求:
“先要身子正,上車不要斜著身子,身子歪了是騎不好車的”——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公正;“再是眼睛向前看,選擇好前進的路”——要有正確的方向,要有遠大的目標;“還有一點是腳下要用力,才能使你的自行車走得快,走得穩(wěn)”——要立足現(xiàn)實,要發(fā)奮進取。
如果用聯(lián)系的觀點來看,那就是做人就像騎車,一定要端正心態(tài),把握方向,不斷前進。
當然,從父親教兒子騎車這件事本身來說,也可以引申出一些道理,如長輩教育下一代,光有一腔熱情、一顆愛心是不夠的,還得有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時讓孩子在挫折中有了感悟,再教給他方法,告訴他方向,也許比在順境中更利于他們的成長、成材……
至于還有學生“劍走邊鋒”,從“七八歲”的孩子學騎車為時過早。容易引發(fā)交通事故,不宜提倡這個角度入手,進而聯(lián)想到早期教育也要遵循規(guī)律,不能拔苗助長的道理,也不能理解為偏題。
甚至還有考生結合自己的歷史知識和生活常識,悟出了正直的人未必時時都要保持挺拔的身板,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有時還是要學會變通。適時地委曲求全,也是人生哲理,令人耳目一新。
總之,要有意識地去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生活,書寫健康人生。要善于把自己擺進去,把自己最熟悉、最動情、最有感悟的“人”、“事”、“理”寫出來。以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去關注社會、關愛人生,尤其是自己及周邊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喜怒哀樂。
就寫作的角度而言,敘個人的生活感悟可以,議社會的價值追求也可以;正說做人的道理可以,反述處世的哲學也可以……
另外,“文體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文體”,必須充分尊重文體的基本規(guī)則,寫什么必須是什么,寫什么必須像什么。
三、佳作評析
例文一
騎車·做人
“學會騎車注意三點:先要身子正,上了自行車不要歪著身子。身子歪了是騎不好車的;再是眼睛向前看,選擇好前進的路;還有一點是腳下用力,才能使你的自行車走得快,走得穩(wěn)……”
讀了這段話,心里很是感動,這是一個父親教兒子騎車時所講的,更是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長輩對后代傳授的人生經(jīng)驗。
是啊,做人就像騎車,容易摔倒,但只要你掌握了要領,你的車就會騎得很平穩(wěn),你的人生道路也會因此更順暢。
小時候?qū)W車也聽爸爸講過類似的話,當時沒有在意,也許是因為太小沒有領悟到其中的深刻含義。但今天再讀到同樣的話語,心里異常溫暖。面對人生中迎來的重大考驗——中考,心里也仿佛安定了許多。
我想到了有一年的夏天,在騎車趕往老師家去補課的時候,大雨傾盆,放眼望去,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但又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只能拼命往前蹬。
沒走多遠就迷路了。當時我的心里仿佛塞了一團亂麻。怎么辦?頭腦中猛然閃出一個念頭,對,就像剛學車時那樣騎——身子正,用力蹬……實施了這個“笨”辦法以后,風雨似乎也被我感動了,漸漸地小了下來,我又充滿信心上路了。
做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身要正,選好前進的正確道路,用力走下去,才可能更快、更穩(wěn),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可以挺過去。
走不動?沒關系,先調(diào)整好心態(tài);迷了路?沒關系,辨清正確的方向;走不穩(wěn)?沒關系,腳下用勁,心中就會有力。
現(xiàn)在,坐在考場里,我更加堅信騎車和做人一樣,需要一份執(zhí)著和堅定。本著這份執(zhí)著和堅定,無論你做什么,都能做到最好。
點評:
本文巧妙地抓住“騎車”和“做人”共同的“注意點”,文脈貫通、一氣呵成,從兒時騎車,尤其是雨中騎車那感人的一幕,想到了正在參加的中考,想到了今后的人生路。全文語言簡潔,立意深遠,催人奮進。不足:主體部分如果能再充實一些生動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說理的層次感能再明顯些,則可以進一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例文二
身子總要正著嗎
外祖父家有片小樹林,里面的樹大多蒼翠挺拔,當然也有一些身子骨不硬的,見風便彎。自小我就對那些見風便彎的樹沒有好感。然而,去年夏天的一場大風卻使我的看法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彎。
那場風可真大!我們只能躲在家里靜候它的離去。風過去之后,我和外祖父便去看小樹林。
一路上,許多樹倒了,橫在路上??粗@般凄慘的景象,我估摸著外祖父的樹林也差不多了。
到了樹林,眼前的景象果真慘不忍睹。平日里那些挺拔的“壯士”都“戰(zhàn)死”沙場了,我心里好不悲痛!
咦,怎么還有幾棵樹仍矗立在那兒?定睛一看,竟是那些見風便彎的樹!
此時,又是一陣風吹了過來,那些樹立馬迎風低下了頭。風一過,它們又重新挺直了。原來,它們正是靠著這貌似軟弱實則頑強的韌性才在這場大風中幸存下來的。這使我對它們不由得生出了幾分敬意。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著山里眾樹皆倒、少有不折的景象,我恍然大悟:只有適時彎曲,才能在這充滿競爭的世上巋然獨存,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的確,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世界,我們必須堅定自己的立場,在原則問題上身子骨一定要正。但在某些無關大局的問題上,則應該適時彎下身子。這不是懦弱的行為,而是智慧的選擇!
當風暴來襲的時候,面對我們無法克服的風,我們難道要和它正面對抗,成為無謂的犧牲品嗎?彎下身子,是為了風暴過后再次更好地挺起身來!
現(xiàn)在,我要回答題目中的問題了,那就是身子不是總要正著的!
點評:
題目是個反問句,有悖常理。作者沒有明說個中緣由,而是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場劫難:颶風過后,慘不忍睹的全是原本挺拔的樹,而平常“見風便彎”的反倒僥幸存活了。
奇怪嗎?不奇怪!韌性不也是偉大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品質(zhì)之一嗎?“在原則問題上身子骨一定要正。但在某些無關大局的問題上,則應該適時彎下身子。這不是懦弱的行為,而是智慧的選擇!”點睛之筆,陡然生輝!
不足:最后一段可以刪去。還有一些句子表述欠嚴密,如“我心里好不悲痛”、“當風暴來襲的時候,面對我們無法克服的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