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被人們刻在光盤上、壓縮在文件夾里、流進心機,甚至存活在BT種子的鏈接中……
在高度數(shù)字化的時代里,卻有一種機械聲響。矢志不渝地堅守著人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來的音樂夢想,它就是源自瑞士的八音盒。
純粹的金屬碰撞,全機械的動力來源,八音盒能在200多年來始終作為歐洲經(jīng)典之一,靠的是匠心獨具的精密工藝,和那一曲曲經(jīng)鐘表原理演奏出的美妙樂章。
18世紀后期,歐洲戰(zhàn)爭頻繁,擾亂了人們的生活,也嚴重影響了瑞士鐘表界。由于鐘表零件運輸受阻,一位名叫安托·法布爾的瑞士鐘表師的家里堆滿了無法運轉的半成品。氣惱的法布爾將這些夭折的手表砸到墻壁上,不料那些動聽的金屬碰撞聲,反而激發(fā)了他制作一種音樂發(fā)生器的靈感。
于是,安托·法布爾這個手藝精湛、頭腦靈活的鐘表師開始忙活了。他抓緊時間、集中精力進行研制,過了幾個月,全世界最早的八音盒——一個在底部安裝了圓筒音樂器的小巧黃金圖章由此誕生了。這年是1796年。
八音盒作為當時唯一的音樂播放器,從此改變了歐洲人的藝術生活,并在貴族階層的推動下’進入皇家宮殿成為頂級貢品。而j同樣由八音盒原理發(fā)展而來的大圓片型八音盒,因為成本低和音量大的特點,則成了民間餐廳、酒吧的助興工具。不過,它們身上原始的“點唱”功能,倒是音樂播放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驚喜。
這些機械“音樂家”和中國也有著極深的淵源?!鞍艘艉小边@個中文名稱,源自中國史料里對八種基本樂器原料的統(tǒng)稱,更顯示了明清時期國人對這個洋玩意兒的高度認可。
據(jù)說,清朝戊戌變法失敗后,被軟禁在瀛臺的光緒帝為了排遣寂寞,幾乎每天都聆聽外國進貢來的八音琴盒。也許今天在北京故宮展出的諸多宮廷八音盒中,就有一些曾是這位苦命皇帝的“知心伴侶”。
初次接觸頂級八音盒,許多人的目光會首先落在那個長滿硬“刺”的滾筒上??汕f別小瞧了這些名叫“銷釘”的家伙。它們每一根都代表著樂曲五線譜上的一個音符。是經(jīng)過專業(yè)樂曲改編師“翻譯”之后精確布局在圓筒上的。銷釘跟著圓筒轉動,撥動旁邊的金屬片,就這樣實現(xiàn)了八音盒發(fā)聲的全過程。
太簡單了?其實不然。先暫且不提“翻譯”樂章的復雜性,這些銷釘每根可都經(jīng)過了技師手工調校,在角度和長度上保持了極高的一致性,而且還被圓筒里的天然復合樹脂牢牢固定著。
八音盒之所以堪稱“純機械”,就是因為它的動力源來自發(fā)條。上發(fā)條時那旋轉擰緊的阻力。那“嗒嗒”的聲響,是不是讓你憶起了久違的童年?
藝術總能帶來超乎尋常的生命力。機械也因此而靈動。在18~19世紀歐洲的八音盒“黃金時代”,技師不僅在機芯上研究細節(jié),連外殼材料都要進行精挑細選。
隨著殖民擴張的腳步,他們從美洲、非洲搜羅來各種珍貴木材,尋找與不同音梳發(fā)聲屬性相匹配的最佳外殼原材料。
更讓人心醉的是,他們還在木質八音盒上開發(fā)了鑲嵌雕花技術,讓這個音樂精靈產(chǎn)生了更為奪目的個性。這項純手工技術一直保持到今天,將歐洲古典主義圖案、花卉彩繪等視覺美學充分融入了音樂之中。
在時尚的變遷中,八音盒還在近現(xiàn)代穿上了簡約主義的水晶外衣,產(chǎn)生了完全不同以往的設計個性。例如,某些鳥音八音盒上面的真羽毛是來自已被禁止捕捉的極樂鳥。而這些鳥羽可能是十幾年前或幾十年前攢下的庫存,因此,這種八音盒顯得更加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