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似乎總能找到各種藉口,來解釋我對拍攝沙漠的興趣。
早在我開始從事攝影之前,也還沒親眼見過沙漠的時候起,一部描敘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英國人和土耳其前身的奧托曼帝國在阿拉伯沙漠里戰(zhàn)爭的電影,就讓我和沙漠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無垠的沙漠把我?guī)肓艘粋€自由、空曠的世界,也激起了我那份奔放而沒有束縛的情緒。雖然,很多曾經(jīng)身臨其境的過來人,都把沙漠看作是“死亡之?!?,但那些起伏而又帶有游動感的沙丘,在我眼里,幾乎就是大海里的游龍,生動而又充滿著生命的活力。那些斜陽下的線條,是那么精致細膩,但又顯得那么隨意。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那便是:“巧奪天工”!
當我開始攝影之后,我認識到,攝影不僅僅只是記錄,拍攝的作品也能給人帶來觀賞的價值。在這被快門所凝聚的畫面里,既記錄了一個現(xiàn)場的畫面,也能夠給人們提供思潮和情感上的游動空間。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光有視覺上的中心點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能有讓觀賞者徘徊留戀的想象空間。出于這樣的考慮,沙漠,便成了一個能夠有發(fā)揮余地的理想題材。沙漠里的視野是那么地開闊,景觀是那樣地突出,而游動的線條又那么地充滿節(jié)奏感。它們把畫面分割成一個個形狀各異但又相對呼應的色塊,在一個具像的畫面里又包含著些許抽象的成分。
要找尋這樣的境界,攝影者需要有一個脫離傳統(tǒng)而比較不死板的眼光去看待沙漠。其實從風光攝影的角度來看,沙漠也是把“風”形象化的一個例證。而且在沙漠里也充滿著各種生命的活力,在題材的選擇上決不僅限于“沙漠之舟”,或是近年來被拍攝得成為熱門的胡楊而已。至于具體的拍攝,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一)因為風的關(guān)系,沙漠里總是充滿著線條。因為風的方向不一,它不僅能雕繪出輾轉(zhuǎn)曲折、形態(tài)各異,甚至難以想象的沙丘,還能勾畫出連續(xù)不斷而且有節(jié)奏感的沙紋。在斜陽的照射下這些紋路尤其突出。如果我們能夠用抽象的眼光去看待,在畫面里找尋到理想的構(gòu)圖和元素,可以給觀賞者帶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攝影雖然是實際景物的記錄,但它最多只能表現(xiàn)景物的一個側(cè)面。想要讓觀賞者目有所注,作品既要有主題,又需要有一定的整體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把畫面處理得比較簡潔,但又并不單調(diào)。相對來說,在流沙覆蓋的沙漠里,這比較容易做到。這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在沙漠里充滿著線條和形態(tài)各異的色塊。只要我們略加注意,都能拍攝到帶有結(jié)構(gòu)和動感的畫面。一草一木,甚至昆蟲或是野獸在沙上留下來的足跡,在這片干旱的荒野里都會顯得特別突出而帶有幾分趣味性。這不僅可以為畫面帶來注目點,也帶來了強烈的對比,可以表現(xiàn)出大自然環(huán)境里頑強的生命力。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了。拍攝沙漠的情趣并不能掩蓋走進沙漠所隱含的危機。畢竟,“死亡之?!边@個名詞不是隨意賦予的。走進沙漠的每一位拍攝者都需要有足夠的警覺性和充分的準備。生命畢竟比拍到一張沒有足跡、別人沒有去過的地方的照片更為重要。不要因攝影的追求讓自己變成 “亡命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