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買瓜,與瓜販閑聊。他原來是種瓜的,后來覺得賣瓜更賺錢,就棄農(nóng)經(jīng)商,他向我道出了生意經(jīng)。
一車西瓜兩千斤,五毛一斤進貨,總共一千塊錢,這就是本錢。賣多少錢一斤呢?貴的市價是一塊,再好的西瓜也不能超過這個價。于是他也賣一塊一斤,這個時候跟他砍價,無異于與虎謀皮,任顧客如何刁鉆他也不能讓步。再說賣瓜的也得照顧左鄰右舍,你這邊放水叫撬行,缺乏職業(yè)道德,瓜攤也許會讓人家掀翻的。
西瓜賣得很快,錢包也越來越鼓,但西瓜賣不夠一千元,價格絕沒商量的余地。最終他賣夠了一千元,心一下子有了底——夠本了,看一看車斗里的西瓜,剩下還有一半,再一看日頭已過中午,他對那一元錢的底線也不再堅守,此時的瓜販顯得十分大度,當然,他也要看行情,行情好犯不著降價;賣不上價就會松口,相當靈活。
臨近收市,天色已晚,市場上攤販已經(jīng)不多,他會把價格繼續(xù)下降,當價格降到五毛錢的時候又是一個坎兒,五毛與進價持平,再降就要賠本。
果真如此嗎?瓜販的賬可不這么算,本錢已經(jīng)回來了,多賣一分就是賺頭,也就是利潤。五毛錢不是價格的極限,在他的頭腦里,每斤五毛錢與四毛錢、三毛錢的界限早已淡化,并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全是賺,只是賺多賺少而已——他關(guān)注的不是單價,而是總成本,一車一千元,極限在這兒呢!
這位瓜販沒讀過幾天書,不懂得數(shù)學、政治經(jīng)濟學,更沒有讀過市場營銷之類熱門時髦的專業(yè)。他的思維特點是簡捷——算大賬,不兜圈子,直奔要害。
改革開放初期,發(fā)財?shù)亩嗍俏幕瘜哟蔚偷摹吧荡竽憽?。如今參與經(jīng)商的人文化程度越來越高,但仔細觀察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今天的“成功人士”與三十年前的“傻大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善于算大賬而不拘小節(jié)。(編輯/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