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玲瓏,咬一口,滿嘴流油,那味道,絕了!肉鮮,皮薄,香氣撲鼻……這就是在浙江地區(qū)家喻戶曉的“老臺門湯包”。就是這5毛錢一個的湯包,正演繹著一幕現(xiàn)代版的“團(tuán)結(jié)致富經(jīng)”。
小湯包大利潤
紹興人每天至少要消費15萬個“老臺門湯包”。湯包店在紹興有100多家。
這100多家包子鋪都和一個今年只有29歲的小伙子分不開,他叫陳慶松。從2002年陳慶松來紹興開店到現(xiàn)在短短5年時間,就掙了500多萬元。
2002年,學(xué)了10年手藝的陳慶松從安徽農(nóng)村老家只身一人來到紹興,在東街市場邊開了第一家湯包店。他做出的湯包很有特點,皮薄,有韌勁,湯水不多不少,吃一口,正好把湯水吃完。產(chǎn)品受歡迎,買湯包的顧客隊排得老長。
那段時間,陳慶松每天從凌晨一點忙到下午六點,一天要用400多斤面粉,做7000多個包子,利潤少說也是七八百元,當(dāng)時店里請了兩個小工。頭幾個月月利潤都在3萬多元,一年下來陳慶松掙了30多萬元,當(dāng)時他和兩個小工一天只休息5個小時,掙30萬元已經(jīng)是他的極限了。一個人做的湯包滿足不了需求,陳慶松想到了老家的親戚朋友。
咸魚大翻身
本著把家里人帶出來多掙一點錢的想法,陳慶松設(shè)定了新店的距離:第一,對自己的生意沒有影響;第二,對他的生意應(yīng)該也是一個好的幫助。第一批過來的就有陳慶松的妹妹陳慶紅。第一年的盈利足足有六位數(shù)了,陳慶紅開心得不得了,用他們的土話說就是咸魚大翻身了,一夜之間成了暴發(fā)戶。
陳慶紅靠包子一年掙了十幾萬元,陳慶紅的老公陳輝也坐不住了。又有三四十位親戚,做縫紉店的、開汽車的,看陳慶松的湯包賺錢,全部都過來改行了。就這樣,像滾雪球一樣,有100多親友從安徽安慶農(nóng)村來到紹興,跟著陳慶松做包子。
對于每一個從老家來的沾親帶故的人,他都會教給他們自己的湯包技藝,雖然陳慶松已經(jīng)把做餡的技藝都傳給了徒弟,可徒弟無論怎么學(xué),也覺得沒有師父做的餡味道香,仍然要從師父那里買餡料。
他們算了一筆賬,自己做肉餡又要機(jī)器,又要多請小工,成本明顯提高,100多個徒弟一商量,形成了一個決定:給師父加點錢干脆讓師父請人來做。
100多家包子鋪,每天需要的肉餡不是個小數(shù)目,陳慶松直接去肉聯(lián)廠批發(fā),做成肉餡后送到位于紹興各個地方的湯包店,現(xiàn)在每天他要做1500多公斤肉餡,靠肉餡陳慶松一年能掙60多萬元。
(編輯/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