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王 敏
“本色”父親:照看女兒幼小心靈
我和妻子都是知青,下鄉(xiāng)后調(diào)到遼寧營口工作,女兒天瀅就是那時出生的。我至今還記得她剛出生時的樣子:扎撒著一雙小手,兩條胖乎乎的腿亂蹬一氣,一雙清澈如水的眼睛注視著我。那一刻我突然對父親一詞充滿敬畏。
妻子問我女兒像誰,我笑著打趣:“容貌像你,漂亮;智商像我,聰明?!逼拮有α耍骸澳且院蠼逃呢熑尉陀赡銇沓袚?。人說聰明的孩子不好管,管好了是人才,管不好就走向反面?!?/p>
妻子的話,引起我深思:父母與孩子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除了倫理學的愛與被愛關系,還應該有一種契約關系?;橐霰举|(zhì)上是一份契約,作為婚姻的產(chǎn)品——孩子,自然是契約的一部分。你把他(她)帶到世上,就等于簽了一份合約。把這個無知的“小羊羔”,培養(yǎng)成有高級思維和知識技能的人,為社會輸送一個合格產(chǎn)品,為人類貢獻自己的力量。
想到這,我鄭重地對妻子道:“中國有句古話,叫慈母嚴父。這樣吧,我們分工,你負責照管她的身體,我來照管她的心靈。不敢說一定把她培養(yǎng)成人才,至少讓她掌握知識技能,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可我第一次做父親,一點經(jīng)驗也沒有。于是,那段日子,我一有空就跑書店、圖書館,讀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書。不過只是理論上的,一落到實處,就開始犯難。還是妻子聰明,她說:“你別把問題搞得太復雜。其實做父母說復雜就復雜,說簡單也簡單。要我說,就兩條:第一,自己做個好人。第二,教育女兒做個好人?!?/p>
妻子可謂一語中的,說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其實任何父母,無論自覺還是不自覺,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從每個孩子身上,都可或多或少看到父母的影子。我希望女兒正直、善良、樸實、勇敢、向上,首先成為一個有德的人,再慢慢學習和積累才華。德者才之帥,才者德之資嘛!為此,我自己就得以身作則,做一個這樣的本色父親。
為了做好“本色父親”,我虛心向妻子請教:“你說,我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指出來,我一定改正。”
妻子也沒客氣,她說:“你有些不好習慣:有時不守信用,明明答應好的事情,一忙起來就忘了。還有,你喜歡躺著看書,有時還邊聽音樂,一心二用。另外,你花錢沒計劃……”
妻子數(shù)叨著,我在心里暗暗叫苦。唉,這些習慣跟了我這么多年,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但現(xiàn)在為了寶貝女兒,也只能忍痛割愛了!
提示:主人公與妻子依據(jù)各自的特長,從孩子降生之初就明確分工、默契合作,并成功挖掘出家教的核心:家長勇于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剪報”父親:訓練女兒理性思維
雖然我和妻子有分工,但女兒上學前,主要是妻子照看。不是我不履約,因為女兒年幼無法閱讀,而我這人嘴又笨,講故事干巴巴的,不像妻子聲情并茂,所以女兒不愛聽。當然,我也不能閑著,想法做些幕后工作。每天從報刊、圖書中選一個故事,由妻子講給女兒聽。后來女兒上學識字,我就把文章剪下來,教她自己閱讀。遇到生字就查字典。為此,我訂閱了《中國少年報》、《故事會》、《讀者》等十幾種報刊,每隔段時間就去書店買新書。當時我一個月薪水才一百多元,四分之一都用在圖書報刊上。
有人說,女人是感情動物,缺乏理性思維。我以前也這么認為。但是當我研究了許多優(yōu)秀女性的成長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她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理性地看待世界,規(guī)劃人生,從而為自己設計一條通向成功之路。我忽然間意識到:其實理性是后天訓練的,而不是由性別決定。于是,我開始有意識地對女兒進行理性訓練。
有一次,女兒讀了南丁格爾的故事,非常喜歡,特別是讀到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南丁格爾不顧個人安危,奔赴前線,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士兵的死亡率由原來的50%下降到22%。她也因此贏得士兵們的感激和尊敬。夜靜時,南丁格爾手持油燈巡視病房,士兵躺在床上虔誠地親吻她映在墻壁上的身影。女兒被深深地感動了,但和許多女孩兒一樣,只是沉浸在感人的細節(jié)中,而不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刻含義。我引導性地問她,南丁格爾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她創(chuàng)建了護理專業(yè)。為了表彰她的貢獻,把她的出生日——5月12日定為護士節(jié)?!迸畠好摽诘?。
我點點頭:“你說的對,但她的影響遠不止于此。在南丁格爾的時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女人很少受教育,也很少外出工作,社會上普遍認為婦女智力低下,除了照顧家庭,不能從事社會事務。南丁格爾用自身的經(jīng)歷,證明了婦女有能力做更多的事。她后來創(chuàng)辦護理學校,為更多婦女走向社會提供學習和實踐的機會。這才是她最大的建樹。全世界的所有女人,都應該感謝這位杰出的女性?!?/p>
女兒望著我,一臉凝重:“爸爸,南丁格爾真?zhèn)ゴ螅乙惨袼菢?,投身醫(yī)學。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挽救生命,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后來,女兒又讀了我國著名婦產(chǎn)科專家林巧稚的故事,更堅定了她從醫(yī)的決定。1996年,我和妻子工作調(diào)動,舉家遷到沈陽,女兒這一年參加高考。她希望報考醫(yī)學院,征求我們意見。從最初立志學醫(yī),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4年。4年時間依然決心不改,可見她的執(zhí)著與真誠。我和妻子都贊同并支持她。在備考的日子里,我依然給女兒選文章,做剪報。我盡量選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那時女兒每天學習很晚,妻子做一碗雞蛋湯給她補身體,我則給她讀文章。女兒戲稱這些小品文是“心靈雞湯”。妻子的雞蛋湯和我的“心靈雞湯”,讓女兒身心得到滋補,最終如愿考取湖南醫(yī)科大學。
提示:主人公用人物故事和知識小品文,有針對性地對女兒進行理性訓練,從而有效彌補性別上的“先天缺陷”。
“信使”父親:和女兒一起成長
1999年8月,女兒踏上南下的火車,開始她的大學生活。這是她第一次離家,望著火車消失在遠處,我忍不住問自己:除了后勤保障外,我還能為女兒的成長做點什么呢?
我選擇了寫信。或許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上了大學,可以喘口氣,以后只提供經(jīng)濟保障就行了。其實不然。大學是孩子獨立生活的開始,但獨立的只是身體,心靈依然需要呵護。平生第一次離開父母的庇蔭,獨自面對復雜的社會,紛紜的人際關系,會遇到各種困惑和煩惱,這時候更需要父母引導。而且這時候他們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了,作為家長還要講究方法,學會技巧。
我滿腔熱忱地寫去牽掛,勉勵,期盼,但女兒背著我對爺爺奶奶說:“不愛看我爸寫的信,總講一些大道理。還不如同學的信好?!蔽衣牶筘M止是生氣,簡直是傷心。為此,我好長時間沒給女兒寫信。女兒反倒主動給我寫信,問我:“是不是生氣啦?為什么不寫信?”我一想,慪氣也不是辦法??磥聿粌H要講道理,還要有魅力。
為了贏得女兒“歡心”,我開始在寫信上下功夫。我給自己提出幾點要求:以做人、處事與立志為宗旨,用講故事的方式,每封信集中闡明一個問題。我就這樣和女兒開始了“鴻雁傳書”。有一次,女兒告訴我,學校向在校學生征集校園歌曲。我鼓勵她參加。我說:“大學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掌握一門具體技能,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現(xiàn)世界,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知道當今時代處于文明發(fā)展的哪個階段,從而在個人志趣和社會需求間找到最佳結(jié)合點。你是搞自然科學的,但必須加強對社會科學的學習,注重文學、歷史和哲學方面的積累,以彌補人文底蘊不足。”
女兒聽從我的建議,寫了一首歌去參賽,并榮獲三等獎,得了100元獎金。我向她祝賀,我說:“你知道嗎?其實你得到的最大獎賞不是100元獎金,而是積極參與的競爭精神!美國是世界最富有國家,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推行自由市場的公平競爭機制。你一定要把這種積極參與的競爭精神堅持下去,成為一種終生習慣?!蔽疫€告訴女兒:“競爭要有成敗泰然的平常心。勝利了值得慶賀,失敗了也值得紀念。人往往從勝利中學得少,從失敗中學得多。”
隨著這一封一封信,我和女兒的距離沒有因為時空而變遠,反而更加親近。女兒越來越愛看我的信,還把其中的道理講給同學聽。女兒的同學也給我寫信,商討遇到的問題。我的信經(jīng)常在同學們中傳閱。一次,女兒在信中說:“我們同學都說,你的信寫得真好,有的比報紙上的文章還好,你為什么不拿去發(fā)表呢!”
女兒的話觸動了我。我一直從事黨政工作,寫作并發(fā)表過這方面的文章。但文學創(chuàng)作還從來沒嘗試過。我不是常鼓勵女兒積極參與競爭嗎,自己為什么不試試呢!于是,我從電腦中找出以前的信,有一篇鼓勵她不要貪圖安逸,敢于自加壓力,我感覺不錯,修改成文,加了個題目《安逸與壓力》,寄給《遼寧職工報》,文章很快被采用,并獲征文二等獎。初試成功,給了我極大的自信心。我乘勝追擊,一連給女兒寫了幾封信,改成文章,都陸續(xù)被采用,印成鉛字發(fā)表。
我的文章頻頻見諸報端,最高興的是女兒,她打電話向我祝賀,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爸爸,你將來成了大作家,可不要忘了,是我給你提供的靈感呀!”
作家夢,我以前從未做過。對于一個沒受過高等教育的知青,它離我太遠了。但是現(xiàn)在,女兒讓夢想照進生活,讓我的人生又多了一些意義。我拿什么感謝她呢?我暗暗下決心:給女兒寫更好的信,給報刊更多的稿,力爭為女兒、為更多的孩子寫一本高品位的書!
提示:在女兒外出上大學后,主人公有效地利用“魅力”家書來拉近與女兒的時空距離,與女兒保持溝通。在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的同時,主人公自身素質(zhì)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留守”父親:心和女兒一起飛
2003年8月,女兒從湖南醫(yī)科大學畢業(yè),被美國坦普爾大學錄取為研究生。親朋好友紛紛向我們祝賀:她順利通過簽證,拿到全額獎學金,學的免疫專業(yè)是前沿學科,導師赫赫有名,而且是碩士博士連讀。我這位做父親的心里充滿幸福和甜蜜,比自己取得成績還高興百倍。
我永遠忘不了送女兒登機的情景。我一直送她到安檢口,目送她通過安檢,走幾步一回頭地遠去。當她走到電梯前,停住腳步,踮著腳向我這邊張望,直到催促登機的廣播響了,才轉(zhuǎn)身踏上電梯……我感覺眼里熱乎乎的,心里默默地說:女兒,飛吧,不管你飛得多遠,都飛不出父母心靈的廣場。太平洋再大,也隔不斷我們。我們的愛永遠陪伴著你,還有我們給你的禮物——一面小國旗包著的一小瓶泥土。這一小瓶泥土,象征著有大美而不言的大地。這一小瓶泥土,有的取自北京,有的取自長沙,有的取自沈陽,有的取自營口,有的取自盤錦……它記載著祖輩、父輩、還有你自己的人生軌跡,它是我們的根,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因為遠隔千山萬水,連接我們的只能是書信。為了和女兒通信方便,我買了一臺新電腦,連上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可以發(fā)E-mail。
女兒的留學生活并非一帆風順。班上一位南斯拉夫女同學成績平平,還歧視中國留學生。一次實驗她不慎弄壞一臺很貴重的儀器,卻嫁禍于女兒,跑到導師那兒告狀。導師沒有調(diào)查情況,就在大會上點名批評她。受到冤枉的女兒非常震驚,當場據(jù)理力爭,慷慨申辯。同學責怪她太魯莽了,搞不好會影響導師對她的看法,以后關系難相處。
女兒心情不好,寫信給我。我告訴她:“你做得對!人不能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是對歪風邪氣的抵抗,表現(xiàn)了無所畏懼的凜然正氣。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你這樣做,或多或少有損于導師威信。但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不必責備自己。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沒有脾氣,有選擇地偶爾爆發(fā)一次,只要處理得周全,后續(xù)工作跟得上,也無可厚非?!?/p>
我建議女兒去找導師好好談談,講明自己的真實想法:并不是對導師不滿,而是針對顛倒是非的做法做一澄清。第二天,女兒去找導師溝通思想。那位導師為人正直,并沒有為難女兒。在調(diào)查清楚事實后,還向女兒表示道歉。
以后,那位南斯拉夫同學沒再找女兒的麻煩。我告訴女兒:這件事就讓它過去吧。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能得理不讓人。有些外國人歧視華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偏見,也有我們自身的問題。誰敢歧視丁肇中?誰敢歧視楊振寧?關鍵在于自己。我囑咐女兒:抓住人生中最寶貴的這幾年,學習美國先進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增強自身實力,讓自己變得強大,別人就不敢欺負你。
2007年8月,女兒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被導師推薦到賓州大學做博士后。伴著女兒成長的足跡,我也在收獲自己的人生。工作中,我勤勤懇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現(xiàn)在是遼寧省委督查室副廳級督查員。寫作中,雖然沒像女兒期待的那樣,成為一位“大作家”,但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的作品已達千篇,出版8部散文集。這些滋養(yǎng)女兒的心靈雞湯,也滋養(yǎng)著許多和女兒一樣蹣跚學步、成長中的孩子……提示:由于有著多年成功教育打下的基礎,因此即便女兒遠渡重洋,主人公依然與女兒保持著暢通的溝通,為她的每一次成功與挫敗鼓與呼。
(責編 俞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