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在天災國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地震心理創(chuàng)傷者!以這次大地震為例,心理創(chuàng)傷受害者分為三個層:第一層次是身體、財產(chǎn)等直接遭受損害的災民;第二層次是親監(jiān)現(xiàn)場、目睹災難場景的救援者,包括部隊官兵、醫(yī)護人員等;第三層次是通過媒體間接接觸災難的廣大群眾。地震破壞的是人們最基本的安全感,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傷害時,人就會產(chǎn)生心理應激或創(chuàng)傷而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按時間程度來分,又可分為三類:一、急性應激障礙;二、鐊傷后應激障礙(PTSD);三、適應障礙。
心理救助幸存者
文/龐良虹(作者系安徽省社會心理學會播健教育中心副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安徽省婦聯(lián)派往四川災區(qū)的第一批心理專家之一)
5·12汶川大地震后。安徽省婦聯(lián)派出的專家龐良虹在四川都江堰某安置點做了一例典型的心理干預個案。
焦韋,女,1l歲,四川都江堰新建小學五(一)班學生。在這次大地震中,其父母均安全,現(xiàn)被統(tǒng)一安排在川農(nóng)大(林校)災民安置點。她在震后一直不愿意去回憶地震時的情景。對同學老師的思念性回憶又常常不由自主地閃回(一種病理性重現(xiàn)),晚上會經(jīng)常做噩夢,對大人談論學校、地震、余震等相關字眼時,過度反應表現(xiàn)為哭泣、吵鬧、敏感、警覺等。
分析:焦韋的癥狀表現(xiàn)符合PTSD的三組臨床相:一、反復體驗創(chuàng)傷性事件:如侵入性的回憶和反復出現(xiàn)的噩夢;二、出現(xiàn)保護性的反應:如回避談論與創(chuàng)傷(地震)相關的事情;三、高度警覺反應:如對大人談論學校、地震、余震等相關字眼時。過度反應表現(xiàn)為哭泣、吵鬧、敏感等。
第一次見到焦韋,是5月20日的傍晚時分,此時都江堰仍余震不斷。當時我們正和另一個小女孩在沙坑里玩沙子,因而焦韋當時對我們表現(xiàn)出了一種接納。
“我們一起來玩沙子好嗎?”
“你是從哪里來的?來做什么的?”
“阿姨是從很遠的安徽來的,我是心理工作者?!?/p>
“哦,那你是來幫助我們的哦?!?/p>
“對哦,很多人來這里都想幫助你們做一些事情?!?/p>
在沙坑里,我們玩了一會兒,她又問道:“阿姨,你家里有孩子嗎?”
“有啊,是個男孩,和你一樣大。”
“10歲嗎?上五年級?”
“是的?!?/p>
“那他現(xiàn)在在上學嗎?”
“是的。”
分析:盡管對話就此中斷。但在對她的情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我無需強迫她交談,我只需陪伴著她在沙坑里盡情地玩?!谧畛醯慕佑|中,我們心理工作者需要做的是與創(chuàng)傷者保持接觸和傾聽,可以詢問他們需要什么,給予關心和支持即可。而不能好奇地追問事情發(fā)生時的過程細節(jié),以免對其造成二次創(chuàng)傷。
第二天上午,我在心里惦記著焦韋,但沒有去尋找她,因為昨晚告別時,她告訴我每天上午她是不出“家門”的……中午剛吃過飯.安置點的一群孩子們就跑到我們住的帳篷里來找我們玩。通過玩耍、做游戲,這群孩子很快就有了團隊歸屬感,同時也有了心理歸屬感……焦韋在一個孩子的帶領下.也來了,今天她看上去,臉色好了一些。
臨近傍晚,安置點供應食器的時間到了,孩子們開始戀戀不舍地離開我們的帳篷。這時,焦韋大聲地提議:“晚飯后我們玩老鷹抓小雞游戲,好不好?”“好!”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大家便笑著跑開了。
分析:在與孩子們逐步建立關系的時候,我利用各種機會和線索時他們進行觀察和評估,其中焦韋的表現(xiàn)一直是我觀察的重點,我的同行也提醒我多留意這個孩子,因為焦韋給我們的感覺是很愛動、很瘋。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恰恰也是她在回避和想掩藏什么。
傍晚時分,草地上是一片歡聲笑語。
玩累了,我一屁股坐在草地上以一種欣賞的眼光看著孩子們繼續(xù)玩耍……不知什么時候,焦韋悄悄地靠近我坐了下來,我輕輕地拉起她的手……慢慢地,她將頭靠在我的肩膀上,輕輕地用她那帶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告訴我她的故事。
在地震那天,他們班五十幾個同學,包括她在內的十個女生被老師叫去排練舞蹈(準備六一兒童節(jié)表演),另外四個男生因為調皮被班主任叫去訓話。結果,就在那可怕的一瞬間,十個女生和四個男生幸免于難,其他同學都被埋在了廢墟下,再也沒有出來……焦韋斷斷續(xù)續(xù)地說著,雙手緊緊抓住我的胳膊,禁不住嗚咽起來,我緊緊摟住她弱小的身體。她一遍遍地說著:“是我?guī)е麄兣艹鰜淼摹谝粋€先跑出來的……”我也不停地告訴她:“你做的很好……”“我好怕哦!”“大家都和你一樣怕……我們都害怕。你能說出來很好!”
分析:面對焦韋的情緒促發(fā),我摟著她,給她安全和支持,教她深呼吸學會放松,以幫助她減輕情緒癥狀,緩和痛苦。而我仍然不能做的是繼續(xù)追問下去,除非她愿意說下去。對焦韋的初期干預,是幫助她穩(wěn)定情緒,同時對她的反應給予正?;慕忉專蛩f明她的各種表現(xiàn)如害怕、噩夢等的來龍去脈,為深入系統(tǒng)的下一步工作做準備。
把焦韋送回她家的帳篷,臨走時我教了她一個動作:蝴蝶拍!讓她在躺下去睡覺時,雙手交叉在胸前,像小時候媽媽拍著入眠一樣,自己拍拍自己讓一夜好夢!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邀請焦韋來幫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發(fā)一些健康傳單,讓人們了解更多的地震后我們正常的心理反應及情緒行為反應等知識。焦韋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很快她就從一個受傷者變成一個助人者,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對其心理康復也是非常有積極作用。因此,焦韋開始主動地與別人溝通說話,結交新朋友……
此后,由于安置點的再次搬遷和分流,我必須面對和處理好與這群孩子的分離。沙坑,是這些天來見證了我和這群孩子依戀關系的地方。所以,我選擇在這里向他們告別?!敖裉?,孩子們,在這個沙坑里,我們每個人可以畫出一樣東西,送給我們最想送給的人?!?/p>
時間在慢慢流淌,沙坑里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圖案來,孩子們用撫平的沙,用單薄的手指在沙面上畫房子、畫蘋果樹、畫洋娃娃……輪到焦韋,那是一幅簡單的畫,旁邊還寫了字:“送給天堂里的他!”“他”是焦韋最好的一個朋友,男孩,六年級,沒有從這次地震中走出來。
摟著焦韋,我告訴所有的孩子:“這是一種儀式,一種告別的儀式!當我們寫下一句話,送給故人,我們便完成了心中的告別:是對一段生活和生命的告別,告別故舊,才能讓我們迎接新生活的到來!遠在天堂里的他,肯定希望焦韋現(xiàn)在變得更加堅強和美麗,過得更加美好!”在淚水中,在祝福聲中,小焦韋高高地舉起了右手……
消除“地震強迫癥”
案例一:看災情只睡三四個小時
在一家媒體工作的柳女士近來一直盯著網(wǎng)絡看災情報告,搜狐、天涯……在不停的刷新中,她感覺眼睛生疼,心里憋悶。凌晨一點,她還在網(wǎng)絡都跟她一樣在關注著最新災情。每夜只睡三四個小時的覺成了大家共同的習慣。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不少早睡早起的社區(qū)老年居民這幾天也改變了作息方式,晚上看電視直播到半夜,早上5時又起來看電視,甚至把幾十年如一日的晨練都給舍棄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11:30,在瑞虹新城MSN群里,一位網(wǎng)名叫莉莉的鄰居還在一次次呼吁大家為災區(qū)人民捐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案例二:周圍環(huán)境造就難受氛圍
公司職員小貝近來腦子里凈是一些地震的情況,大家心情感到難受的同時,還謝絕了不少飯局和娛樂??煽吹揭晃煌屡d高采烈地跟人相約出去唱歌時,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動,竟上前沖同事吼道:“你怎么還有這份心情?”
小貝告訴記者,他很想到災區(qū)做個志愿者,但因為工作在身無法脫開。但每天大家都在談災區(qū)的相關信息,他覺得自己像患了強迫癥一樣,心情似乎處于隨時崩潰的邊緣。
對策:調適心態(tài)回復正常生活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杜亞松教授近來也接到不少因接收震災信息太多而郁悶難受的咨詢者,這些報道就把其拉到現(xiàn)場去,看到別人的報道他們好像身臨其境。他對大家的不安、難受、強迫等不適癥狀都能充分理解,并認為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大家還應看到,震后不管是災區(qū)還是后方的人們,大家還是要回復到正常生活中。因此,市民應做好充分的心理調適。
杜教授告訴記者,在澳洲等地,遇到天災人禍之后,當?shù)厝嗽诎矒崾茈y者之后,都更加珍重自己,心胸放得更開,采用旅游、休閑等方式進行調適。二戰(zhàn)結束后,德國人在滿目瘡痍的家園中不種糧食、不蓋房子,而是種鮮花。對于關心災情的人們來說,除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還應適當轉移點注意力,化悲痛為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