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芬,11歲,一名普通的小學(xué)六年級學(xué)生。她的母親陳英在2002年3月被診斷出患腎衰竭。去年7月份,陳英的病情突然加重,常常一天昏倒七八次,醫(yī)生說只能通過換腎挽救生命。
一天晚上,她在家里寫完作業(yè)后正要睡覺,就聽見爺爺和爸爸正在家里客廳里說話。爺爺說:“趕緊想辦法,這個病不能再拖了?!卑职终f:“到哪里想辦法?5年來的治療,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現(xiàn)在家里已經(jīng)是一無所有,而換腎的費用至少需要25萬元,我只是用摩托車工,一天最多也是幾十元錢,到那里籌集這么多錢?”說完就和爺爺一起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曾麗芬聽了這些話,就知道這是說的是媽媽的事情。她一想到媽媽在爸爸外出帶客時,經(jīng)常躺在地上不省人事,怎么拖都拖不動,就心如刀割。這一夜她怎么也睡不著覺。她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應(yīng)該幫助媽媽。可是怎么幫呢?她還是一個11歲的孩子。她突然想到自己的書法在學(xué)校和市、縣得過獎,自己聽老師說過,一個書法家的書法能賣好多錢,自己何不必賣書法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師,得到了老師大力支持。終于等到了她所在的城市舉行書法義展。和她一起義展的還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這一天,她早早地來到義展現(xiàn)場,把自己的許多獎牌、獎杯和證書放在自己的書法面前。義賣會終于開始了,從各地趕來的競拍者將會場塞滿。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小女孩的作品。這不算奇怪。因為在義展的書法當中,除了她,幾乎都是名家,她雖然得過不少獎,但都是學(xué)生組的。而且,她的書法確實和這些名家有很大的距離。怎么辦呢?她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她的家庭以及這次義賣的書法寫下來,一齊放在她的書法旁邊。這一招還真靈。不一會兒她的書法四周圍了不少人。競拍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不得不站著。
“我出五千!”
“我出一萬?!?/p>
“我出兩萬。”
“我出三萬!”
曾麗芬的書法作品一共七幅,不一會兒就全部賣出,而且每幅都在2萬以上,大大超過了那些名家的作品。還有一位競拍者用2萬多元的價格買下一幅字后,又轉(zhuǎn)贈給了小麗芬,還有人將拍下的作品捐出再次進行拍賣。
這次拍賣,曾麗芬的八幅書法作品一共賣得26萬元。至此,她母親換腎的錢也有了著落。
一個書法并不比書法家寫得好的孩子的書法,為什么在和書法家同臺競賣中,賣的價格遠遠超過書法家?一個出高價的人說:“說實話,我們并不是為了買字,而是沖著她那份孝心來的。”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購買一件商品,并不是看重它的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東西,如孝心。有了這種東西,這樣的東西往往會物超所值。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么說,一件本來很好的商品,由于缺少了背后的東西,也就失去了很多價值。在很多時候,做人何嘗不也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