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紅樓夢》里,各種家族利益的算計投機,可謂是琳瑯滿目,但等到危機來臨的時候,賈府內(nèi)所有源于另有圖謀的婚姻大多凋零破敗,在大難臨頭的時候,難有寶玉黛玉,就算沒有結(jié)婚成為夫妻,卻也是心中滿滿的幸福踏實,收獲了人生,其實藝術收藏與投資,亦是同理。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來臨的時候,沒有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哪一個產(chǎn)業(yè),哪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我們組織了一個由藝術投資專家,畫廊經(jīng)營者,藝術評論家和國際藝術投資顧問/美籍華裔畫家參加的小型研討會,以各自不同的視野與立場,縱論金融危機背景下藝術市場的戰(zhàn)略判斷,戰(zhàn)術對策,并探求藝術收藏的真諦。
在當代藝術虛火暴竄的時候,任何勸阻這列狂奔列車緩行的,都會被視為立場保守而被投機者遠離?,F(xiàn)在,市場泡沫迸裂,投機者開始品嘗苦果,也應該有足夠的耐心來解讀各方立場。正如當年的虛火沒有澆滅傳統(tǒng)藝術的土壤一樣,當代藝術也不會因為今日的虛火而喪亡,投資事業(yè)也不會因為投機失敗而不再繁榮。收藏與投資,傳統(tǒng)與當代,理應各得其所,守住自己的本分與價值,這才是未來藝術市場繁榮的希望之所在……
戰(zhàn)略判斷:虛高的藝術打回原形,畫廊拍賣才會有生意
●洪平濤:
今年上海博覽會這些展覽,來的人多,但是人氣弱,一是股市的問題,房產(chǎn)跌成這樣,大家口袋里沒錢,以前贏了的人不少被打回原形。二是原先有錢的人,被社會鼓動進入藝術市場,在媒介的挑動下,想買時,藝術品已經(jīng)很貴了,去年十萬元買,今年一百萬元,他不會去追,所以期待降價。換句話說,他們對現(xiàn)在的價錢有疑問,在等著跌價。
原來虛高的,泡沫的,一定要打回原形,畫廊、拍賣才會有生意和扎實的基礎。中國大陸目前國民收入所得一千美元,可是一幅畫卻動輒十萬元。一個人因為自己喜歡,也許會花一萬元買LV的包,可很難為了喜歡而去要20萬元的畫,這個價格可買一輛好車了。但是,所有買20萬元畫的人,都是以為它會漲,但是有什么會一直漲?一旦不漲了他就不買了。
畫廊買了那么多畫,老百姓買不起,老百姓買畫是為了漲價??上У氖牵囆g市場是不能以投資方式來做的,正途應是鑒賞生活的美學享受,藝術品,是中高收入的族群消費的對象。現(xiàn)在一幅藝術品,5000到10萬元,國內(nèi)中高以上人群還能買得起,但是30萬,50萬元,那就只有大企業(yè)買得起,來作為投資標的,才買得起。
任何被打回原形的藝術家都不聰明,行情先上后下,價格從100萬下來,沒人買,一輩子就都被毀了,可是國內(nèi)藝術家竟然配合炒家,也許就是想著過把癮就死了。
現(xiàn)在來看,有一大堆人都被套牢了,一季二季拍不上去,護盤護不了的時候就完了,經(jīng)營者價格回歸到基本面的時候總要來到。
●俞璟璐:
今年這半年來,經(jīng)濟形勢對畫廊沖擊大,今年上海藝術博覽會是我們參加的12屆中第一年虧的。本來明年一月份的改到十一月來,博覽會是做交易的,提前了,三會合一,來的人很多,但不是同一個人群,效果覺得未必好。
前一陣我問我們的一個收藏家客戶,他說今年股票虧了,藝術品購買的事情要遲些作決定。
這個例子具有普遍性,金融市場對我們的沖擊已經(jīng)感受到了,雖然我們畫廊沒有做價值虛高的藝術品,沖擊要小些,最近做的韓國藝術展,也賣了十幾幅,但從畫廊平時銷售來看,影響很大。
當然,我們也相信,由于頂級藝術品圈子不大,經(jīng)濟危機固然會使大購買機構(gòu)的實力縮水,但沒有影喃其實力主體。當代藝術則面臨嚴峻考驗,收好東西、收最高價值作品的都沒問題,縮水的是中低價格的藝術品。
●馬天:
上海,畢竟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又加上“海派”文化的淵源向來使她得以人杰地靈而聞名。此次“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風暴我個人認為其實是由無節(jié)制的美式消費文化所致。中產(chǎn)階級或以下階層的大眾是最大的“輸家”,富有階層不會是,因為他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是有錢,更何況反倒是這些人大多并不是無節(jié)制消費的一族。在經(jīng)濟車輪完全停止了轉(zhuǎn)動的時候,這批人群的持幣觀望態(tài)度的時機長短將是決定市場何時恢復投資信心的決定性因素!
僅次于1920年大蕭條的打擊,給世界藝術品市場帶來危機也是轉(zhuǎn)機;相信這次許多國外畫廊的關閉或重組乃至東山再起都在意料和情理之中。潮漲潮落也好,風水輪回也罷,只要有文化的存在,藝術就不會有世界末日……2010年的世博會展將帶來極大的商機,而畫廊業(yè)在上海其實是大有可為,因為現(xiàn)在的總體水平和多元化的發(fā)展尚有較大的差距。我十分贊同俞博士關于畫廊所應承擔的美術教育者的角色和社會責任心的提法(這在國內(nèi)美術教育體制和審美水平普遍失落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戰(zhàn)略對策:建議先做觀察,也別去做行銷、擴盤的事情
●洪平濤:
昨天我還在與一家畫廊說,不景氣,你還是要做下去,以臺灣過去的經(jīng)驗,一個畫廊如果開辦五年以上,基本上都能活得下去,結(jié)局都是很好的。經(jīng)營中要收東西,有時候20個畫家中,總有三四個是好的,你等到了,就是贏家,只要你有一個眼光,不要趕潮流,就能做大贏家。不景氣的時候就節(jié)省開銷,有便宜的好畫就買,等市場景氣了,你倉庫里有很多東西,流行的畫就賣,不流行的畫如果賣不掉,買家殺價的話你就儲存起來,專門收不流行但藝術上有高度的東西。不流行的價格永遠是不貴的,流行的永遠是貴的。
我以前收了不少大陸的老油畫,因為當時臺灣老一代油畫很貴,國內(nèi)東西多,也相對便宜。做藝術的也跟做股票一樣,做股票的在琢磨,現(xiàn)在已經(jīng)1800點,他還在等1600點。跌了再漲,也不是不可能,但再起來就可能是別人的了。如果你已經(jīng)開畫廊了,積累了市場基礎與資源,建議先做觀察,也別去做行銷、擴盤的事情?,F(xiàn)在不便與藝術家談合約,市場價格剛跌,他還不明白原來的價格是不合理的。
我這次拍賣,傳統(tǒng)的老一代的油畫賣得很好,因為我在這塊上比較專業(yè),大家相信我的專業(yè)能力。你想啊,這批老油畫,十幾年都沒漲過價,而我這里的藝術品買家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你又十幾年沒漲過,所以他們就轉(zhuǎn)向老一代的畫了。
你說跌價,與真正有藝術水準的藝術品關系不大。比如,王沂東的畫要跌也跌不到哪里去,冷軍的超級寫實,到50歲還能這樣畫嗎?一輩子就只能留下30多張吧。中國經(jīng)濟沒有崩盤,有錢的還是有。王沂東也不能恢復20年前水準,一輩子100張,中國如此大,需求又存在,價格就算漲不上去,下跌的空間也有限。
以前一些只注重創(chuàng)造形式,或找助手一起畫的所謂藝術品,如果外國人不要,中國人也不會要,只有有難度、不可取代的藝術,經(jīng)典藝術才可以留下來。
我的客戶中,喜歡藝術價值的多,“藝術投資瘋子”如果來找我,我也不拒絕。如果經(jīng)營“炒作”,一定要按我的路子來,投資不是不好,但要知道什么后果,要挑選一些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堅持畫,不一定流行,一張三萬五萬元買下來,開展覽,被市場接受,一路就起來了。到時候,賺點也就可以了,而不是炒5萬到50萬元,最后把客戶套牢,讓人跳樓,不講道德。當年幾千萬元賣虛高東西的人,現(xiàn)在如何面對自己的客戶呢!炒作虛高,做盤的也許爽了,世界上很多事情,就看順不順,如果你集合一些人爽了,讓別人不爽了,還是有麻煩的。我自己決不賣虛高的東西,倉庫里也沒有,客戶里也沒有那種人群,氣場不對。
我始終記得一個環(huán)境保護者,他關注一個小鎮(zhèn),賺了錢,在湖邊一直買綠地,有錢就買,等他死的時候,周邊的綠地都被他買光了,后來成立了基金會,有了基金會的支持,那個小鎮(zhèn)到3000年的時候還能維持這樣的生態(tài),這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
現(xiàn)在這個時機,倒很適合做基金與金融衍生品,以前不少人做藝術基金,時間點不對,現(xiàn)在過半年,從底部抄底就有好味道。2006、2007年有太多人想拿年輕藝術家的畫去歐美展覽,當時,行情好,畫家送他們畫,稍微便宜賣,就有厚利可圖。2008、2009年無人做,全國巡展要200萬元,現(xiàn)在100萬元就可做了,市場冷的時候是時間點。
●俞璟璐:
就我們大劇院畫廊平時銷售來看,金融風暴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的對策有二:一、堅持做展覽空間,展覽很好,彌補了收益;二、本來畫廊七天都開,現(xiàn)在周一擬不開,跟國外一樣,準備試行三到六個月。我們的經(jīng)營理念,必須靠規(guī)范的經(jīng)營管理來養(yǎng)活畫廊,看看靠規(guī)范操作,與國外學習,能不能活下來,事實證明是可以的。
●奚耀藝:
無論經(jīng)濟環(huán)境如何波動,機會永遠存在,高峰有高峰的做法,谷地有谷地的做法。機會怎么把握是最關鍵的問題所在,是有認識上的區(qū)別的,藝術品對收藏家來說永遠有機會。而想在藝術品交易中投機獲利者,隨著經(jīng)濟形勢的下坡,必定會受到利益的損失。真正的藝術收藏是一種藝術消費過程,并且是有時間概念的,消費過程越長,價值體現(xiàn)就越大,當然還牽涉到藝術品的本身水平,投機操作行為是經(jīng)不起時間考驗的。
一些畫廊多兼收藏者身份,在經(jīng)營過程中,沉淀自己認為的精華作品,也銷售出去以往的藏品。對具有學術信心的藝術品收藏者來說,金融危機反而可能是一種機會,前些時候你想買好東西、買精品,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現(xiàn)在反而可能有機會買到。金融危機的時候,個別精品就有可能出現(xiàn)在市場上,對其他收藏者來說,機會來了,剩下的就是價格問題。
當代藝術未來:大眾藝術傳播是藝術市場未來長期的利多
●洪平濤:
眼下來說,今年博覽會,臺灣、香港、北京、上海,看畫的人包括我,這里人很多,可見藝術收藏有根底。幾年的藝術走紅,媒體藝術報道助力良多,藝術已經(jīng)全民皆知,以前電視臺談藝術投資,只針對小眾,現(xiàn)在是潮流,是大眾,不斷的炒作行為鼓舞了很多人知道藝術市場的存在,這個是藝術市場未來長期的利多。
●俞璟璐:
最近上海市政協(xié)來調(diào)查,主題是少談藝術投資,多談藝術消費,買東西多從喜歡出發(fā),本身就蘊涵有消費行為。我與買家說,還是買喜歡的,價格波動,也不生氣。前幾年有人到畫廊點著名要畫,拿了去拍賣,也賺了,但是萬一套牢,不是物有所值,自己又不喜歡,就會生氣了。
如何看待當代藝術的價值價格問題,我說現(xiàn)在是當代藝術的三個拐點,一、藝術價值拐點,好的探索也存在于當代藝術中,但是也有垃圾、泡沫,大陸造假成風,當然美國也有假拍,但是,泡沫一定是要破的;二、藝術價格拐點,各種手段炒作這么高,趙無極、朱德群的東西都賣不過你,一定有問題;三、收藏群體拐點,國外資本進來,先不談目的是為政治還是其他,資本進來肯定是要賺錢的。如果國內(nèi)有穩(wěn)定的收藏隊伍,并在全社會的合力下,用各種方法使得收藏家隊伍擴大,那么我們藝術市場的基本面就能穩(wěn)定。
●奚耀藝:
眾所周知,當代藝術今年以來,除去假拍和流拍的,真正成交的并不多。我一直認為,國內(nèi)當代藝術的學術價值并沒有真正確立,假設當代藝術真的具備足夠的學術價值,就不會遇到今天這樣的場景。因為,如果是真正的好東西,又在市場上具備真實的價格,即使是遇到經(jīng)濟下滑,價格也不會大幅跌落。金融危機一出來,受影響和打擊最大的,很明顯就是那些有泡沫虛高的當代藝術及其以獲利為目的的投機者。而對于真正的收藏家來說,受沖擊程度并不很大。你看,無論是傳統(tǒng)中國畫、經(jīng)典油畫,還是瓷器雜項等,只要是真品、精品,真正好的東西,并不會出現(xiàn)大幅度滑坡現(xiàn)象。為啥?因為真正會研究的收藏家能堅信自己的認識判斷,很多藏家反而在這個時機等待鉆空子,危機也往往會使得好東西出現(xiàn)。這些人不是金融危機所能擊垮的。歷史上,當一個收藏家在發(fā)生經(jīng)濟危機的時候,我們只聽過有藝術品把他救出危機泥潭的故事,而沒有藝術品讓收藏家破產(chǎn)的故事。如果藝術品能讓收藏它的人破產(chǎn),那這東西根本就和藝術無關,或根本就是一堆假冒偽劣的“藝術”。
所以,頂端藝術市場不會被大幅撼動,抗風險能力較強。常言道,物以稀為貴,真正具備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東西,歷經(jīng)風雨并被一代代收藏者保存和流傳下來,其價值都會被不斷尊重和提升。
許多以“實驗藝術”狀態(tài)存在的外國當代藝術包括后現(xiàn)代藝術的藝術價值,西方學術界還有爭論,也沒有給它準確定位和蓋棺定論。西方都是這樣,何況在技法和表現(xiàn)形式上大多抄襲西方的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其藝術和學術價值就更加懸疑。部分當代油畫的本質(zhì)就是諷刺漫畫或政治漫畫,而非油畫本質(zhì),他們是在用油畫材料、技法畫漫畫而已。無論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思想,還是對觀念或政治行為的理解,藝術家選擇怎樣的思考方式和創(chuàng)作方式是他的自由。所以我說,造成今天的局面,錯不在藝術家本身,錯是在起哄者,資本起哄者、評論起哄者、媒體起哄者等,這些是產(chǎn)生泡沫的罪魁。開始一些當代作品可能是藝術家艱難探索的成果,由于他人的起哄,影響或轉(zhuǎn)變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態(tài)度,這些東西卻逐步演變成了一堆“文化垃圾”。
如今金融風暴與以往歷史上的經(jīng)濟危機相比,對于藝術品的影響很難類比?,F(xiàn)在許多藝術品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當代藝術的屬性,已是一個代表資本的符號,具有“金融產(chǎn)品的特征”,而非原來的純藝術屬性。所以現(xiàn)在性質(zhì)變了,當金融業(yè)態(tài)、經(jīng)濟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這個“金融產(chǎn)品”也必定隨之發(fā)生巨大變化。以往經(jīng)濟困難時期,人們可能暫時停止了藝術品消費,但并沒有對藝術品價格產(chǎn)生大起大落的影響。藝術品交易歷來是小眾的精神生活方式,收藏家去拍賣藝術品也是為了自己的喜歡,或為了撿便宜才去拍賣行的,并不是為了去拉升藝術品的價格。以前的收藏家研究的是藝術品及其藝術家本身,而今天的投機者(或投資者)只研究這只“股票代碼”的行情和走勢它們沒有可比性。
●馬天:
資本追逐利潤是必然的,幾乎所有的“投行”都有專門的藝術基金透過(股市邏輯)運作去捧紅炒高一些經(jīng)過挑選的“當代藝術”來為基金客戶完成投資回報(準確地說是投機)的任務。這似乎只與“當代”有關,而與真正的“藝術”無關。
中國人用改革開放后完成的財富原始積累不可謂不迅猛,但是人文文化素質(zhì)和社會公德心方面的積累卻是不容樂觀。現(xiàn)在的股市又為一夜之間產(chǎn)生眾多的暴發(fā)戶提供了可能,但是貴族(氣質(zhì))的培養(yǎng)卻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光陰!有些東西就是無法逾越的。在國外,雖然我自己僅能接受到早期抽象主義為止,但我看到大多數(shù)國外當代藝術家本身做藝術的態(tài)度是相當認真的,以藝術審美為基準的觀念是有積極意義的……
至于經(jīng)濟好壞對藝術投資的影響,一線頂級品牌不會受負面情形的拖累,就在不久前倫敦以8000萬美元拍出的莫奈油畫即是明證。反過來看收藏,1900年的一幅中等尺寸的印象派油畫賣500美元(這在當時已不是低價了),但到2000年后,同樣的畫已可賣到5000萬美元。想想拿它在手里的收藏家,必定是笑到最后的贏家!
●俞璟璐:
中國不能放棄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能拆字當頭,藝術市場的規(guī)范不能破壞,不能亂來,做藝術品跟做旅游產(chǎn)品不同,不要投人所好。某些人拿著資本“點石成金”,害了市場,害了藝術家,害了收藏家,我們還是要講究文化價值與社會責任心,對社會缺乏責任心的人,才敢于把誠信打爛了去炒作。
我們大劇院畫廊合作的藝術家還是以學院派為主,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油畫歷史的脈絡,作品成熟,進入市場有過一段時間,至少創(chuàng)作態(tài)度很認真。他們現(xiàn)在作品的價格與當年的價格比也沒有離譜,價格掉也掉不下來。他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沒看出多少人民幣。我們對藝術家要負責,對自己要負責。
我們畫廊受兩方的沖擊,一是拍賣行,其實不少拍賣行無資質(zhì)、無實力,由于行業(yè)開放過度,自己專業(yè)知識儲備不足,贗品流行,拍賣行在藝術市場上取代畫廊應有的作用;二是當代的畫家,直接拿畫去拍賣,拉高價格,或無知或有意,又搗亂一次。更有危害者,影響了青年學生,使得他們認為不需要好好畫,也不要比你好,反而要比更丑,目的只為出名,這個對青年學生毒害非常大。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藝術創(chuàng)作最寬松,而近乎無制約的,藝術雜志里看到不少有違社會道德準則的所謂藝術,美國是不會刊登的。還有黃色的變態(tài)的藝術品,我每月收到上百本藝術資料,不少是垃圾。
(責編:石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