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文學研究的危機
當代的文學研究和批評已經(jīng)邊緣化,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已大為降低,這是一個盡人皆知的事實。對于這種危機狀況,人們輕而易舉地歸因于商業(yè)消費時代的來臨。但是,在我看來,當代文學研究(包括批評)的衰微,根本原因或首要原因,不在商業(yè)社會——它只不過是戲劇性地加劇了當代文學固有的危機而已,危機更多地來自當代文學研究自身。這是因為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還沒有真正找到屬于自己在這個時代的位置,也還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的根本使命。
于是,一個問題必須再度提出來:當代文學研究在這個時代能提供什么?從事當代文學研究的意義何在?
事實上,這也正是思想家竹內好的問題意識之所在。在與當時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進行論爭時,他關切的一個核心命題就是:文學研究的意義何在?是像漢學那樣追求高雅的文學趣味和人文教養(yǎng),還是像中國文學研究那樣追求成為一門實證性的知識或學問?①
反觀當下,我們的當代文學研究共同體正在孜孜以求的不正是這兩個方面的目標嗎?文學研究是為了追求普遍的審美教養(yǎng),這在很多當代文學研究者那里,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常識,也是當代文學的惟一使命。(對這一點的質疑,下文細述)
另外,就是把當代文學當成一門正統(tǒng)的學術或學問,力求使之成為一門規(guī)范化的、科學的、實證性的知識系統(tǒng)和學科。近年來,當代文學對1940年代以來的(重點是1950—1970年代的)文學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這被很多人歡欣鼓舞地認為是當代文學作為一門真正的學問確立的表征,也是它開始確立自身學術合法性的標志。對一些研究者來說,自己長期以來的學術焦慮得到了初步的克服:當代文學正在確立其學科的經(jīng)典地位,仿佛它已經(jīng)現(xiàn)代文學化,甚至古典文學化了,當代文學研究終于擺脫或正在擺脫學術研究的二流、三流身份,登堂入室了(人們都熟知關于古典文學、現(xiàn)代文學、當代文學、文學批評的學科等級秩序的一般說法)。其實,這種揚眉吐氣卻是深刻地認可了不平等的學科體制所認定的權力關系,認可了那種將當代文學非法化的學術規(guī)范和基本前提的正當性,作為結果,它也將進一步導致當代文學研究自身意義的迷失。
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現(xiàn)代世界意味著一個日趨“合理化”的進程,而不斷規(guī)范化、職業(yè)化的文學研究,正是這一合理化過程的一部分——既是它的結果,也是它的加速器。按福柯的理解,合理化的學術分科即學科正是現(xiàn)代規(guī)訓體制的一個精妙的場域(規(guī)訓discipline和學科在英文中本來就是一個詞),同時也在它的內部復制著現(xiàn)代社會體制的規(guī)則。但是,當代文學研究和批評,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學“學科”,一直還殘存著抵抗這個合理化進程收編的潛在可能性,如果當代文學“研究”再追求成為“規(guī)范化”或可以被合理管理的一個學科,從而強化當代社會的“規(guī)范化”體制,文學研究將更深刻地喪失這種潛能。②
事實上,這種危機已經(jīng)開始了,當代文學研究,這個寄身現(xiàn)代體制、難以管束的文化游擊隊,正在被招安為循規(guī)蹈矩的正規(guī)軍,我們的當代文學正在融入當代學術生產(chǎn)體制,把生產(chǎn)可傳授的文學知識與知識積累作為自己的追求。批量化的“學術成果”、“學術人才”正在通過當代的大學、研究機構等學術機器或學術加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chǎn)出來。十幾年來,當代文學批評界日益成為概念制造的車間與流水線,花樣翻新的無聊論爭和更新?lián)Q代的命名競賽成為人們對文學批評的主要記憶;文學史的研究盡管成就巨大,卻也同時在一種復原歷史的沖動之下生產(chǎn)著源源不斷的臃腫而繁瑣的知識。
當然,實證性的研究和知識積累的意義不容否認,而且意義重大,對于現(xiàn)實的批判有時不得不是知識的與歷史的批判,離開了實證性的知識積累,這將無法進行。但我堅決反對為了知識而知識,離開了鮮明的當代問題意識的知識積累毫無價值,它并沒有自足的意義。
當代文學研究近年來的重要成績之一就是對195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體制以及現(xiàn)代的學術體制的系譜學研究,這些成果考察了一些特殊的現(xiàn)代性知識、制度或規(guī)范被合法化甚至被常識化的歷史過程,這種研究對于當下的當代文學自然具有巨大的意義,因為,只有我們認識了所謂規(guī)范的生成機制和歷史性,我們才能對“規(guī)范”以及它所代表的現(xiàn)代體制有一個更好的反省與批判意識。其實,這種歷史研究的真正意義恰在于為現(xiàn)實性的文學研究以及“不規(guī)范”的文學批評進行必要的知識清理,它對那些“自明的”常識與前提的系譜學考察與非自然化,它對體制建構過程的再度歷史化的“考古”做業(yè),正是對這一體制在當下的延伸、變形的批判性審視。這種史的研究恰恰是充分當下化的??梢哉f,它是通過返回歷史的方式重申了文學研究的當代使命。③但是,遺憾的是,這種意義巨大的研究卻被很多人當成了當代文學研究作為一門史學的規(guī)范化、體系化的特征,——按所謂學術規(guī)范的尺度,對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更具歷史意味,顯然也更具學術性的規(guī)范色彩和典范意義。于是,“當代文學”仿佛由此獲得了某種史的品格和作為一門學問的歷史厚重感,必要的歷史距離的拉開使當代文學終于“可以寫史了”,這多少使當代文學的從業(yè)者可以揚眉吐氣,其實,這恰恰是對這些研究的真實意義和價值的曲解。
當代文學追求成為一門規(guī)范化的現(xiàn)代學術分科潛藏著巨大的危險,這將最終取消它存在的真正理由。既然有研究更經(jīng)典的文學的學科如古典文學,或更具理論化形態(tài)的文學研究門類如文學理論——如果當代文學也以成為這樣的學科為榮,我們要當代文學做什么,它又能向人們、這個世界提供什么另外的東西?
人們一定還對1980年代的現(xiàn)代文學研究記憶猶新。它在那時具有充分的思想活力,除了更寬泛的歷史文化因素,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彼時的現(xiàn)代文學研究在氣質上恰恰是充分當代文學化的。它對現(xiàn)代作家、作品、流派的判斷無不具有強烈的當下指涉性,它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對現(xiàn)實的新的理解的可能性(盡管越來越狹隘)。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在現(xiàn)代文學研究由于日益走向“規(guī)范化”而喪失思想活力,遭遇歷史性危機的時刻,當代文學研究卻以步入這種歷史危機為榮。雖然由于面向當下熱鬧的創(chuàng)作,當代文學批評維持了某種繁華景象,部分地掩蓋了學科危機或暫時把危機推到了未來。但是,應該看到,由于受制于某些方向性的迷誤,當代文學研究的合法性和當代批評的信譽會進一步下降,當代文學研究也會在將來以更嚴峻的形式遭遇、重復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危機。所以,如果當代文學研究不能有效地清理自身存在的基本依據(jù)和追求目標,它也將無法擺脫歷史危機,自然也就無法真正從一般的文學研究中獨立出來,獲得它本應具有的迥然不同的意義,實現(xiàn)與其它所有文學研究都不同的巨大能量和面向當下歷史的思想活力。
在我看來,當代文學研究的意義既不在于它是一門提高人們審美感受力的以文學藝術為對象的學科,毋寧說,它本身就是一門當代合理化的世界的不馴服的藝術;它的意義同樣也不在于它可以成為一門規(guī)范化的學問,正相反,它必須是一門把“不規(guī)范”當成自己的規(guī)范的所謂“學科”,某種意義上說,它在“學科規(guī)范”上的不成熟性恰恰是它成為自己,走向真正成熟的一個標志。④當代文學不必怕被人認為“不學術”而刻意追附所謂的學術規(guī)范,當代文學的價值也決不在于學術體制對其學術性的開恩認可——這恰恰會使它更深刻地喪失自身的“本質”與尊嚴。當代文學研究自有它更特殊的歷史使命。
下面我將再度回到一組制約當代文學研究的基本預設和前提中去,從幾個角度,對當代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做出反省與批判,并嘗試性地提出對于一種有活力的研究方向的構想。
二、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政治視野
審美與政治是當代文學研究中的一組基本的二元對立項,雖然近年來很多人已經(jīng)對文學研究中的審美“迷思”做出了清理,但美或文學的文學性在很多研究者那里仍然是當代文學研究和批評的核心意義之所在,它與政治性構成了天然的對立關系。在當下,這種審美主義已經(jīng)喪失了認識文學的工具意義,正在顯示出限制當代文學研究視野的遮蔽性,作為一種反撥,當代文學研究有必要重新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視野。
對于文學性或審美問題,我不打算再做太多的論述。需要指出的是,在當下語境中重提文學研究的政治視野,這里的政治概念不是指狹隘的政治,而是指寬泛的文化政治,即文學作為一種“社會象征行為”的特性,它包含著更為寬泛和復雜的內容。政治與美學并非一組對立、分殊的范疇,尤其是在當代世界,政治與美學已經(jīng)空前緊密而內在地統(tǒng)一在一起。很多時候,美,在一種曲折的意義上,只是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效果而已。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學,正因為是政治的才是美的;正因是美的,才是更有力的政治,更深刻、更成功的政治。包括文學在內的“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正在成為現(xiàn)代體制生成與維系的核心秘密。那么,離開了文化政治的視野,我們又如何能夠真正理解作為社會象征的文學呢?狹隘地堅持文學的政治性固然是對文學與政治關系的庸俗化,那么,在二者對立的前提下維護文學的“純潔性”,何嘗又不是另一種庸俗化?
在當前語境下,審美的研究的歷史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耗盡,狹隘性越來越明顯。對政治性的重新強調,既有理論策略的意義,更與既經(jīng)變化的文學狀況、歷史處境甚至文學性質有關——當下文學已經(jīng)更加寬泛地、深刻地、內在地政治化了,文學研究如果仍然停留在發(fā)掘美的喃喃自語中,將使自己無意義化。
而且,還應該看到,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深刻地卷入全球化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中,它還是其中異?;钴S的因素。在這個全球化文化沖突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文化價值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爭奪戰(zhàn)。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也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學想象的內部緊張地進行著,中國作家,即使是偏居鄉(xiāng)村一隅的鄉(xiāng)土作家,也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全球意識形態(tài)背景中,他的文學想像力,也往往被互相沖突的意識形態(tài)表象所潛在引導,只不過他可能對此保持著一種天真罷了。⑤
一個當代作家,尤其當代文學研究者如何能對這種時代變化視而不見?美學的視野又如何能夠發(fā)現(xiàn)當代文學的這一部分內在奧秘?文學研究的意義決不是在于認同表面化的美,并天真地陶醉其中,這無異于悄悄地認可了某種特定話語或對生活的某種特定理解。真正的文學研究決不是這樣的文學賞析。當代文學不得不面對象征領域內的文化沖突,它可能會有意地打破關于美的幻想,破壞所謂的美感,但是它可能卻發(fā)掘了所謂美感的深層機制,發(fā)現(xiàn)了制約它的歷史法則和文化地形圖,并觸摸到了構成它最核心表達的歷史內容。
另外,真正有力量的文學研究在對通行而流行的美感進行破壞的同時,也在激發(fā)、創(chuàng)造另一種美,釋放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理解。在對革命性的文本中的新美學因素的富于革命性的闡釋中,它也將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出新的經(jīng)典,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對文學的理解。這才是文學研究的力量之所在。它自身就是一種“美”的創(chuàng)作。這是當代文學研究最重要的,也是別的文學研究和學科所無法取代的特質。
而我們的文學研究主流卻仍然在以美(或文學性)這個單純而天真的理由做出頑固的文學判斷。正因如此,我們的當代文學研究無法理解張承志、韓少功的文學價值,在文學性或審美的判斷框架中,將天然地無視他們真正的意義,張承志的雜文與不符合文學規(guī)范的《心靈史》,韓少功的不像文學的《暗示》與《馬橋辭典》也每每被狹隘的文學理解所誤解。事實上,離開了文化政治的“美學”視野,無論贊美與否定,都無法切中這些創(chuàng)作的核心地帶。
審美批評的狹隘性也表現(xiàn)在研究范圍上,它只好將它無力容納的文學現(xiàn)象以不美的名義加以否定并排斥出去。一個事實是,主流的當代文學研究無法處理底層文學與“主旋律”文學的文學意義——它也似乎不屑于去面對這樣的問題,它也無法在當代復雜的歷史地形圖和文化思想脈絡中,在美與政治的纏繞和轉化、滲透中真正理解《水乳大地》、《那兒》、《我的太陽》、《狼圖騰》、《亮劍》的“審美”效應。
重提文學的政治視野,在當前語境下具有理論策略的意義。它并不意味著對文學自律性的一般否定,以及對“文學性”的意義的忽視。應該承認,相對形式化的藝術技巧、文學成規(guī)的確構成了某種文學的自律性,它有時也會成為在宏大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之外保留情感豐富性的區(qū)域,雖然這一點并不是那么可以信賴。⑥政治視野當然不是文學研究的惟一角度,它并不意味著一般地否定審美的研究的價值,尤其是對其歷史合法性的否定。我并不否認文學的自身傳統(tǒng),雖然何謂文學以及文學的判斷標準是歷史的建構,它在特定的歷史中形成,也在特定的歷史中改變。但是,作為一種文化能力,文化創(chuàng)造的積累與沉淀,這種歷史建構的確確立了合法性,文學的“偉大傳統(tǒng)”在不同歷史與地域的確也有某些基本的可通約性。至少在某一時代,它可以構成判定文學作品水平高下的歷史依據(jù),對此,我們當然要尊重,事實上我們也在時時感受到這一尺度的存在。
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它的制度性質,清醒它的有限性與可能有的遮蔽性。而且,對于當下的當代文學研究來說,仍處在美、純文學、文學性的巨大遮蔽之中(應看到,它們最初具有對文學政治性的反抗色彩,但它們自身卻已成為另一種教條),尤其要恢復文學研究的另外的維度。重提文學的政治性,當然并不是要取消文學的所謂藝術性,或否認具有歷史性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學性的存在。如果那樣,就走向了另一極端。但我仍然認為,自律性、文學性不能確立為當代文學研究的最重要使命,那樣恰恰是取消了當代文學的意義。對于當代文學來說,美可能是個需要暫時懸置起來的,放在括號里的問題。至少是個需要審慎對待的問題,我們應保持足夠的反省態(tài)度。雖然我們不排斥對文學性的研究,但它決不是惟一的研究,最正確的研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研究。如對此不加反省,只能是把文學研究簡化到文學愛好者的層次,那它也就只配做文學世界里的二等公民,或創(chuàng)作的附庸,無法獲得、不配獲得自己的獨立價值。
三、當代文學研究中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
在當代文學研究中,一直存在著一種對理論的警惕、排斥與對感受力的潛在崇拜。在某種正統(tǒng)的理解中,文學研究,首先要依賴對文學的感悟力,這既是一個對研究者天賦能力的要求,也是后天需要培植的專業(yè)素養(yǎng)。既然文學是感性的,文學研究,至少它的起點,如何能夠不是感受性的呢?眾所周知,西文的美學(Aesthetics),從詞源上看,原本就是關于感受力的學問。
但是,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問題,感受力是否值得信賴?有沒有原初的,純凈的感覺?事實上,感覺往往是文化、意識形態(tài)或理論觀念的產(chǎn)物。更為重要的是,在當代歷史語境中,文學研究是否還能夠依賴“藝術感覺”?在這個時代,種種印象批評,詩化批評是否還是可能的?
世界和文學都已發(fā)生了巨變,我們所置身其中的世界和古典世界已有巨大不同。這是一個被意識形態(tài)表象所多層覆蓋和污染的世界,它已經(jīng)被過度象征化了?;蛟S波德里亞的有些說法是具有啟示意義和理論洞見的,他認為,“仿像”已經(jīng)取代“真實”成為更真實的“超級真實”,文學,很多時候也是這個巨大的超級真實的一部分。⑦當現(xiàn)代社會把虛構與想象、編故事或敘事這些特性與任務排他性地派給文學去專門掌管和研究時,它恰恰可能別有居心地遮蓋了當代世界已是一個巨大的虛構這一最要害的事實,“其實我們如果對廣為流傳的‘后新時期’神話稍作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與這套話語同構的是一個天方夜譚的時代,是一個到處都在講故事而對故事和講故事習以為常到了不自知的程度的時代。一小撮文學從業(yè)者的可能的集體下崗和失業(yè),首先是由于整個民族性格已經(jīng)普遍文學化了。今天,不僅賣弄辭藻、運用措辭和天方夜譚乃至說相聲的方式廣泛地出現(xiàn)在大眾傳媒、社會交往行為的方方面面,而且文學活動一個世紀的偉大勝利特別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那就是使經(jīng)濟學家、法學家、政治家們今天忘記了他們是在講故事。”⑧這就是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或波德里亞所謂“超美學”的實質。某種意義上說,主流文學正在提供著一個更真實的世界的范本,不是文學在模仿世界,而是世界在模仿文學。我們的感覺所面對的可能只是這種“真實”。我們曾有過原初的感受力嗎?眾多情況下,它只是現(xiàn)代規(guī)訓機制鍛造的結果,就連我們的生理性的反應里面業(yè)已銘寫著權力的印跡,更不要說社會性、文化性的藝術感受了。韓少功的《暗示》有力地揭示了當代生活的境況。這是一個意義超載的世界,某種意義上已經(jīng)沒有原始的“象”,它已被文化、意識形態(tài)所先在充滿、改造和篡奪。
所以,如果單純地依賴感受力,即使文學創(chuàng)作也將可能會喪失真正的感受力,就更不消說文學研究了。所謂依靠感覺,只不過是進一步鞏固了使感受力封閉和狹隘化的機制而已。當作家們沉溺于“身體敘事”和欲望化的狂想時,他們只是沿著被消費社會規(guī)定好的感受線路一路狂奔罷了。原本想象性的文學,在競賽單面化的想像力和感受力的時候,卻面臨著失去對生活的想像力的危機。在衛(wèi)慧、棉棉式另類生活經(jīng)驗的書寫中,在新一代的玄幻化小說里,我們看到,想像力的瘋長和衰竭并行不悖,互為因果。可以想見,如果當代文學研究和批評再一味信賴感受力的話,它無疑也將加入關閉感覺的大合唱。
所以,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也存在一個拯救感覺的任務,而如何才能打開感覺,要有新的、更尖銳與強大的思想力量。在當下,思想力,對于文學寫作的意義也越來越重要了。某種意義上說,只有有了新的思想穿越力,才可能有真正的文學的想像力。真正有想像力的文學,也正是激發(fā)我們打量看不見的現(xiàn)實的文學,激發(fā)思想與啟示的文學,而不是鞏固常識的文學。真正的想像力是恢復我們對生活的想像力和感受力的,在表面上看起來它可能是極平淡的,沒有當代主流寫作那樣有裝神弄鬼的想像力。其實,離奇、復雜的情節(jié),奇特的人物,可能正是缺乏想像力的標志。當然,我所謂激發(fā)想象力的思想,不一定是指非常理論化的思想,相反,它倒可能表現(xiàn)為一種富于穿透性的敏感與直觀能力。我相信,一個有著這樣的思想能力的作家,才可能有關于現(xiàn)實的了不起的“美學”表達。而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能力,那很可能只能盲目地,不加反省地信賴感覺,其實也就是依托二手的意識形態(tài)表象體系進行寫作。而這正是當下文壇的普遍現(xiàn)實,它和文學寫作中的感覺崇拜有密切關系。
當然,文學的思想力,并不妨礙它的感性形態(tài),相反,它新鮮的感受力本身就蘊含了新的思想可能性。而這正有待于文學研究去發(fā)現(xiàn)和揭示。某種意義上,文學批評就是要破壞我們的正常感覺。??聦θ宋乃枷氲恼f法完全可以用來說明文學批評的功能:“批評可以把思想進一步擦亮,并努力改變它:表明事物并不是如人們所相信的那樣不言而喻,使人看到不言而喻的東西將不再以這種方式為人們所接受。批評的實踐就是使自然的行為變得陌生化?!雹岙敶切┳顑?yōu)秀的作家或作品——盡管屈指可數(shù),正在提供對生活的新的發(fā)現(xiàn),它們所打開的理解當代世界的新的思想契機,恰恰可能是融化在極其感性的表述中的,這種鮮明有力,差異、豐富而又深刻的文學見識,包括其內在迷誤與矛盾因素,正有待于文學研究去闡釋、彰顯,甚至創(chuàng)造出來。這才是當代文學研究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所在。
正因如此,對于當代文學研究者來說,如仍停留在感覺、欣賞和趣味主義之中,將是危險的,也就意味著它沒有能力去發(fā)現(xiàn)那些激發(fā)真感覺和新感覺的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而且,如果當代文學的合法性建立在感受性或欣賞的基礎上,批評無論如何也難以擺脫第二位的身份。它又有什么必要存在呢?其實,相信感受與體驗也不可能使我們遠離“灰色”的思想觀念與理論的困擾,從而獲得純真的文學感受。正如伊格爾頓所言,自以為無理論其實往往只是認可了最庸俗的理論而已。這就要求批評家要與另類的、批判性的新思想的建立有效而緊密的聯(lián)系,它自身必須是富于想像力的,只有這樣,它才能在具體的文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另類世界的想像力。這才是當代文學研究不同于一般文學研究的獨特之處,它有可能成為當代新思想的策源地,雖然不一定具有“成熟”的理論形態(tài)。
其實,1980年代中前期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這種能力,這也是它具有巨大號召力的真正源泉。那時的中國文學研究與批評,以抽象化的對西方、現(xiàn)代的追求獲取了對中國現(xiàn)實與歷史的巨大批判能量,這正是新啟蒙主義的歷史合法性。彼時文學研究視野中的西方當然不是指具體的西方,“現(xiàn)代”也不是作為具體歷史進程的現(xiàn)代,那是一個對于更美好、更合理的另類世界的完美想象,其中蘊藏著對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批判性激情,蘊藏著創(chuàng)造新歷史實踐的熱望,這是那時的文學與文學研究(二者互相配合)的真正迷人之處,它不斷激發(fā)著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新理解。不過,遺憾的是,它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有著太多的糾纏不清之處,其內部也摻雜著太多的未經(jīng)反省的天真成分,對另類世界的想象也越來越過多地膠著、落實在具體的美國式的西方上,這使它具有了某種庸俗化氣息,于是,1980年代后期以來新啟蒙主義思潮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喜劇化的悲劇結局。這也為文學的庸俗化埋下了伏筆,1990年代以來的文學想像力的貧乏正來源于歷史想像力的衰退,是它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后果。
與新的思想資源建立緊密關系,決不意味著對種種所謂新理論的追逐,也不意味著對哪怕是有巨大活力和解放意義的批判性思想的理論依賴。這只具有策略的意義,理論資源的意義只在于可以帶來能夠打開想像力的啟示。其實,文學的意義決不在于給所謂新思想提供鮮活的例證,相反,鮮活的文學反倒可以給理論觀念提供嶄新的想像力,二者是相互激發(fā)的關系。所以,與其說是以新思想解放感覺,還不如說是當代文學以新的感覺生成新的思想,經(jīng)由文學批評與研究的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當代文學可以真正成為新思想的策略地。其實,當代文學和文學研究對任何的新思想都應保持著一種反省的敏感,保留差異性的經(jīng)驗是它的最大使命,它應當具備將歷史敘述復雜化的能力。文學研究決不應放棄對任何思想觀念——不管是新的還是舊的——反省的態(tài)度,因為如果一旦它無所保留地投身于某種新思想來觀察生活時,它也就可能面臨著走向另一種僵化的危險,于是,它也就不能承擔催生新思想的使命,也就不復具有自身的真正活力。
某種意義上,竹內好對魯迅的研究提供了這樣的文學研究的范例,竹內好在魯迅的身上發(fā)現(xiàn)了他對于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驗的深刻書寫,也可以說,魯迅以自己的“抵抗的文學”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矛盾而復雜的民族現(xiàn)代經(jīng)驗,而竹內好的有力揭示既呈現(xiàn)了這種“否定的文學”的內在張力,也以從這種理解所獲取的問題意識有力地指向了當下世界,為現(xiàn)實提供了嶄新的啟示。⑩
好的文學,能夠深刻地喚醒我們的感受,或者說,打破被常規(guī)化的,自動化的感覺所造成的感覺封閉,激起我們常規(guī)化感受之外的快樂與痛楚的體驗。而平庸的文學則在不斷加固我們日?;捏w驗方式。一個事實是,普通的當代文學已經(jīng)越來越讓人有“閱讀快感”了,但這是需要警惕的,快感和取消感覺只是一步之遙。如果這樣的感受力也是文學的目標,那我們就在把當代文學等同于肥皂??;而如果文學研究也以欣賞這樣的感受力為目標,那它和觀看肥皂劇時的閑聊又有什么質的區(qū)別!
文學研究、批評的任務在于把當代文學中激發(fā)新感受力的潛在因素發(fā)現(xiàn)出來。當代文學研究就是穿越當代感官經(jīng)驗的迷惑,為理解當代世界而重新繪制地圖,這也就是詹姆遜“認知圖繪”的意思。只有這樣,當代文學研究才不是依附性的,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它也才不是學院式的自說自話。
四、文學研究的開放性與行動性
關于文學的內部與外部的劃分,是198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研究的基本預設。這種“新批評”的說法往往又和諸如“回到文學自身”,文學的主體性等話語和有關純文學的想象有著復雜的糾纏關系,這種劃分雖然部分地肯定了外部研究的存在合理性,卻通過二元對立的劃分把外部研究當作文學研究非正宗的部分。
姑且不說外部與內部的劃分在理論與實踐上如何可能,對外部研究的隔離式處理,一個潛在的后果,就是取消了文學研究的開放性,因為這種理解限定、至少是暗示了文學研究的真正專業(yè)對象是所謂“內部”,這種學科界限的劃定也就規(guī)定了相應的技術規(guī)范,如形式研究、貼近文本的細讀式分析等。而當代文學的活力與優(yōu)勢,恰恰在于擁有跳出“文本”的越界特權。自由地跨越學科的畛域,恰恰是當代文學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它內在的生命所在。在這個人文研究越來越細化和規(guī)范化的時代,當代文學研究始終保持著與現(xiàn)代學科體制之間的緊張關系和批判關系。
當代文學越界的權力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研究對象上的越界;第二、思想資源和方法論上的越界;第三、研究與社會行動之間的越界。
當代文學研究不必遵從所謂文學研究的清規(guī)戒律,它甚至對文學的界定都持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不必固守著關于文學的經(jīng)典化想象,不必過于在意固有文學的成規(guī),如文體和技術體系的要求,它不會以文體的混雜把《暗示》、魯迅的雜文、張承志的思想隨筆排斥在文學之外。在某種意義上,當代文學研究領域近年來興起的文化研究的熱潮,代表了一些文學研究的革命性因素,也是對學科自身危機的一個反應與應對,可以看作是當代文學研究的自我反省和批判。但是,隨著這種研究視野被規(guī)范化為一種理論方法,甚至一門學科,再加上某種研究者潛在的與西方主流文化研究接軌的沖動,它有再度被規(guī)范化的危險。
有人會擔心因為邊界的擴大而喪失當代文學研究的“本質”,其實,何謂文學,這正是當代文學需要審定的,而不是一個先定的前提。而且,由于當代文學研究在當代知識生產(chǎn)體制中的獨特戰(zhàn)略位置,它的目標和重心已經(jīng)逾越了傳統(tǒng)文學研究的疆界,當代“文學”與其說是它的對象,還不如說是它發(fā)言的一個場域更準確些。
當代文學應該有將更多的文學經(jīng)驗納入研究視野的能力,同時,如果真正具備了這樣的越界視野,它可能也會獲得一種將臃腫的當代文學刪繁就簡的理論判斷力,比如它不會輕易地將“80后寫作”、“美女作家”與“網(wǎng)絡文學”以現(xiàn)有方式納入研究視野,從而制造那么多空洞而虛假的問題和學術泡沫。(與這種表面的繁榮相比,那些最緊要的問題被視而不見,在當代文學話語的通貨膨脹中,失禁與失效同時存在)
在理論資源上,當代文學研究也要具有開放性和跨學科色彩。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視野開放的一個結果。所以,跨學科只是一種理論氣質,它決不追求自身再度成為一個跨學科的學科,更不是為了炫耀龐雜而一知半解的知識。應該承認,如果態(tài)度輕佻的話,它的確可能導致某種輕浮、空疏的學風和夸夸其談的作派,所以,這是對當代文學研究者提出了更高更嚴苛的要求。作為對當代文學研究者和批評家的一個職業(yè)要求,他就不能只滿足于具備美學的知識。他不應是將視野封閉在書齋中,目光只盯在文學文本上的學究,而要切近地、真實地置身于當代社會生活的廣泛脈絡中,具有觀察、思考現(xiàn)實社會生活變化的能力,有對于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現(xiàn)實的廣泛興趣和思考能力,以及把種種現(xiàn)象建立聯(lián)系的“總體化”的能力。他也要對主流話語有判斷和反省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對當代世界的深切的體驗,這是一種有認識的體驗和有體驗的認識。當代文學作家和研究者應該更多地理解中國現(xiàn)實,有與現(xiàn)實的更多的真實的血肉的聯(lián)系。我想,在這個時代,那些只有學院式的清高,不諳世俗事務的學院派,或僅只有一種抽象的道義化的現(xiàn)實激情的研究者,將無法真正理解當代的文學最內在的秘密。詹姆遜“認知圖繪”美學作為一種文化戰(zhàn)略的意圖,就是要建立主體在全球經(jīng)濟、政治、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意識,用一種總體化的眼光看待世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打破知識的體制化區(qū)隔。
此外,當代文學研究也還應具有理論研究之外的行動性。在很多人的理解里,文學研究帶有很大的娛情遣興的成分,它總是關乎性情的、人心的,是物質生存之外關涉生命意義的學問。這是一門以無用為用的學問。我想,如果說其它的文學研究多少具有這種性質,或可理解,但對于當代文學研究來說,它無法這么超脫,誰讓它是“當代”文學研究呢?當代決不只是個時間段的概念,還暗含著一種當下性、現(xiàn)實性和未來性,它存在的依據(jù)也在這里。它應該有,也不得不有一種另外的理想,當代文學研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尼采式的“有教養(yǎng)的庸人”,那樣的話,它也就應放棄它存在的最深刻依據(jù)。當代文學研究的隱秘的抱負永遠是它指向現(xiàn)實和未來的能力,它的行動性。
當代文學研究,不管它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它都在通過文本闡釋世界,并且在改造世界,其實,闡釋本身已經(jīng)是改造世界的一種方式。這似乎是一個過于宏大,在很多人看來,大而無當?shù)馁栽降哪繕?。但我卻認為這是它無法逃避和推托的使命,而且從來它也都一直這么存在著。1980年代的文學研究正是這樣潛在地構建了社會實踐的進程。這種行動性的很重要一部分,表現(xiàn)為打破具有行動性的主流的那些當代神話。正如詹姆遜所說:“闡釋并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發(fā)生在荷馬的戰(zhàn)場上,那里無數(shù)闡釋選擇或公開或隱蔽地相互沖突?!敝蒙碛谖幕I域內的微妙而激烈的沖突,文學研究也是象征性實踐的一部分,雖然不是所有的內容。
當代文學不應刻意隱誨、回避這樣的目標。文學的行動力量或行動性,不一定表現(xiàn)為直接的行動性,事實上,它在大多情況下都不表現(xiàn)為直接的行動性,如果它是真正有力的話。
結語:馴服與反抗之間的
當代文學研究最后,我再次重申,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文學自律性的研究,也不打算排斥立足于審美與人性等預設的文學研究——在當下它們仍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我之所以提出關于當代文學的以上設想,只是因為它是當下最為缺少的,在我看來,也是當下最為緊迫的。我試圖以對它的強調來糾正當前研究的某種總體性的偏頗。
有活力的當代文學研究,應當具有先天的反規(guī)范的特征,當然,在當代社會,它又不得不寄生在學術體制之內,這是它不得不接受的矛盾性、悖論性的處境,這構成了它深刻的內在矛盾。它不得不緊張地對抗著、警惕著被現(xiàn)代知識生產(chǎn)體制所同化、所馴服的可能性,并時刻準備著被迫地、策略性地做出有限度的妥協(xié)。于是,當代文學研究將不得不是一門妥協(xié)與抵抗的策略藝術。
這或許正是當代文學研究的意義所在。
①有關論爭情況,參見竹內好著、李冬木等譯,《近代的超克》中的有關論文,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或孫歌《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②在一個不斷喪失“公共性”的時代,文化包括文學也日益成為被合理化或被合理管理的領域,這也正是當代文學面臨的真正危機。關于這一點,韓毓海已有非常精彩的表述,見其《中國當代文學在資本全球化時代的地位》,載《戰(zhàn)略與管理》1998年第5期。
③洪子誠、李楊、曠新年等人的相關研究是對于這一問題的有代表的成果。
④當然,這里所謂的“不規(guī)范”指的是對那些成熟的學術規(guī)范的自覺反省,我當然不是反對任何的規(guī)范化(一些基本規(guī)則當然是要的),而是要問什么樣的規(guī)范化,誰的規(guī)范化,為什么的規(guī)范化。
⑤中國當代文學1980年代之所以沒能產(chǎn)生像拉美那樣的真正“世界”意義的文學,恰恰在于它沒能在文化上、意識形態(tài)上超離全球強勢的文化,未能產(chǎn)生對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歷史的獨特理解,也就未能創(chuàng)造真正富于原創(chuàng)力的富于“美感”的文學。所以,美學、文學的失敗首先在于文化政治上的失敗。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對所謂“中國性”的肯定,也不認可任何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前提和文化民族主義訴求。
⑥這是馬爾庫賽式的理解(見其《審美之維》),在他的理論表述里,文學具有超離現(xiàn)實世界邏輯的烏托邦意義,它通過在人的情感、意識結構內的革命曲折地為改變不合理的外部世界建立了條件。但他恰恰忽略了,很多的所謂美學技巧,往往可能是巧妙的意識形態(tài)修辭術,文化政治的修辭術與美學之間并不絕緣。
⑦見波德里亞著、車槿山譯《象征、交換與死亡》,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
⑧韓毓?!吨袊敶膶W在資本全球化時代的地位》
⑨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第5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⑩見竹內好《魯迅》,收入竹內好著、李冬木等譯《近代的超克》。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第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