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生命,異常燦爛又異常短暫,猶如曇花一現,更猶如劃破黑夜的一顆耀眼流星,令人贊美又令人痛惜。翻檢中國瓷器燒造歷史,如此生命短暫而又成就不凡的,大概只有北宋汝官瓷器與之相似。但兩者相比,文化背景及文化價值意義大相徑庭。我覺得,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價值意義與歷史地位更重要一些。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王莉英
醴陵,位于湖南省東部,與江西接壤。此地交通便利,水陸相連,制瓷資源豐富,土質優(yōu)良,具有發(fā)展瓷業(yè)的天然條件。早春二月,記者踏上了這片剛剛遭受了嚴重冰雪災害的神秘瓷都。
據《醴陵縣志》記載,清雍正年間開始燒制瓷器,至光緒年間為盛,全縣有瓷廠480多個,形成了以溈山為中心的瓷器產區(qū)。所有瓷廠只能燒造粗瓷,產品以釉下青花碗為主。在溈山腳下的新安村,我們看到了上個世紀留下來的四五個手工制泥作坊,有的尚在生產。選泥制泥是制瓷的最初一道工序,也是十分關鍵的一道工藝。在新安村旁的山坡上,現在仍能看到層層疊疊的瓷片堆,各種形狀不一的青花瓷片和泥土等雜物交織在一起,經受著歲月的洗禮。村民告訴我們,這里就是清代的古窯址,也就是孕育釉下五彩的醴陵瓷的發(fā)祥地。
在釉下五彩的發(fā)展歷史上,熊希齡(1870-1973年)和文俊鐸(1853—1916年)的名字是不應被埋沒的。20世紀初,湘籍名士熊希齡深感當地粗瓷生產的落后和洋瓷的侵入,立志振興湖南瓷業(yè),他和醴陵人文俊鐸一起來到溈山進行實地調查,找問題,想辦法。1905年,他們得到湖廣總督端方的贊助,在醴陵城北姜灣創(chuàng)立了官辦“湖南醴陵瓷業(yè)學堂”及商辦“湖南瓷業(yè)有限公司”,聘請日本技師和景德鎮(zhèn)技術工人,引進了當時日本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開啟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fā)的新紀元。公司的繪畫名師和瓷業(yè)學堂陶畫班的畢業(yè)生,經過反復研制,成功地創(chuàng)燒出精美的釉下五彩瓷器。他們利用各種金屬氧化物制成高火性的瓷用釉下顏料,后來收集和挑選的不同色相的釉下色料達到114個。公司十分重視技藝上的精益求精,繪瓷力量十分雄厚,像張曉耕、彭筱琴、吳壽祺、傅道惠、游先理、沈明楊等,都為釉下五彩的創(chuàng)燒作出了貢獻。
那么,釉下五彩的歷史性突破到底在哪里?
著名古陶瓷專家王莉英分析說:“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中國瓷器的燒造,先后創(chuàng)燒出高溫釉下(鐵)褐彩、釉下(鈷)藍彩和釉下(銅)紅彩。清朝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的巔峰時期,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無所不能,恰于高溫釉下彩方面建樹甚微。近代醴陵瓷業(yè)異常了不起,短短數年便一舉創(chuàng)燒出多種高溫釉下彩,號稱釉下五彩。尤其是創(chuàng)燒出多種復合彩料,以多層次的色階豐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這是歷史性的創(chuàng)新突破,也是對中國瓷器燒造歷史的卓越貢獻。”醴陵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鄧文科認為,釉下五彩瓷具有以下三大特色:1 無毒、耐酸、耐堿、耐磨損,永不褪色;2 畫面平滑光亮,晶瑩潤澤,清理明快,具有飽滿的水分感。亮晶晶的,水靈靈的,給人一種美感享受;3 紋樣五彩繽紛,艷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也正是由于這幾大特色,使釉下五彩在半個世紀之后走進中南海,獲得了偉人們的青睞,贏得了“紅色官窯”的美譽。
清末由于景德鎮(zhèn)瓷業(yè)凋敝,醴陵釉下五彩創(chuàng)燒成功后,很快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據說還給慈禧太后送過,博得贊揚。1909年參加武漢勸業(yè)獎進會,獲得第一等金質獎。1910年獲南洋勸業(yè)會一等獎。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覽會上獲最優(yōu)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醴陵瓷器遠涉重洋,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參展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和貴州茅臺酒同獲最高榮譽,為中國贏回了兩枚金牌獎章。由于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產品展示活動,相當于今天的世博會,所以這個獎項非常重要,不僅對于醴陵瓷,而且對于整個中國也是難得的榮譽。
據專家估計,清末生產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傳世作品僅四百余件,且分散于各處,故宮博物院有7件,收藏最多的湖南省博物館也只有18件,以致于今人很難集中了解這批瓷器的芳容。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3年12月,中國古陶瓷學會年會在長沙舉行,其間舉辦的一次展覽令眾多古陶瓷專家極為震動,大為興奮。一個叫羅磊光的小伙子,花費十年之功收集了200多件清末民初醴陵生產的釉下五彩瓷,并集中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這是釉下五彩的首次集中公開亮相,不僅普通的觀眾從未見過,連多數古陶瓷專家也是首次看到。年逾八旬的古瓷泰斗耿寶昌先生在羅磊光夫婦陪同下看完展覽,異常激動:“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國陶瓷里面是獨樹一幟的,可以說是中國陶瓷史上創(chuàng)新的一個方面?!鄙虾2┪镳^副館長汪慶正先生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展品,給予很高評價:“醴陵釉下五彩瓷很重要,它代表了中國陶瓷文化的一段歷史。我認為有兩個值得重視的地方:一,彩繪淡雅;二,器形有變化,不是千篇一律,有創(chuàng)新?!?/p>
幾年過去,羅磊光依然青春勃發(fā)。他在自己投資的富有博物館特色的長沙窯餐廳,與記者談起釉下五彩,仍然興趣盎然。這幾年釉下五彩瓷的影響正逐步擴大,他的三百多件藏品有人整體出價超過3億元。國外也出現了專門研究醴陵瓷的人,英國牛津大學威廉教授正在海外尋找醴陵瓷的資料。同時,拍賣會上也出現了醴陵瓷的身影,一件鏤空的瓶子在新加坡拍了36萬元,后來捐給了湖南省博物館。2004年北京拍了一件宣統二年的釉下藍彩,成交價6萬元。
釉下五彩經歷了20世紀初短短的一二十年發(fā)展期后,受多次戰(zhàn)爭影響,生產開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廠停產,最早生產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業(yè)公司也于1930年倒閉,釉下五彩瓷生產被迫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