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震
隨著年關(guān)的臨近,我不禁又想起孩提時代過年的印記來。
在孩子們的眼里,過年是一年之中最期盼的時光。一到冬月,從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的熱鬧勁里,我們已經(jīng)嗅到了過年的味道。在改革開放最初的那些年頭,年貨多半都是自產(chǎn)自銷的正品,油是自己榨的,面是自己磨的,豬是自家喂的,菜是自家種的,稀缺的東西也大都是鄰里之間或送或換一點。就是因為這,在那個年頭,整個臘月差不多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忙碌著,也正是因為這,那年夜飯的味道是現(xiàn)今無法相比的。
在父輩的眼里,過年是絕不能簡單應付的,即使家里再緊張,年夜飯也要做成一年中最豐盛、最有味的盛宴,因為在他們眼中,這既是一年的回味,更是一年的開始,他們期望一年到頭要善始善終。在孩子們眼里,過年是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新衣是少不了的,同時既沒了學習的勞頓,又沒了平日的勞作,孩子們一群一群地放膽去干自己最想干的事,那個美勁別提了。
年里,孩子們最喜好的就是撿鞭炮。過年、初一、初五、十五、十六放鞭炮是家家戶戶少不掉的,聽到哪家放炮,我們都會飛奔而去撿些炸掉卻未響的鞭炮向同伴炫耀,可別笑話,那樣做既不花錢,又尋得了許多樂趣。撿到有捻的留下來冷不丁放一個嚇大人一跳,我們在一邊歡蹦著尋樂。鄉(xiāng)下過年除了團圓之外,另一個景致就是鬧,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我們那個山溝溝就一直浸醉在鞭炮聲和鑼鼓聲中,舞獅子、跑旱船、扭秧歌、打響器應有盡有,人人都成了演員,人人都成了參與者,演得好的,演得不好的,會演的,不會演的,都可以當眾露一手,也別笑話,正是大家的廣泛參與,我們對這段過年的印象記憶猶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的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在充分享受現(xiàn)代生活的同時,人們過年的感覺卻越來越淡。這也難怪,娛樂方式越來越多,而大眾卻越來越成了節(jié)日的看客,沒有親身參與和經(jīng)歷,那年味說啥也不會有多少滋味!
清純!節(jié)儉!祥和!熱鬧!真的希望過年永遠過出孩提時代的好心情,好味道?。ㄗ髡邌挝唬恨r(nóng)業(yè)發(fā)展銀行河南西峽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