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德國不久,我就參加了一次無償獻血活動。
一天晚上,一位德國朋友給我打電話說:“明天紅十字會到我們這里采血,我要去,你去嗎?”我的回答當(dāng)然是肯定的。第二天下午,朋友來接我。當(dāng)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有些猶豫,問他還去不去,朋友詫異地看著我,反問道:“為什么不去呢?”
獻血的地方是當(dāng)?shù)匾粋€消防部門的大廳,下班后被用來作為獻血點。周圍沒什么廣告宣傳,只是在路旁的樹木間掛了紅十字會的條幅,上面寫著“今天在這里獻血”。
我們進入大廳。我的朋友因為經(jīng)常獻血,所以只需要出示獻血證就行了。我是唯一的外國人,待遇稍有不同,必須出示護照并填表。中國規(guī)定的獻血年齡是18歲至55歲,而德國是18至65歲,宣傳小冊子上寫著:“一般情況下,18歲至68歲的健康人都可以獻血?!辈裳髲d被分成幾個區(qū)域,其中一個是專門為兒童開辟的,是為了方便那些帶小孩來的家長,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玩具,就不會嫌時間太久而吵鬧了。當(dāng)然也有孩子跟在父母身旁,和躺在采血床上的父母聊天。
每個人在獻血前要填寫一份志愿書,寫明本人自愿將捐出的血液用在素不相識的病人身上。這份志愿書由獻血者直接投進一個類似郵箱的盒子里,這樣就保證了簽名不被盜用。之后領(lǐng)取一次性的針管和血袋,就排隊等著獻血了。在大廳的最里面有10張行軍床,采血時獻血者躺在床上。我接過一個偌大的采血袋才想起問醫(yī)生每個人的獻血量,結(jié)果令我驚訝,竟是500毫升。采血的工作人員看出我的驚訝,便過來安慰我。整個采血過程一直有工作人員過來陪我說話。
獻完血,我和朋友一起走進旁邊的餐廳,這里提供免費的食品,有面包、點心、水果和咖啡等。我選擇了茶,喝了一點橙汁,吃了一個香蕉。我的朋友邊吃邊跟鄰桌的人聊天,大家好像只是坐在咖啡館里小聚,根本沒有獻過血。
席間一位年輕人跟我講了12世紀(jì)德國詩人哈特曼(Hartmann)在他的詩歌里描述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意大利的薩萊諾。一位純情少女在知道只有用純潔處女心臟的血液才能治好她心上人——一位騎士的麻風(fēng)病后,她毅然走上了切開自己心臟取血的手術(shù)臺。
一周后,我收到了德國紅十字會的感謝信,里面有我的獻血證。信里的一句話至今記憶深刻:請您將您獻血的經(jīng)歷告訴周圍的人,請您繼續(xù)來獻血,最好在您下次獻血時帶一個從未獻過血的陌生人一起來,家人、朋友、同事或者熟人。您損失了一點血,卻壯大了獻血者的隊伍。
文/劉海華牟大裕摘自《金色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