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旭
早在1955年,周恩來即派出趙樸初出席廣島核爆紀念活動。53年之后,中國代表再度出席,昭示著中日關系的持續(xù)走暖。
8月6日,中國“首次”派出代表出席了廣島核爆紀念儀式——這一天,恰好是廣島遭受原子彈空襲63周年。這則新聞中,一些關鍵的字眼——中國、“首次”、日本、二戰(zhàn),引發(fā)了國人的興趣。
8月6日一大早,在廣島留學的李莉趕到和平公園,往日平和靜穆的地方已經變得人山人海。在距離和平公園內核爆紀念碑不遠的地方,警察攔住了沒有出席證件的李莉。8時15分,在這個當年原子彈爆炸的時刻,廣島和平公園內的核爆紀念碑下,站在數萬人的人群外,李莉聽到一年一度的和平撞鐘聲響起,隨后全場默哀,為死難者祈禱冥福。
秋葉市長在和平宣言中發(fā)誓,“根據我們從原子彈爆炸體驗的悲劇和困苦中悟出的真理而實施的廢除核武器運動是多數人的意愿。廣島將同全世界民眾一道盡全力采取行動?!?/p>
是否“首次”?
“大阪中國總領事館一位領事出席今年廣島核爆紀念活動”的消息,最早見諸于日本媒體,“首次”之說亦源于此。廣島市政府在7月下旬透露說,在1998年日本政府開始廣泛邀請有核國家參加一年一度的廣島集會之后,俄羅斯率先響應,而中國位居第二。
但剛剛出版了《中日關系報告》的資深學者馮昭奎表示,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中國政府早在53年前就已經派出了代表,其人正是德高望重而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派出者則是周恩來。
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中共中央聯絡部前副部長劉寧一在《周恩來與建國前后的人民外交》一文中回憶,1955年8月6日,恰逢廣島核爆10周年,日本各政黨代表和團體籌備召開“禁止原子彈和氫彈世界大會”,“恩來同志對這次會議很重視,認為是對日開展人民外交的好機會,而打開中日人民交往的渠道是一項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工作”。
周恩來當時所作的指示,已經足以回答53年后部分網友的質疑——“戰(zhàn)爭的受害者不光是中國人民,日本人民也深受戰(zhàn)爭之害,原子彈爆炸給日本人民造成的災難就是證明。因此我們要把日本的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日本的反動政府相區(qū)別”。
據《中國宗教學30年》等文章記載,因當時中日兩國尚未建立外交關系,日方不辦護照,趙樸初一行竟在香港等了幾晝夜。后有日本佛教徒說,趙樸初是虔誠的佛教徒,便先辦了護照。趙樸初為加強中日兩國的友好,不顧語言不通、情況不熟及其個人安危,只身一人先期東渡。
當時,在廖承志等人的推動下,中日兩國的“民間”外交達到了二戰(zhàn)后的第一個高峰。而在隨后的歲月中,上世紀50年代末期的岸信介內閣、60年代末期的佐藤內閣、本世紀初的小泉內閣分別推行“強硬”對話政策,尤其是前兩任日本首相,“采取了敵視中國的做法,干擾打斷了趙樸初等人開始的正常交流”。馮昭奎說。
近兩年來,安倍內閣和福田內閣持續(xù)采取有別于小泉內閣的對華政策,兩國關系終于得以破冰、融冰乃至暖春,營造了中國政府派出官方代表出席廣島核爆紀念儀式的宏觀氛圍。
互信增強
就在廣島核爆63周年紀念日之后的3天,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北京會見了由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率領的“支持北京奧運會議員聯盟”代表團。顯然,這個包括著名親中派、日本產經大臣二階俊博在內的議員代表團受到了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正式邀請。
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王屏看來,這是雙方互信增強后水到渠成的舉動。
發(fā)生在5個月前的拉薩打砸搶燒事件,曾讓西方國家和西方媒體的反華調子一度喧囂塵上。但就在5月底,由另一名著名親中派、日本眾議長河野洋平發(fā)起,成立了超過200名議員參加的“支持北京奧運會議員聯盟”。
4月16日,奧運圣火開始在日本傳遞,《日本時報》當天發(fā)表文章說,西方人(包括法國總統在內)根本不了解中國人將西藏看作其領土的一部分,就如同得克薩斯州之于美國一樣。去做做民意調查,你所得到的結果將是:不僅僅是中國大陸地區(qū),中國香港、甚至中國臺灣地區(qū)的中國人都義無反顧地認為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這種一致不僅來自于街頭隨機抽查的行人,還包括著名的專業(yè)人士、教授和新聞工作者。
同時,這篇名為《中國和世界現在必須做什么》的文章還對理查·基爾和斯皮爾伯格提出了批評,認為其所作所為只不過表現了他們的無恥、無禮和拙劣的時機選擇,認為對于世界各國的運動員來說,他們數年來為了參加奧運辛苦訓練,他們理應得到不受抗議者阻撓地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的機會。
同樣是在4月16日,一位日中友好協會的日本少女穿上印有“我愛中國”字樣的T恤出現在長野街頭,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中國舉辦奧運會的支持。這一切,在13天后得到了中國的回應。4月2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來訪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表示,中方對日本政府在臺灣、西藏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支持中國辦好北京奧運會表示贊賞和感謝。
有觀察家認為,胡錦濤5月訪日期間達成的一系列成果,包括東海油氣共同開發(fā)問題上的共識,與這種良好的氛圍不無關系。
共識依舊任重道遠
過往的兩年中,中日兩國關系經歷了破冰、融冰、暖春,卻還遠遠沒有達到類似2004年前后的中歐關系“蜜月期”,廣島修道大學經濟學在讀博士、中國留學生李莉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
受日本某基督教團體之邀,已經留學廣島7年之久的李莉在今年廣島核爆紀念之前數日,為來自東京一所女子高中的數十名高一女生做了題為《我眼中的中日關系》的演講。李莉注意到,當她談到一個日本戰(zhàn)爭遺孤攜妻前往南京懺悔的故事時,原本提問踴躍的學生們變得都不吭聲了。
李莉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她當時指出了日本歷史教科書關于那場戰(zhàn)爭的章節(jié)只有中國教科書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的事實,“教科書里只是說日本軍人如何如何勇敢,發(fā)生的侵略事實只是簡單提一句發(fā)生了某某事件,聽起來像是中性的事件一樣。她對學生們說,廣島年年都在紀念核爆,宣揚和平,但最好還是先還原歷史。
一個原本在演講之前與李莉談笑風生、夸耀自己二戰(zhàn)期間到過沖繩、臺灣的日本海軍老兵,聽到這番話的時候,臉色突然變得非常難看。等到李莉演講結束之時,老兵已經不見蹤影。李莉認為,她的這番話,“觸到了這個民族的痛處”。
2008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在這個當年原子彈爆炸的時刻,廣島和平公園內的核爆紀念碑下,和平的撞鐘聲響起。在過去的一年里,又有5302名廣島原子彈受害者離世。在紀念儀式上,廣島市長秋葉忠利與遺屬代表將這五千余人的名冊放入慰靈碑中。至此,因廣島原子彈爆炸而死亡的人數上升至25萬8千余人。
當晚10時,結束課程回到宿舍的李莉通過NHK晚間新聞看到,福田首相與原子彈爆炸受害者代表舉行了座談,聽取他們的心聲。關于投下原子彈的責任,福田說:“或許大家也會譴責美國,但在那之前必須想想為什么會發(fā)生那場戰(zhàn)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