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隨著現(xiàn)代足球的不斷發(fā)展,后腰這一以往通常與“工兵”或“配角”等詞語聯(lián)系到一起的位置,如今卻被賦予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西班牙隊,主教練阿拉貢內斯更是將對后腰的使用視為球隊的戰(zhàn)術根本。在取得了2007年全年不敗戰(zhàn)績后,西班牙隊將以其獨樹一幟的多后腰戰(zhàn)術,在今年夏天的歐洲杯賽場上再試鋒芒。
單腰過去時
在后腰還被認為僅僅具有防守作用的那個年代,這一位置在強調進攻的西班牙足壇并沒有獲得足夠重視。當時在西班牙隊慣用的“442”陣型中,中場通常采取菱形站位,僅僅在后腰位置上安排一名球員。但隨著戰(zhàn)術思想的不斷進步,西班牙隊逐漸開始在后腰戰(zhàn)術方面作出一些調整,將原先由一名后腰同時承擔的防守和組織這兩大任務,分配到兩名乃至更多后腰的身上。
1994年世界杯上,西班牙隊在前兩場小組賽中安排耶羅出任單后腰,結果只收獲了兩場平局。在出線的壓力面前,當時的主教練克萊門特在最后一輪與玻利維亞隊的比賽中果斷變陣,派出了瓜迪奧拉和巴克羅的雙后腰組合,結果以3:1戰(zhàn)勝對手順利晉級。
于是在接下來的淘汰賽中,克萊門特繼續(xù)推行雙后腰的戰(zhàn)術。但由于這一戰(zhàn)術運用尚屬初試階段,西班牙隊的表現(xiàn)顯得起伏不定。在八分之一決賽與瑞士隊之戰(zhàn)中,西班牙隊由耶羅和巴克羅組成的雙后腰完全壓制住了對手,為球隊帶來了一場3:0的大勝。而在四分之一決賽面對意大利時,克萊門特用奧特羅頂替耶羅出現(xiàn)在后腰位置上,結果球隊以1:2落敗。值得一提的是,此役為意大利隊首開紀錄的迪諾-巴喬恰恰也是一名后腰,可以說西班牙隊輸就輸在了后腰的對抗上面。
在那之后,西班牙隊還曾在單后腰和雙后腰這兩種選擇之間徘徊不定。在1998年世界杯上,克萊門特在首場小組賽面對尼日利亞隊時派出了雙后腰組合,在耶羅身邊安排了擅長防守的坎波,從而釋放了耶羅在組織進攻上的能量。結果耶羅在比賽中有非常搶眼的表現(xiàn),不僅個人利用任意球首開紀錄,并后場長傳助攻勞爾得分,幫助球隊再度超出比分。但老門將蘇比薩雷塔在關鍵時刻的低級失誤,卻斷送了西班牙隊原本有利的形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尼日利亞隊打入制勝關鍵球的,又是奧利塞赫這樣一名出現(xiàn)在后腰位置上的球員。
首戰(zhàn)慘遭逆轉的結果,使得克萊門特放棄了雙后腰的繼續(xù)嘗試,耶羅單獨作為后腰出現(xiàn)在了第二場與巴拉圭隊的比賽中。但是在身邊缺少幫手的情況下,耶羅無法像第一場那樣從容地組織進攻,結果球隊在這場關鍵戰(zhàn)中被對手0:0逼平。即便西班牙隊在最后一輪小組賽中以6:1橫掃保加利亞隊,但也無法改變球隊被淘汰的命運。
這種在單后腰和雙后腰之間徘徊不定的爭論,進入新世紀之后仍然長期存在于西班牙隊中。直到阿拉貢內斯在2004年夏天上任之后,這場爭論才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結束。這位老帥帶給西班牙隊的既不是單后腰也并非雙后腰,而是國際足壇頗為罕見的三后腰。在2006年世界杯上,西班牙隊以三后腰陣型打滿了全部四場比賽。而且隨著阿拉貢內斯在世界杯結束之后的留任,三后腰戰(zhàn)術也得以繼續(xù)在西班牙隊安營扎寨。
醞釀變革中
阿拉貢內斯之所以在西班牙隊推行三后腰,一方面是順應現(xiàn)代足球更強調中場控制和防守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隨著西甲球隊大多采取雙后腰戰(zhàn)術,從而使得西班牙本土涌現(xiàn)出大量的優(yōu)秀后腰,為阿拉貢內斯三后腰戰(zhàn)術的實施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當然,阿拉貢內斯在堅持三后腰的道路上并非沒有出現(xiàn)過動搖。在本屆歐洲杯預選賽的前七場比賽中,西班牙隊大都排出了三后腰的陣型。但是在第八輪面對冰島隊時,阿拉貢內斯卻作出了變陣的嘗試,在首發(fā)陣容中僅僅安排阿隆索和哈維兩名后腰,將空出來的名額用于在鋒線上增加人手,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錯誤的選擇。由于這一雙后腰組合的防守能力較弱,使得他們難以抵擋來自對手中場的沖擊,阿隆索在第21分鐘就被紅牌罰下,球隊也在上半場以0:1落后。好在阿拉貢內斯還能及時亡羊補牢,在阿隆索被罰下之后接連換上阿爾貝爾達和伊涅斯塔兩名后腰,在只有十人作戰(zhàn)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三后腰陣型。結果在比賽即將結束前,正是伊涅斯塔的進球幫助球隊從客場帶回了一場平局。
幾天之后,西班牙在面對拉脫維亞時再度對后腰進行改革,首發(fā)后腰換成了哈維和阿爾貝爾達。在哈維的進球幫助球隊首開紀錄之后,阿拉貢內斯下半場作出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在場上繼續(xù)保留兩名主力后腰的情況下,又接連派上了伊涅斯塔和法布雷加斯兩名后腰,從而形成了四后腰同時在場這一以往極為罕見的狀況。結果這一怪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幫助西班牙隊完全控制了場上的局面,終場前由托雷斯徹底鎖定勝局。
于是,阿拉貢內斯在最后三輪小組賽中索性將四后腰陣型擺到了主力陣容中。結果在先后面對丹麥、瑞典和北愛爾蘭時,西班牙隊取得了全勝戰(zhàn)績。而在此前以三后腰陣型面對同樣的對手時,他們交出的答卷僅僅是一勝兩負,足見本次變陣所帶來的積極效果。
如果對西班牙隊的全部12場預選賽進行一番統(tǒng)計,會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雙后腰陣型的2場比賽1勝1平,場均2.00分;使用3后腰陣型的7場比賽5勝2負積15分,場均2.14分;使用四后腰陣型的3場比賽全勝,場均3.00分。這種后腰人數(shù)與球隊成績呈正比的有趣現(xiàn)象,或許會堅定阿拉貢內斯在歐洲杯決賽階段繼續(xù)四后腰嘗試的決心。
后腰全能化
西班牙隊在中場安排三至四名后腰,并非一種簡單堆積同類型球員的做法。根據(jù)現(xiàn)代足球的要求,后腰這個位置正在朝著全能性的方向發(fā)展,同時肩負中場攔截、進攻組織以及直接攻擊等多重任務。在場上安排三到四名后腰,就意味著他們之間可以不斷地相互轉換角色:當陣容中沒有專門的邊鋒,任何一名后腰都可能拉到邊路來參與進攻;空出前腰這個位置,意味著任何一名后腰都可能擔負起進攻組織者的角色;即使減少一名鋒線球員,任何一名后腰也可能禁區(qū)內突然出現(xiàn)成為終結者。這種狀況令對手防不勝防,也為西班牙隊的戰(zhàn)術體系帶來了更大的變化空間。在西班牙隊本屆歐洲杯預選賽參加的12場比賽中,阿拉貢內斯在每場比賽都會做出換上或者換下后腰的決定,可見后腰位置上的調度,已經成為這支球隊在變陣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從預選賽的情況來看,阿拉貢內斯先后使用過七名后腰,其中塞納和奧維尼亞的出場時間十分有限,基本上屬于國家隊的龍?zhí)捉巧U嬲袑嵙υ谌笱蛘咚暮笱w系中競爭主力名額的,其實只有阿爾貝爾達、阿隆索、哈維、伊涅斯塔和法布雷加斯這五名球員。
作為這些后腰中的“老大哥”,阿爾貝爾達在2006年世界杯上還沒能獲得主力待遇。但是在本次預選賽的征程中,他卻為自己確立了中流砥柱的地位。在盛產技術型后腰的西班牙足壇,阿爾貝爾達卻以強悍的防守作風而著稱。如果缺少了阿爾貝爾達,那么西班牙隊的中場攔截能力將會下降一個檔次。因此只要不受到傷病影響,這位巴倫西亞老將應該會在主力陣容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在剩余的四人中,來自英超的法布雷加斯和阿隆索更多地側重于進攻組織,往往成為球隊節(jié)奏的掌控者。而效力于巴塞羅那的哈維和伊涅斯塔,則經常以嫻熟技術插上參與進攻,有時會起到前腰或者前鋒的作用。哈維更是在預選賽階段十次出場打進四球,其得分效率之高令很多射手也自愧不如。技術后腰們的優(yōu)雅踢法,使得西班牙的傳接配合看上去更加賞心悅目,組織也更加靈活多變。
后記
阿拉貢內斯其實也有自己的煩心事,就是如何將這么多優(yōu)秀后腰組合在一起發(fā)揮最大的威力。但相比于在后腰位置上捉襟見肘的德國人和捷克人,阿拉貢內斯無疑是幸福的,因為西班牙人已經擁有了一條“最美妙的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