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2日一場大雨袋擊了山東臨朐縣,這使龍崗鎮(zhèn)小河圈村68歲老漢張春元措手不及。他的蟈蟈和葫蘆正被泡在水里。
張春元:“你看這里面進去水,使勁抹抹它,它干得快,這么一淋了了不得,它霉爛。你看,里面進去水這不是?!?/p>
看到葫蘆挨淋,看到蟈蟈受凍,老人自。點心疼??墒菐讉€葫蘆幾只蟈蟈真的就那么重要?事實上了解張春元老漢的人都知道這葫蘆和蟈蟈可是他的命根子。老人從小喜歡蟈蟈,在三個女兒兩個兒子成家立業(yè)離開自己身邊后,他重操舊業(yè),玩起了蟈蟈。
張春元:“這個很好,別跑別跑?!?/p>
這成為他驅遣晚年生活寂寞的最好方式。蟈蟈和他相處得也格外和諧。
張春元:“你熟練了,你存干著活你把它擱了身上,它就滿身上爬,滿身上爬就覺得很高興?!?/p>
這些小小的蟲子讓好玩的張春元的晚年變得熱鬧了起來,而且也讓他發(fā)了一筆葫蘆財。2001年張春元因為養(yǎng)蟈蟈種了幾棵葫蘆,這些葫蘆用來冬天裝蟈蟈。但他用不了這么多葫蘆。怎樣把剩余的葫蘆處理掉呢?他想到了經常走南闖北的朋友張春周。張春周帶著30個葫蘆來到了北京。
張春周:“帶了去30個吧還挺好,那個市場一次就全要廠?!?/p>
張春元賣葫蘆首戰(zhàn)告捷,這讓他有點興奮,而張春周帶回來的另一個消息讓張春元產生了新的想法。
張春周:“我發(fā)現人家攤上有帶圖案的,價格貴好幾倍?!?/p>
葫蘆上面上圖案就能賺更多的錢。不過這讓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張春元犯了難。這時候,有幾個專門為工藝品畫圖案的人找上門來。
張春元:“美化呢,他當時價恪要得太高,我也沒那資金?!?/p>
張春周:“單個畫,請人畫,請個一股的檔次不高,請個高的就請不起了?!?/p>
沒有文化,沒有資金的張春元想不出什么好招數。正在這時,一個被藤蔓纏住的南瓜給他帶來了靈感。
張春元:“你這個瓜能行,我這個葫蘆是不是能行?”
既然不能畫圖案,那就讓葫蘆自己長花紋。他的這個奇怪想法當即引來家人和鄰居的反對。
侄子張洪?。骸案赡莻€東西,不一定掙錢費多少工夫?!?/p>
鄰居張樂興:“絕對就是成不了功?!?/p>
倔強的張春元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他找來了一根線工始把自己的葫蘆纏了起來。幾個月后葫蘆竟然真的有了花紋,但這次卻讓張春元損失了一百多個葫蘆。
張春元:“后期我用繩纏起來了,但是不均勻?!?/p>
花紋不均勻,繩了不結實,風吹日曬沒幾天繩子就斷了。這讓他的葫蘆長出花紋的想法落了空,一年產的葫蘆全部壞掉了,這使一向樂觀的張春元十分苦悶。
張春元二妹張春榮:“吃不上飯,睡不著覺。一晚上吃到兩盒煙?!?/p>
2002年,陷入困境中的張春元苦思冥想,當他一天突然看到村頭湖里的漁網時,他茅塞頓開。漁網不僅結實而且網格均勻,張春元憑著年輕時織網的技術開始為葫蘆編織網套。讓他沒想到的是困難其實才剛剛開始。手工編織的網格小均勻讓張春元吃足了苦頭。
張春元:“當時小的(網格)有時就包不起來,你看,它出現這么一個情況,或者是像個大肚子似的鼓出來。所以兩頭它就鼓出來了。”
網套大了葫蘆長不上花紋,網套小了葫蘆就長得歪歪扭扭。張春元剛開始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等到葫蘆長大時已經為時已晚,這年的葫蘆又幾乎全部報廢。不過這次失敗沒把他打趴下,反而讓他天生的那股犟勁上來了。
朋友劉利:“脾氣也很倔強,反正只要他說的,就都是對的。”
張春元仍然沒有死心。他打量著滿院報廢的葫蘆決心要找出失敗的原因。突然,他發(fā)現有幾個花紋非常均勻的葫蘆。
張春元:“為什么這幾個這么好呢?我就挨著檢查檢查看了看,數了數,正好84個眼?!?/p>
張春元終于發(fā)現網格均勻的奧秘。原來,網套有84個網格時,套出的葫蘆才最均勻最好看,多一個不行,少一個也不行。2003年,他的十幾棵葫蘆結了近一千個果。他決定盡快把自己的葫蘆推向市場。當葫蘆的花紋都已經長出的時候,他迫不及待地把葫蘆剪了下來,可賣不了錢。
張春元:“這個損失很大我很苦悶啊!工使上了肥料追上了,新產品已經行了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呢?”
原來摘的時機不成熟導致葫蘆容易碎。2004年清明過后,張春元又種上了葫蘆。2005年元旦,怪葫蘆終于順利收獲了。張春元把葫蘆精心裝飾一番后,決定先到上海、北京、濟南、青島等城市轉一轉。幾個城市轉了一圈下來,他才知道,葫蘆作為裝鳴蟲的容器因冬天保溫性強而受到鳴蟲愛好者喜愛,而長花紋的葫蘆在市場上并不多見。他的葫蘆也因奇特的花紋引起蟈蟈愛好者們極大的興趣。
蟈蟈愛好者郝三剛:“這個有化紋這個沒有花紋?!?/p>
考察完市場后,有點興奮的張春元開始去大城市推銷。但過了一段日子他回來了,并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他要在葫蘆成熟之前上山去捉蟈蟈。雖然現在并不是捉蟈蟈的最好的時候,但大好晴天,張春元還是不肯錯過捉蛔蛔的機會。
記者:“有嗎?”
張春元:“這里一個,吆,抓這個蟈蟈你老是截住它頭?!?/p>
記者:“咬你是吧?”
張春元:“咬人,它很咬人,哎吆,咬的。”
記者:“有什么技巧啊?”
張春元:“摁住它,摁住它就好了??次易阶〉倪@個蟈蟈,北京大青綠。這個品種很好?!?/p>
張春元:“不要跑,不要跑,吆,好好,它跑;老是在頭里截著它?!?/p>
這是張春元經常來捉蟈蟈的山地。在這塊山地上產的蟈蟈品種優(yōu)良。對他這個捉蛔蟈的能手來說,捉住它們不在話下。但太過專注的他并沒有注意到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尷尬事情。
張春元:“拿蟈蟈有時候跑開了有時候掉褲子。累得掉褲子。所以這個情況我經常遇上。有時候很著急,還恐怕它跑了。有時候褲子松松垮垮,很著急?!?/p>
老人今天收獲不大,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對蟈蟈的興趣。
張春元:“我對蟈蟈很感興趣。到時候我吃塊饅頭我就嚼塊饅頭給它吃。我吃塊水果,我嚼塊水果它吃?;蛘呤枪?jié)果或者是梨。我一邊看著,一邊喂養(yǎng),你也能吃水果?”
到底為什么要去捉蟈蟈呢?這源于他賣葫蘆時的一個發(fā)現。2005年元旦,張春元在濟南的鳳凰山蟈蟈市場考察行情時,因為相信自己的葫蘆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確信自己的葫蘆肯定能暢銷,他便以畫有圖案的葫蘆為標準,確定每個葫蘆零售60元,批發(fā)30元的價恪。張春元渾身掛滿葫 蘆走住市場上,招來很多好奇的人。
張春元:“旅游的看著,這是個什么新產品?”
連續(xù)幾天,圍觀者很多,買葫蘆的人沒有幾個。人們因為好奇而來,卻因價格太高而去。同時,在北京玉泉營蟈蟈市場為張春元賣葫蘆的張春周也傳來了不盡如人意的消息。
張春周:“試了要60塊錢一個,顧客就像嫌貴。”
倔強的他就是不甘心降價,干脆利用自己葫蘆結實的特點摔葫蘆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他提出讓一個圍觀者摔他的葫蘆,并聲稱摔破分文不要。
張春元:“是嗎,他就樂得嘩地笑了,他就……樂得人嘩嘩地笑,哎吆,你的質量真跟上了,我說你再使勁給我摔?!?/p>
這招果然奏效,人們都來瞧稀罕。但葫蘆還是因為價格偏高而很少人問津。張春元正打算低價拋售然后打道回府時,一個顧客的話讓他看釗了希望。
張春元:“我?guī)еX蟈,你給我搭上個蟈蟈行嗎?我說可以,可以。”
搭上蟈蟈,張春元的葫蘆很快就被搶購一空。他從中悟出搭蛔蛔是吸引鳴蟲愛好者買他的葫蘆的一個好的招數。
蟈蟈愛好者魏偉:“喜歡的不覺得貴不喜歡的白給都不要。”
蟈蟈愛好者郝三奎:“玩的要不講貴賤,相中了為原則?!?/p>
一個葫蘆成本僅僅一元多錢,單純買葫蘆,消費者自然要掂量一下是否物有所值。小過有了蟈蟈搭著葫蘆賣,蟈蟈愛好者也就好者不嫌貴了,張春元的葫蘆這才算是打開了銷路。很多代銷者紛紛找上門來。蟈蟈讓張春元的買賣開了張,搭蟈蟈零售使他的怪葫蘆名氣大長,他開始自己捉蟈蟈搞養(yǎng)殖。2005年春節(jié)前后,正是蟈蟈稀缺,價錢最高的時候,而張春元自己老家的山上卻盛產蟈蟈。他捉蟈蟈,繁殖蟈蟈,然后搭葫蘆以高價賣出。小小庭院七千葫蘆一年竟賺了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