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生動、鮮活、簡潔、明快,是由北京文化悠遠的開放型傳統(tǒng)決定的。
為什么說北京文化的特點是開放型的?這個命題似乎與人們慣常的認識相悖。那精巧的四合院,那厚重的城墻,那環(huán)圍的護城河,那狹窄短小的胡同,那擁擠的茶園戲館,那稠聚的花市鳥市……似乎都是一個封閉式文化圈的典型形象。然而,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獨特文化景觀。細細考察一下這些現(xiàn)象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種似乎是北京專利的文化現(xiàn)象卻幾乎沒有幾樣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如胡同來自蒙滿傳統(tǒng),戲園借自南國,京劇產(chǎn)生于徽漢,胡琴傳自番邦,手工藝則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北京方言更是最鮮明地反映了北京文化兼容南北不同民族不同風格語言和方言特征的集中表現(xiàn)。
自古以來,北京文化不僅輻射能力強,吸收能力也強。有個奇怪的現(xiàn)象曾經(jīng)使人感到匪夷所思,在北京建都的統(tǒng)治者長時間為經(jīng)濟不發(fā)達和文化相對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但北京話最終成為最接近國語的語言。其實完全可以解釋清楚,這些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不像中原統(tǒng)治者有那么多“華夷之防”,他們保守思想少,進取心強,對源遠流長的漢文化不僅不排斥,反而認真學習,不僅使中國固有的儒道并存的格局保持下來,而且把北方的薩滿教、西藏的喇嘛教,甚至歐洲的天主教、中亞的伊斯蘭教吸收,連元大都宮室建筑工程總管都是大食國人,白塔寺建筑的主持者是尼泊爾人。元大都在吸收國外的科技思想和技術人員方面,要強過后來很多漢族統(tǒng)治者。到了明代、清代,北京仍然善于吸收其他文化,這使它自身不斷完善壯大并充滿活力。
北京的語言也如此。
社會發(fā)展沖擊老北京話日漸衰落
北京作為數(shù)朝古都,長期以來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五方雜處,人來人往,決定了北京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地方音的影響。民國以來外來人口一直是促進北京市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1936年,全市外省籍人口就占57.5%,想起70年前北京外來人口就有這樣高的比例,我們對今天的狀況就不必大驚小怪了,其對北京語言的影響可想而知。到了現(xiàn)代,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以及人們之間聯(lián)系的日益密切,北京話受到的沖擊可能會越來越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后,又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從而又經(jīng)歷了語言上最大的融合。這次移民甚至使得甩著京片子的“老北京”成了少數(shù)。其實從絕對數(shù)目來說未必是這種格局,但偏偏這一次移民的主體是干部和知識分子,可以說是中國頂尖級的精英階層。這些干部從戰(zhàn)爭的硝煙中走來,他們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帶著民眾的熱切期望走上了領導崗位,并帶著家眷定居在這座文化積淀深厚城市。他們能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解放全中國,就總體而言無論干勁還是個人素質(zhì)是相當高的,他們至少在精神上是懷有很高的革命熱忱。還有眾多的知識分子從全國各地甚至國外來到北京,在高校、科研機構(gòu)、廠礦工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由于北京解放初期定位要發(fā)展工業(yè),很多技術工人從遼寧、上海等地來到北京,也有不少河北、山東、江蘇來的移民成了產(chǎn)業(yè)工人。他們進入北京,首先面臨著語言溝通的問題,那些操北方語系的人也有一定障礙,而像上海、廣東、福建、江蘇南部、浙江、湖南等籍貫的人,簡直如聽天書。而為了掃除語言障礙,一方面他們學習北京話,另一方面也在改造北京話。
在北京,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大走向,就是無論外地人進京學北京話,還是北京人吸收了外地人的語言,總體都是向普通話靠攏。建國50多年來,在北京的京味兒越來越少,普通話越來越占據(jù)了難以撼動的地位。
產(chǎn)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很簡單,解放以后大量的外地人來到北京,并且很快在人口比例上超過了本地人。這些外地人說的是南腔北調(diào)的外地話或者是用方言改造了的普通話。外地來京的人學習普通話比北京話更容易,那種卷著舌頭悶著鼻子的老北京話并非一時能學好的。而北京人感到和外地人說老北京話,對方聽起來很費勁。為了和周圍眾多的外地人進行交際,不得不盡可能放棄北京話里面的土腔土話,改說“普通話”。雖然這種“普通話”在語音、語匯方面還保留不少地方方言的特色,但是,這種“普通話”比任何其他地區(qū)向“普通話”靠攏的話更接近標準的普通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話在北京越來越少,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一般北京的家庭北京話還用兩種不同的語體,一種是在家庭里、街坊間以及和北京人來往時使用老北京話,另一種是在社會上、單位以及和外地人來往時使用摒棄了京腔京韻的北京話,或者說是北京的“普通話”。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連這種區(qū)別都罕見了,當今的年輕人回到家中與父母也不會說老北京話了。
尤其不能忽視的因素是,解放后政府大力推廣普通話,更使北京話向普通話靠攏。1955年,北京召開了漢語規(guī)范化學術會議,這次會議對“北京語音”進行了“糾偏”。因為在這之前國語過分依賴北京口音。
從1956年開始,國家組織了專門機構(gòu)對普通話的異讀詞進行審訂,審訂過程中,尤其是對北京話的土音作了“去粗取精”和“去土存雅”,從而規(guī)定了普通話的標準讀音??梢哉f,這些讀音既貼近口語,又趨于雅化。
還應該看到,很多北京土話被普通話吸收,有的甚至成為常用語,比如“干脆”是老北京人表示爽快不必磨煩:“干脆,就這么定了!”“干脆”已經(jīng)成了普通話常用語。老北京人在遇事沒有準辦法時總愛說“沒轍”,還有老北京人都知道在一些熱鬧場合,會有一些無賴持物在擁擠處與人相撞,然后敲詐,老北京人管這叫“碰瓷”,現(xiàn)在普通話乃至電視、廣播中也常用這個詞,而且多用來比喻駕駛汽車肇事或假裝被汽車蹭倒的敲詐者。
年輕的新北京人說的北京話,越來越趨向普通話,當今的北京年輕人幾乎是百分百地說普通話了。北京土話已經(jīng)無可奈何地走向衰落。
什么性格說什么話
老北京人的“禮兒”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禮兒”,說起話來也總是那么彬彬有禮、熱情大方。有些南方人見到老頭兒老太太,問起歲數(shù)常常是:“你幾歲了?”被問的老人肯定不高興,心里想都七十多了,怎么還幾歲,說話你你的,也不會說個您。北京人之間哪怕素不相識,都有一堆規(guī)范的禮貌見面語等著你:“大爺、大媽、大叔、大嬸兒、大姐、大哥、先生、小姐、老板、掌柜的……”解放后,“先生、小姐、老板、掌柜的”都不叫了,一律叫“同志”了,“文革”中工人階級領導一切,都叫“師傅”了,改革開放后恢復了一些老北京的叫法兒。
經(jīng)歷過老北京的溫情脈脈的人,總是懷念那個時光,比如您不經(jīng)意擋住了別人的路,被擋的人會和聲細語地說:“勞您駕,借個光!”聽了這話您怎么能不讓開呢!要是問個路,那可不能上來就問,您要看看對方的年齡再給人家一個稱謂:“大爺,麻煩您,花兒市怎么走啊?”大爺會很熱情地告訴您“您出了哈德門往南走,過了上頭條、上二條、上三條、上四條,再往東拐。您可數(shù)好了,過四條胡同,別走冤枉路。”給您指了路,還讓您心里熱乎乎的。再比如吃飯,老北京人都是對最年長者說:“您先請。”飯桌上擺上酒和菜肴,還會真誠地指著最好的菜說:“您來這個?”您到商店買東西,只要您在柜臺前一轉(zhuǎn)悠,掌柜的或者伙計就會熱情地問:“您看上什么了?”“哪個合您心意?”哪怕您不買,他也會說“買不買沒有關系,您隨便兒看。”所以有人說北京話是“說的藝術”。
老北京話的自信與牛氣
了解北京人說話,首先要了解北京人的性格。
北京是六朝古都,皇恩浩蕩的歷史已經(jīng)造就了當代北京人老祖宗的某些性格。這種皇城情結(jié)數(shù)百年來就像附在皮上的毛,牢牢粘在北京人身上。大概只要不遷都,這種情結(jié)永遠不會脫落。
北京人的優(yōu)越感與計劃經(jīng)濟的遺風有關。由于北京官多,很多部門都掌握著各地的命脈,凡進京來都不是有求于我便是我的下級,來者客客氣氣、唯唯諾諾,管人的地位也不得不居高臨下。
在商品經(jīng)濟的洶涌大潮下,聰明的北京人開始琢磨人家特區(qū)是怎么發(fā)的,少不了用那胡同京味兒語言評價一番。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人最先富起來,北京人一方面想方設法托人從廣東買回錄音機、蛤蟆鏡、喇叭褲,另一方面用他們很損的嘴取笑廣東人,說人家說的是“鳥語”,是“四,十”不分的大舌頭,是“除去人民幣什么都不認的錢串子腦袋”,浙江人在北京用他們特有的經(jīng)商智慧屢屢成功,北京人則說人家是“浙皮子”?!霸儆绣X也是鄉(xiāng)下人,骨子里還是老農(nóng)民”。您看,已經(jīng)被人家比得夠寒磣的了,說話還這么自信牛氣。
北京人的政治情結(jié)
歷史和現(xiàn)實使得北京人對政治的熱衷程度沒有哪個地方的人能比,而且是世代相傳,無怨無悔。北京人懂政治,政治熱情也高,對國家和民族有種難得的責任感,北京經(jīng)歷了太多的事情,遠的不說,就100年來這塊土地上發(fā)生的戊戌變法、五四運動、一二·九學潮、開國大典這些震驚世界的政治事件,就深遠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太多的經(jīng)歷,也造成了北京人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他們遇事不慌,井井有條,古道熱腸,在不事聲張中默默耕耘,所以說起話來也頗有政治感。
有個順口溜流傳十多年了:“北京人什么都敢說,東北人什么都敢干,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廣東人什么都敢吃?!睅拙湓挾嗌冱c出了一些不同地域之間文化的差別?!案艺f”是指北京人敢于批評時政,“鐵肩擔道義”的政治責任感很強。政治在北京人心目中是神圣的,深圳有一家“8341策劃公司”,北京人看了感到不嚴肅,因為誰都知道“8341”的重要性,這樣的公司怎么會注冊成功?深圳人詮釋這一現(xiàn)象說“這在北京人眼里是政治,在深圳人手里就能巧妙地轉(zhuǎn)化為經(jīng)濟?!?/p>
外地很多文化人很愿意來北京交流,北京的學術水平較高是一方面,而聽北京人在飯桌上侃侃政治、新聞、秘聞、小道消息,也會長長見識。
北京話,北京人的幽默
如果問問北京以外的人對北京人的印象,恐怕會有一半人說:幽默能侃。北京人的幽默語言不是自當代始,而是世代相傳。
北京人說話就是逗,哪怕有的時候身陷囹圄,也會用幽默的語言化解。文革中“三家村”的吳晗和廖沫沙,那是被“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的人物啊!他們關進一間房子,老北京的中共北京市委的統(tǒng)戰(zhàn)部長廖沫沙對吳晗說:“我們兩個成了名角,假如我們不來。這場戲就唱不成了。”吳晗說:“我們唱的是什么戲呀?”廖沫沙想?yún)顷鲜潜本└笔虚L,相當于古代的地方官,聯(lián)想起陶淵明,說:“這出戲就叫《五斗米折腰》啊!”您看,咱北京市的老領導這個時候還這么幽默。
好像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幽默細胞。啟功是中外聞名的文化名人,他不僅沒有名人和泰斗的架子,反而幽默地對自己進行自嘲,他給自己寫的《墓志銘》短短幾十字,堪稱老北京人幽默的經(jīng)典:“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日陋。身與名,一齊臭?!眴⒐€有件趣事也體現(xiàn)了老北京人的作派和幽默。有次他到榮寶齋,一位仿冒者正用啟功委托他賣字的謊言行騙,榮寶齋的工作人員告訴這個仿冒者:“啟功先生就在店里呢。”接著就把老先生叫來,仿冒者頓時滿頭大汗,啟功先生看了看他的字說:“其實你寫得比我好?!眴⒐τ謱Ξ嫷旯ぷ魅藛T說:“他用我的名字說明他有困難,這件事就算了?!狈旅罢吒屑げ槐M,啟功老先生又叮囑他:“你可別用這種字寫反動標語啊?!?/p>
再說說北京人稱謂中的幽默。北京人說話有時候充滿著尊敬,有時候又不乏玩笑,比如北京人叫“爺”可有年頭兒了,曹雪芹的《紅樓夢》里,賈寶玉就被身份比他低的稱為“寶二爺”。老北京人常常愛說爺,爺爺、大爺是對年長老人的尊稱,少爺是對公子的稱呼,爺們兒是男人和男人之間比較親密的稱謂。到了今天,哪怕普通話再普及,北京特有的“爺”還是涵蓋了方方面面各種行業(yè)。而且形形色色的“爺”與過去的“爺”相比完全變了味兒,幾乎都是有些可笑的角色——改革開放初期,昔日那些被稱“投機倒把”的人又被稱為“倒爺”;形容男人能說會道,就是“侃爺”;發(fā)了財就是“款爺”;蹬三輪兒的是“板兒爺”;有的男人成天迷戀炒股,那就是“股爺”;有靠吃利息過活的“息爺”;包攬案件撈出犯罪嫌疑人從中拿錢的“撈爺”;有替商家做托兒的“托爺”;有依靠辦輔導班或?qū)W習中央精神的研討班賺錢的“班兒爺”;有專門猜題幫助應付考試從中撈錢的“題爺”;用假發(fā)票謀利的“票爺”;偷東西的“佛爺”;喜歡玩弄女性的“柳爺”;諷刺夏天赤膊的“膀爺”;譏笑隨地吐痰的“痰爺”……這類詞語極有特色,它們有的表達一種親切與詼諧,更多的則透出挖苦和嘲諷。新北京人已經(jīng)不像老北京人那樣循規(guī)蹈矩、彬彬有禮,快節(jié)奏的緊張生活需要輕松嘲弄,需要為嚴肅的人生減負,雖然有些可笑與荒誕,倒能為生活增添笑料。
新流行語與“新京味兒”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增長,觀念的日新月異,北京的新詞語、新流行語也潮水般涌來。有的流行語發(fā)源于北京,有的則源于外地興盛在北京,也有的把舊語言改造。就像馮鞏相聲中所說:“過去叫‘出租車’,現(xiàn)在叫‘的’;過去叫‘汗衫’,現(xiàn)在叫‘T’;過去叫‘情人’,現(xiàn)在叫‘蜜’”。您看,就說時尚方面的新流行語就有“追星”“粉絲”“酷”“美眉”“打工”“下?!薄霸绮琛薄翱觳汀薄俺呆滛~”“裝修”“策劃”“炒股”“牛市”“熊市”“摸獎”“直銷”“桑拿浴”“伊妹兒”(Email)……數(shù)不勝數(shù)。關于婚姻家庭愛情的,隨手拈來就有“舌戰(zhàn)”“試婚”“更年期”“情人”“衛(wèi)生間”“洗手間”“獨身”“單身貴族”“丁克家庭”“空巢家庭”“青春期”“性冷淡”“早戀”“暗戀”“未婚同居”……職業(yè)方面的新流行語有“經(jīng)紀人”“辭職”“兼職”“獵頭”“保安”“治安員”“調(diào)解員”“美容師”“導游”“陪聊”“三陪女”等等。起初有人認為這些話似乎都是“小流氓”嘴里流出來的。但我們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語言正緩步登上大雅之堂,足以說明這種語言風格的生命力。
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網(wǎng)絡走進尋常百姓家,這場非同小可的革命也給北京和各地的用語帶來沖擊。人們感覺,這些流行語大多很“京味兒”,像“斑竹”(版主)、“菜鳥”(原指電腦水平比較低的人,后來又擴大到在某領域不怎么拿手的人)、“拍磚”(從北京流行語“拍板兒磚”引申,在網(wǎng)上對其他人的帖子發(fā)表不同看法和理解)、“汗”(從北京話“暴汗”“大汗”而來,表示慚愧、無可奈何之意)、“倒”(“暈倒”是北京話,減掉一個字意思不變),“找抽帖”(“找抽”是老北京話,加上“帖”就是樓主發(fā)的帖子內(nèi)容找抽)、“恐龍”(長得不漂亮的女性網(wǎng)民)、“青蛙”(形容相貌不佳的男性網(wǎng)民)、“見光死”(網(wǎng)友聊天感覺很好,一見面大失所望)、“王道”(相當于權威之意)、“蛋白質(zhì)”(笨蛋+白癡+神經(jīng)質(zhì))、“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博客”(以日記的方式在網(wǎng)絡上展現(xiàn)自己的形式)、“驢友”(愛好旅游經(jīng)常一起結(jié)伴出游的人)……網(wǎng)絡語言特別喜歡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shù)字代替中文,像GG(哥哥)、MM(妹妹、美眉)、FB(腐敗)、SJB(神經(jīng)病)、LJ(垃圾)、886(拜拜嘍,再見)、7456(氣死我了)、616(遛一遛)、01925(你依舊愛我)、0594184(你我就是一輩子)……網(wǎng)絡語言還比較夸張,比如“帥呆了、酷斃了、簡直無法比喻了”。
“新京味兒”也招致了不少議論。很多人覺得它太“痞”,透著一股流氣。什么“侃”呀,“撮”呀,“煽”呀,“火”呀,“掐”呀,“潮”呀,“傍”呀,“我靠”“喔塞”呀,還有什么“搓火”“底兒掉”“沒商量”“逗咳嗽”“拉蜜”……到了網(wǎng)絡語言更甚,什么“犬科”(喜歡追逐論壇里的女生的那種人)、“狼族”(熱愛美色)、YY(意淫)、NB(?!?、SB(傻×),這些語言也要等待時間來整合,有的能夠留下,有的將被淘汰。
雅俗之爭:整肅和寬容
其實,京味兒語言不是個一成不變的概念,誰能定義哪種風格是最地道的京味兒呢?問問北京人,可能有人會回答說典型的代表是《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也可能有人會說是曹雪芹,也可能有人說是老舍,有人說是侯寶林,還可能有人說是王朔。其實可能誰說的都不錯,可又不夠全面。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是,文康跟老舍之間有一場辛亥革命、一場“五四”新文化運動;老舍跟王朔之間又有過一場“文革”和一個改革開放,這些對社會文化有過巨大沖擊的事件都不能不影響一個時代北京的流行語,何況語言本身也要循著自身的內(nèi)容邏輯有所發(fā)展。因此新京味兒的產(chǎn)生本不足為奇,它跟任何文化現(xiàn)象一樣,先通行于一些年輕人中間,慢慢向整個社會滲透,這也是規(guī)律。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穿牛仔褲、跳迪斯科舞都曾被斥為痞子文化。十幾年過去了,從老干部到知識分子,滿大街自自然然地穿牛仔褲、跳迪斯科,中老年也把這當作健康的活動之一,真是個具有諷刺意味的過程。當新京味兒語言又被冠以“痞子語言”加以聲討時,會不會重走牛仔褲、迪斯科的老路還真難說。一種新的文化現(xiàn)象興起的時候,冷靜和寬容應該是最適宜的態(tài)度。
北京作為一個千年古都,悠久的文明釀就了京城特有的文化氣氛,也釀就了圓轉(zhuǎn)流暢、簡約明麗的京味兒語言。語言是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愛護它,關心它,使它健康地生長是每一個北京人不可推卸的天職。更何況,作為全國通語的基礎方言,北京語言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在全國泛起漣漪?!熬┣痪╉嵶远嗲椤辈粦偸沁b遠的夢想。
編輯/王文娜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