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正式出爐,王家沙本幫點心制作技術(shù)與南翔小籠、功德林素食等12種傳統(tǒng)食品手工技藝成為了“可以吃的文化遺產(chǎn)”。王家沙的本幫點心制作技藝植根于上海,像錄音機把聲音錄下來一樣,記錄著上海點心的前世與今生。
王家沙點心店的前世
“王家沙點心店”并不是一戶姓王的人家開的點心店。在今天的南京西路石門路一帶,過去這里有一個叫“王家厙(she)”的村落。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這里被劃進租界,因而“王家厙”的地名僅在當?shù)鼐用裰斜4?。滬語中“厙”與“沙”諧音,因而也被寫作“王家沙”。1945年,姚子初等人在這里開了家點心鋪,取店名時,恐怕“厙”被人誤讀成“庫”,遂取為“王家沙點心店”。
創(chuàng)始人姚氏曾在申報館跑廣告,經(jīng)營點心店也很有辦法,他有兩個絕招:一謂“鮮”,即原料新鮮,規(guī)定雞肉必須是當日活殺的草雞,蝦仁必須用活的河蝦,豬肉必須用剛宰的豬腿精肉;二謂“笑”,“笑一笑,生意俏”,他不惜以高薪物色三名有名氣的招待員,一人在門口恭候,“歡迎光臨”、“歡迎下次再來”不離口,一人端碗碟、送點心,另一人負責送茶水和毛巾。有時顧客帶小孩來,招待員便主動協(xié)助抱小孩,讓顧客得以靜心品味。用料的講究、精心的制作令王家沙的各式小吃點心馳名申城,雞肉生煎饅頭、蝦仁餛飩、豆沙酥餅和兩面黃更被民間評為“四大名旦”。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王家沙堅持以上海點心為本,結(jié)合江南點心風味,自成一格,形成了小籠、生煎、餛飩、面、糕團、湯團等八大系列,具有海派特色的點心上百種。
王家沙點心店的今生
60多年來,王家沙一直沒有離開過南京西路805號。蟹粉小籠、蟹粉湯團、松糕、八寶飯等獲得“中華名點名小吃”稱號,其中八寶飯、蟹粉湯團、蟹粉小籠獲得同名“小吃大王”稱號。國家領(lǐng)導人吳邦國來店視察后欣然命筆:“發(fā)揚特色,飲譽天下?!?/p>
2005年,裝修一新的王家沙旗艦店亮相南京西路805號,一樓為點心超市,二、三樓提供休閑小吃,四樓設(shè)有高級包房。有著“現(xiàn)代小楷之極”美譽的章汝為王家沙題寫了招牌,“王家沙”三個字個個精神飽滿,有血有肉,成為金字招牌?,F(xiàn)在,王家沙在上海有8家直營連鎖店,又在香港開設(shè)了5家分店,日本橫濱開設(shè)了1家分店,上海傳統(tǒng)點心走出了上海,走向了世界。
手工制作 現(xiàn)做現(xiàn)賣
走進王家沙點心店,如同走進了一個透明的大廚房,糕團區(qū)、湯團區(qū)……幾乎每一個區(qū)都能看到師傅們在窗口后如表演般嫻熟的手工包制技術(shù)。這年頭,手工制作的東西往往比機械化產(chǎn)品更來之不易,口感上也更勝一籌。難怪香港的老字號“萬利隆”臘腸店為保證50多年來口感的一致,至今仍拒絕工業(yè)化生產(chǎn)。就連速凍水餃也將手工制作作為賣點。法國電影《美食家》里的快餐大王拉貝爾在他的工廠里用橡膠作原料,經(jīng)機器壓制、上色成一塊塊味同嚼蠟的食物,令人作嘔??梢姡跫疑呈冀K堅持的手工制作、現(xiàn)做現(xiàn)賣,無疑是人們爭相購買嘗鮮的“誘因”。
手工制作完全是技術(shù)活,就拿點心大王蟹粉湯團來說,不是像甜餡湯團那樣雙掌一搓就搓圓了,而是如包小籠包子一樣的收口捏褶子,還要帶個尖的長蛋形。難度完全在于餡的質(zhì)地,如果是豆沙黑洋酥,餡心緊實,可以先搓成藥丸樣,再嵌入糯米粉皮子里,搓搓就成了;而蟹粉肉餡因為要追求開口一包湯的效果,所以餡芯很嫩很潤,不可能事先搓成型,包裹的時候更不能用搓的技術(shù),因為餡芯“撐”不起來,對手里軟硬勁的要求就更高了。
我國的點心小吃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特點,就是講究現(xiàn)場操作,風味保持的時間很短,必須在短時間內(nèi)享用才能領(lǐng)略它的奧妙。因而,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包裝也是一個技術(shù)活,比如為防止蟹粉湯團粘連,外面要拍點粉,拍少了很容易返潮,拍多了皮子會干裂。所以買蟹粉湯團時,營業(yè)員會建議回家后速凍保鮮,可凍過了的滋味總有折扣,來買的都知道新鮮的好吃,誰忍心放冷凍室呢。
如果想傳承王家沙的這份手藝精神,可以買附送餛飩皮的餛飩餡,有菜肉餡(12元每斤)、蟹肉餡(45元每斤)、蟹菜餡(28元每斤),現(xiàn)包現(xiàn)吃,方便又美味。
挖掘傳統(tǒng) 拯救失傳小吃
許多年前,從事點心行業(yè)的技術(shù)師傅因工作強度大、報酬少、社會地位低下而紛紛改行,成為很多點心手藝失傳的重要原因。
為了“讓老上海懷舊,讓新上海嘗新”,王家沙“三管齊下”挖掘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上海小吃:一是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