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第一口飲食是母親給的。我年幼時體弱多病。據母親回憶說,出生后不久我接連發(fā)了100多天的寒熱,好幾次高燒不退,幾乎求遍了上海的名醫(yī)。而今我已近古稀之年,卻越老越硬朗。退休后這幾年來,我活得比大多數(shù)年輕人還要忙碌。我以充沛的精力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深入機關、社區(qū),用中氣十足的“金嗓子”作了幾百場營養(yǎng)與健康的科普報告?;叵虢裆淖兓际莵碜杂诖饶噶艚o我的營養(yǎng)。
1992年春寒料峭的3月,平凡的母親離我而去了,她生前作出了很令人吃驚的決定:志愿把遺體獻給了我的母校——上海醫(yī)科大學作解剖。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營養(yǎng)教師
我今天能有這么好的體質,不僅來自年幼時母親對我的精心調養(yǎng),還來自慈母留給我的營養(yǎng)教育——慈母的家教簡直是一本科學營養(yǎng)的活辭典。
當我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暴飲暴食之時,母親常說:“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蹦赣H的訓導,讓我養(yǎng)成了直到現(xiàn)在還堅持每餐只吃七八分飽的飲食好習慣。
當我剩菜剩飯時,母親勸說:“不要丟棄一粒米、一粒谷,粒粒皆辛苦啊!”讓我從小就懂得了要節(jié)約糧食,決不暴殄天物。
當我吃飯不停地搛葷菜的時候,母親教導說:“葷素要搭配,別挑食,多吃蔬菜通大便。”母親的科學營養(yǎng)搭配讓我受益終身。我不僅體格健壯,而且很少便秘。
母親還諄諄教導我和弟弟妹妹們,在餐桌上要禮讓,要有禮儀,要守規(guī)矩;千萬別養(yǎng)成一些壞習慣。我因此從不吸煙、不酗酒,也從不去那些不該去的場所。
母親是我第一個也是最好的營養(yǎng)教師。我曾好奇地問過她:“我們從小就得到你那么多的科學飲食道理,你是從哪里學來的?”母親笑而不答。慈父說:“別忘了你媽是幼兒師范家政畢業(yè)的呢?!?/p>
母親是好廚師,更是有心人
食物猶如感情的扳機,許多陷在記憶深處已被遺忘的往事,借著味蕾會再度蘇醒。
我是在上海南市萬竹街石庫門里長大的,回憶當年家境雖不富裕但生活其樂融融,頗有興味。孩提時貪吃,最盼的就是過年。解放前,還興拜祖宗,吃隔年米、隔年飯,年夜飯吃魚講究年年有余。母親是浙江人,不僅擅長做糕團、包粽子,還做桂花糯米糖藕、八寶飯。孩子時的饞嘴成了“癮”,讓我直到老年還對甜食情有獨鐘。我成家后,過年也把做傳統(tǒng)的甜食當成了傳家寶。跟母親一樣,每逢春節(jié),我再忙也要做十多個八寶飯,而且不厭其煩地灌制桂花糯米藕。不僅供全家團圓時享用,還要分送給親朋好友。周圍鄰居的老頭老太太們嘗到了美味的甜食都笑瞇了眼。
母親是位好廚師,是做江浙菜的個中好手,她做菜又快又好吃。
現(xiàn)今的藥膳我早在幼年時已經享用過了。母親做的八寶鴨,鴨肚子里放了十多種填料,而且配得那么巧妙,還有藥食同源的中藥,味道又是那么鮮美。母親做的糖醋排骨,簡直可以和上海杏花樓的媲美,香、甜、軟、糯、鮮,真是香氣撲鼻,入口化渣。母親做的黃魚羹,出骨徹底,味道奇鮮。可惜當年母親不讓我入廚,我只會吃,所以不懂得個中烹制奧妙。但是有人說,人生中總有幾頓飯,因為當時的喜悅、震撼、新奇讓他想忘也忘不了。近十多年來,我收集了一些菜譜,憑著回憶“有媽媽味道的菜肴”,反復實踐,我也成了烹飪的好手,而且對烹飪充滿了濃濃的興趣。我還成了烹飪協(xié)會的一名業(yè)余會員。
母親的關愛無微不至
1961年是個災荒年,我志愿到祖國艱苦的地方去。我在上海吃大學生的口糧,每月33斤。到了重慶只有23斤定糧,一開始當助教要帶好幾班課,一下子不僅饑腸轆轆,人還又疲又軟。但還是嘴硬,給家里寫信說吃得飽飽的,直到全身水腫才向家里求救。母親馬上用特掛寄來全國糧票,而且不知從哪里弄來了半只羊腿,腌好烘干后給我寄來。母親為了增加我的熱量,親自炒米再磨成炒米粉,拌上用肉票買來的肥肉熬成的豬油,再加上一點用糖票買來的糖,拌成油炒米粉,到郵局去寄給我。郵局拒收這樣“低級食品”的郵件。母親用木模把炒米粉壓成黑洋酥糕,聰明的慈父買來了“玻璃紙”,把它一塊塊包好,馬上成了“高級點心”,輕易地通過了郵局寄給了遠方的我。就是那兩盒“高級點心”幫我渡過了難關。其實當時上海也是什么都缺,什么都要票,父母也經常半饑半飽,卻還要給我寄來美味。感激慈母的恩賜!
母親的一碗大肉面
記得有一次回上海,我們幾個萬竹小學的老校友匯聚一起開校友會。已有半個世紀沒有見面了,當時的紅領巾而今都已是滿頭白發(fā)的老年人。偶然的相聚好不喜歡,天南地北地聊天,回憶兒時趣事。有位現(xiàn)在已退休高級造船專家,兒時卻是生活十分困苦的遺腹子。他握著我的手深情地敘述一碗大肉面的故事:“世界上母親都是最偉大的。那時我家的條件困苦,大多是以素菜為主。偶而開個葷,就是炒炒肉絲、肉末。我從沒吃過大塊肉,記得那天我到你家玩,正好遇上你過生日,你家姆媽好客氣,讓我也吃了一碗大肉面。一大塊紅燒肉放在碧綠的菠菜上面。我從來沒有吃過的大肉面,今天看來是再普通不過了,但當時對一個窮孩子來講,卻留下了震撼。對儂媽至今沒忘啊……”
母親沒有做不到的
記得那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1983年慈父慈母同來重慶與我們團聚了兩個月。其間他們商定,一定要招待一次對我們英語長進大有幫助的加拿大友人彼得爾斯一家。要在重慶這么狹小的寓所里,招待貴賓,真把我難住了。母親開出了采購單,雞、鴨、魚、肉及各種調料,準備做一席最好的中國菜。那天賓主圍坐在圓桌邊,父親陪著彼得一家邊吃邊聊,夫人當翻譯,母親主廚我打雜,里里外外忙個不停。涼菜、熱菜、湯菜、甜點等擺滿了一桌。糖醋排骨、紅燒小黃魚、羅宋牛肉湯、素什錦、紅燜鴨、宮保雞丁……當然還有春卷、糯米藕和八寶飯,連點心就有24道之多,那簡直是一場盛宴了。彼得的女兒吃得特別開心,彼得夫人驚奇地指著藕心中的糯米,問糯米是怎么裝進去的?引得我們全家哈哈大笑。在小小的斗室里面,洋溢著中加兩國友情。后來彼得回加拿大以后,還為我寄來了最新出版的原版本的生理學,書上還寫著:“……我忘不了你盛情的那一餐,那滋味似乎還在我的舌尖上徘徊?!?/p>
不平凡的母親走了
1992年3月6日,母親走了。她把遺體獻給了祖國醫(yī)學事業(yè),告別會就在醫(yī)學院的病理解剖室召開。母親安詳?shù)靥稍诮馄逝_上。悼念的儀式很樸素卻很莊重。會上母親曾從教的小學的校長說:“高玉瑜老師是一個好老師,她去世后,我們清理她的遺物,打開了她的抽屜,才發(fā)現(xiàn)里面有好多病假條,原來她身患很多疾病,血壓高到200多,還一直堅持教學不請假?!蔽夷赣H曾多次得過“先進工作者”稱號,但那些獎狀卻全都躺在抽屜里,一張也沒有帶回家。里弄里的街道主任說:“高老師是我們的好鄰居、好榜樣。她退休以后一直在我們里弄義務工作,忘我勞動。那年臺風大雨后,70多歲的老太太站在大水里疏通陰溝,真讓人感動!”聽了許多聞所未聞的慈母不平凡的事跡,我實在忍不住了,當我作為長子在悼念會上致悼詞時,號啕大哭,泣不成聲。
母親已經走了整整15年,她與我們在一起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我們每個人身體里流淌過母親胎盤里鮮紅的血液,我們吸過母親雪白的乳汁,我們都曾得到母親溫暖的關愛。但母親留給我的不僅是物質上的營養(yǎng),還有精神上的營養(yǎng),都是終身難忘的?,F(xiàn)在我已是四個孫子的爺爺,我們一家分居在地球兩邊,小孫子凱恩、來恩、宏恩先后出世,前個月又添了天恩。孩子們都在茁壯地成長。人要健康的成長,離不開營養(yǎng),更離不開精神。
你可知道,孫子們?yōu)槭裁炊既∶麨椤岸鳌保@里面不僅飽含了我對慈父慈母的感恩,而且還寓意要讓兒孫們都懂得什么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