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S步槍一度大量裝備社會主義國家軍隊,不過隨著AK47的出現(xiàn),該槍漸漸淡出步兵主流裝備領域。然而,自1980年代之后,SKS版步槍卻在歐美各國的民用市場異?;钴S起來。1980年代,標有“NORINCO(中國北方工業(yè)公司)”和“五六式”字樣的中國版SKS——56式半自動步槍大量流入美回民用市場;2002年之后,美中市場上涌現(xiàn)的則是南斯拉夫版SKS——H5g/66半自動步槍。作為仿制版SKS,H59/66在性能和價格上,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原型SKS步槍簡史
雖然SKS步槍是一款歷史悠久且曾在原華約國家軍隊中大量列裝的武器,但其生不逢時,光芒被后來者AK47所掩蓋,所以大多數(shù)人對它缺乏了解。例如,并非所有人都知道SKS甚至曾一度作為AK47不能如期完成時的替代槍型;又如其還是第一款使用新型7.62×39mm槍彈的半自動步槍。但是,要提起大名鼎鼎的56式半自動步槍,對國人來說,恐怕會覺得非常親切。許多學生在軍訓時所接觸的56式半自動步槍,正是SKS的中國版本。
SKS的設計者是蘇聯(lián)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加夫里羅維奇·西蒙諾夫,最初型號為SKS-45(蘇聯(lián)稱為“CKC-45”,即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西蒙諾夫在設計SKS時參考了他原來設計的PTRS 14.5mm半自動反坦克步槍的一些結構。SKS在1949年被蘇軍正式采用,但是由于其設計理念已經(jīng)落后,到了1950年代初,當質量更輕、有3種發(fā)射模式、3倍彈匣容量的AK47出現(xiàn)后,就漸漸退居二線。不過,這絲毫沒有降低SKS的價值。“墻里開花墻外香”,蘇聯(lián)在停止生產(chǎn)SKS之后,就把其技術轉讓給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除蘇軍外,該槍在中國、東歐、朝鮮、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埃及和也門等國軍隊都曾列裝過。
這些國家在引進SKS后都根據(jù)自身情況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其中比較著名的兩種改型就是中國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南斯拉夫的M59/66半自動步槍。
在冷戰(zhàn)時期,SKS幾乎總是站在東西對抗的最前線。在美國大兵眼中,無論是在1950年代的朝鮮戰(zhàn)爭還是1960年代的越南戰(zhàn)爭中,他們面對最多的正是SKS的各種改型。甚至21世紀初,依然可以在波斯尼亞、索馬里、非洲和東南亞的游擊隊員手中看到SKS的身影。
此外,俄羅斯及獨聯(lián)體的十幾個國家和中國、波蘭、捷克、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敘利亞、朝鮮、越南、柬埔寨等幾十個國家依然采用該槍作為三軍儀仗隊的禮儀用槍。
南斯拉夫M59/66半自動步槍
在所有SKS的仿制型中,南斯拉夫的M59/66半自動步槍頗具特點。因為其他國家生產(chǎn)的版本都與蘇聯(lián)產(chǎn)品差別不大,而M59/66在外觀上卻與原型有明顯區(qū)別。
南斯拉夫從1959年開始仿造SKS,仿制型稱為M59。后期根據(jù)實際使用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大膽改進,定型為M59/66。負責生產(chǎn)M59/66的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扎斯塔瓦武器公司(Zastava Arms)。M59/66的做工十分精良,一直活躍在美國民用槍械市場。
動作原理
M59/66與原型槍SKS一樣,采用的是最普通的導氣式結構,閉鎖機構為槍機偏移式。
槍彈擊發(fā)后,當彈頭經(jīng)過槍管上的導氣孔后,一部分火藥燃氣便由導氣孔進入氣室并沖擊活塞,通過推桿帶動槍機框一起后坐。槍機框先后坐一段自由行程,隨后槍機框的開鎖斜面和槍機上的開鎖斜面作用,使槍機向后并向上運動,與機匣上的閉鎖支撐面脫離而完成開鎖。
開鎖后,槍機框帶動槍機一起后坐。后坐20mm時,推桿受阻,并在推桿簧的作用下復進至前方位置;而槍機框則帶動槍機繼續(xù)后坐、抽殼并拋殼。
槍機復進時,其下方的推彈突筍推彈向前,在導彈斜面的規(guī)正下,彈頭部向上同時向內偏斜,使槍彈逐漸接近彈膛軸線而推彈入膛。槍機快復進到位時,抽殼鉤跳過彈底緣并卡入彈底環(huán)槽。
槍機復進到位后,槍機框仍繼續(xù)復進。此時槍機框上的閉鎖斜面與槍機閉鎖斜面貼合,槍機尾端被迫向下偏轉。槍機上的閉鎖支撐面最終完全抵在機匣鑲塊的閉鎖支撐面上,實現(xiàn)閉鎖。之后,槍機框再向前走完閉鎖后的自由行程,其下突出部的支撐面壓住槍機上平面,以確保閉鎖牢靠。
獨具匠心的改進
M59/66的最獨特之處是在槍口增加了外徑22mm的槍榴彈發(fā)射器接口,克服了SKS沒有面殺傷及反裝甲能力的缺點,其準星座也因此大幅度后移。為了方便槍榴彈的發(fā)射,M59/66在準星后面安裝了可折疊的槍榴彈瞄準表尺。這個表尺在設計上十分巧妙,如果要將它豎起,必須首先向上旋轉導氣箍上的氣體調節(jié)裝置以關閉導氣孔,而關閉導氣孔正是進入榴彈發(fā)射模式的必要條件。簡言之,就是“不豎起榴彈瞄準表尺,就不能發(fā)射榴彈”。在表尺上面標有兩組距離記號,左邊的是反人員榴彈距離標定,依次為110m、175m和240m,右邊的則是反坦克榴彈距離標定,依次為50m、100m和150m。
M59/66的另一獨特之處是為適應夜戰(zhàn)的需要,在照門上安裝了可折疊的夜光瞄準裝置,使射手在低照度情況下也能瞄準。這種裝置是一個典型的三點式瞄準系統(tǒng),后面兩個小點,前面一個大點。
與其他SKS仿制型一樣,M59/66在槍管下也安裝有折疊式槍刺,多為刀形或劍形,而不是在其他SKS仿制型中常見的棱形槍刺。
M59/66的標準彈倉容彈量為10發(fā),通過橋夾直接從上方壓入彈倉。裝彈時一般先將橋夾插入槍機框前端的填彈口,然后用大拇指按住橋夾最上面一發(fā)槍彈,用力將全部槍彈壓入彈倉。此外,也可以逐發(fā)將槍彈壓人彈倉。要清空彈倉里的剩彈,只需按住彈倉蓋卡筍即可。
M43步槍彈
二戰(zhàn)中,對比德軍使用的7.92×33mm短彈,蘇聯(lián)感到當時使用7.62×54mmR槍彈及其配用的托卡列夫半自動步槍和杰格佳廖夫輕機槍質量偏重,雖然威力較大,但機動性差;而當時較輕便的PPSh-41和PPS-43沖鋒槍發(fā)射的7.62×25mm手槍彈又存在威力不足、射擊精度較差的弱點。因此蘇聯(lián)決定研制一種中間型威力的槍彈。設計師鮑里斯·塞敏和尼古拉·伊利扎諾夫奉命進行設計。1943年,兩人按照要求研制出了一種威力介于大威力步槍彈和小威力手槍彈之間的槍彈,即7.62×39mm中間型槍彈,并命名為M43步槍彈。最初打算用在SKS上,不過后來也成了AK系列步槍的專用槍彈。隨著蘇聯(lián)不斷向其他社會主義伙伴國家輸出SKS以及AK系列步槍,M43步槍彈也成為應用范圍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彈種。
M43步槍彈又稱7.62mm卡拉什尼柯夫步槍彈,其大多采用尖頭、錐底、鋼彈心、覆銅鋼被甲彈頭,無突緣式瓶形彈殼,伯爾丹式底火,硝化棉發(fā)射藥。不過也有一些國家采用尖頭、平底、鉛心的結構。其彈頭直徑為7.9mm,槍口初速701-732m/s。該彈是非常有效的作戰(zhàn)彈藥,美國軍隊曾先后在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中嘗過它的滋味,即使當今的反恐戰(zhàn)爭中,也會經(jīng)常面臨這種彈藥的威脅。M43的彈頭質量是北約制式5.56mm彈的兩倍,即使5.56mm彈頭速度要高出M43步槍彈約300m/s,但依然沒有人懷疑M43步槍彈比北約小口徑彈藥威力更大、殺傷性更強。
體驗射擊效果
射手使用直徑為152mm的“牛眼”靶標在46m距離上對M59/66進行立姿無依托試射。試射采用了三類彈藥,首先使用的是M43彈,其散布直徑在127mm以內;其次是中國NORINCO制彈藥,其散布直徑在105mm~1 52mm左右,另外一種是希臘產(chǎn)的“Olympic”牌彈藥,這款彈藥的精度最高,最初的5發(fā)中有4發(fā)散布圓直徑只有38mm,而在同一靶標上射擊20發(fā),除1顆落在了“牛眼”之外,其余19發(fā)的散布直徑只有102mm。
作為SKS版的成功改型,M59/66彈藥供應充足,售價低廉,是一支相當不錯的半自動步槍。
分解結合
M59/66步槍的分解步驟如下:
1 首先拉開槍機檢查,確保彈倉和膛內無彈;
2 向上轉動機匣蓋后部的連接銷柄至垂直狀態(tài),然后用力向外拔,至拔不動為止,然后將機匣蓋向后滑動即可取出;
3 從槍機框上取出復進簧及導桿,然后向后拉動槍機及槍機框,按照先槍機框后槍機的順序從上面將其取出;
4 向上旋轉表尺座前部的護木銷,解脫護木/活塞筒組件,從活塞筒中取出活塞。繼續(xù)向上轉動護木銷,從表尺座上卸下推桿及彈簧;
5 然后將槍翻轉過來,打開保險,用彈尖或其他尖頭工具按壓扳機護圈后方的卡筍,同時從槍托上拔下扳機組件;
6 向后拉動彈倉組件至適當位置,并取出彈倉組件;
7 從槍托上取下槍管。
結合時按相反步驟進行即可。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