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戰(zhàn)斗與水下運動科目訓練
主要包括器械長泳及救生訓練、徒手格斗及武器操作訓練、枕木訓練、戰(zhàn)術訓練等科目。
器械長泳及救生訓練 助教們教授學員使用蛙鞋與面鏡等器械進行更長距離的長泳,并使受訓學員掌握水上救生技能,安排學員考取水上救生員的執(zhí)照。同時還進行心肺復蘇術的訓練,通過的學員可獲得紅十字會的急救合格證書。
徒手格斗及武器操作訓練 隊員必學的徒手搏擊訓練包括擒拿、擊破、奪刀、奪槍等,并且要熟悉各種輕武器性能、操作及故障的排除等。
枕木訓練 主要訓練小隊的默契配合。受訓學員以6人一組的方式,進行枕木上舉、拉胸、彎曲及振飛等運動,使學員在訓練中學會相互信任和相互協(xié)作。
戰(zhàn)術訓練 教授學員有關戰(zhàn)術小組的任務編排、戰(zhàn)術運用和戰(zhàn)術觀念,并使其掌握戰(zhàn)術小組在執(zhí)行任務中如何滲透、警戒、撤退等。
只有通過前兩個階段訓練的隊員,方能進入第三階段的訓練,才能真正接觸到水中爆破大隊的專業(yè)科目訓練。
第三階段:水中爆破大隊專業(yè)科目訓練
主要包括操作水肺等與爆破大隊相關的專業(yè)器材訓練、戰(zhàn)斗潛水綜合科目訓練、海岸地區(qū)的戰(zhàn)斗偵察訓練及利用潛水載具進行對敵區(qū)滲透襲擊等訓練,使爆破隊員成為有別于海軍陸戰(zhàn)隊兩棲偵搜隊的水下專業(yè)作戰(zhàn)人員。
潛水訓練 訓練項目以水肺操作及運用為主。這一訓練階段,受訓者主要學習水下求生、潛泳、水下呼吸器的使用等,包括徒手潛深11m,水肺潛深22m,徒手潛遠50m,以及耐壓33m等潛水訓練。由于在水下爆破隊學習了專業(yè)潛水技術,許多隊員退役后成了知名的潛水教練。
戰(zhàn)斗潛水綜合訓練 模擬水下緊急情況,如水肺空氣用盡后如何與同伴的水肺共生;面鏡起霧或進水后的處理方法;人員憋氣潛到水底后,在水下實施水肺著裝與面鏡排水;耳膜遭遇水壓時的鼓氣方式;如何計算潛水時間與計算減壓表;如何設立減壓站;如何計算水中距離;如何擺脫空間迷向等。
海岸戰(zhàn)斗偵察訓練 進行定向潛航、各種方式的水中戰(zhàn)斗偵察等訓練,主要訓練學員的水下戰(zhàn)斗偵察能力,對敵區(qū)岸邊至水深7m的地形與工事進行偵察,作為兩棲登陸作戰(zhàn)的情報。
潛水襲擊訓練 訓練學員利用潛水載具滲透敵區(qū),對敵港口艦船、灘頭工事進行襲擊破壞;學會如何在潛襲與撤退過程中不暴露自己的行蹤;如何使用潛襲裝備等。
在第三階段即將結束時,將會進行一系列測驗,其中包括800m、5km、10km、40km的短、中、長距離跑步;200m、400m、800m、1.5km、3km的徒手游泳;由偵爆艇帶至距陸地10km的外海,使用蛙鞋和面鏡游回陸地并且還要跑完5km的兩棲馬拉松;水下戰(zhàn)技部分則有徒手潛深、徒手潛遠、憋氣、水肺潛深、定向潛骯等戰(zhàn)斗潛水綜合測驗;水中戰(zhàn)斗偵察、橡皮艇長劃、舟艇操作等等。所有通過測驗的人會按照專長、體能狀況分配到水中爆破大隊所屬的相應單位服役。但磨練并沒有就此結束,第四階段的訓練接踵而至。
第四階段:爆破、野外生存及械彈處理專業(yè)訓練
爆破訓練 主要教授學員各種爆破技巧與炸彈制作方法,以運用在戰(zhàn)場上的不同爆破場合。械彈訓練,主要學習炸彈構造及拆解方法,并于水中拆解浮雷,沉雷等各種水雷,以利于兩棲作戰(zhàn)。野外生存,除了學習各種動植物的辨識外,還要學習野外方位判定、陷阱制作與阻截敵方的技巧。
至此,完成以上四個階段共5個半月的訓練之后,受訓學員才有資格正式成為海軍水中爆破大隊的一員,佩戴爆破大隊的臂章。但是,要真正具備三棲作戰(zhàn)能力,還需進行空降與山地突擊訓練。
第五階段:空降訓練與山地突擊訓練
在這一階段,隊員們首先前往空降特戰(zhàn)司令部接受為期3周的空降訓練。其訓練科目為:基本跳傘,比照空降部隊訓練標準,完成5次基本跳傘;水面跳傘,不同于空降部隊空投水庫,爆破隊員將配合漢光演習進行海上跳傘訓練。
完成空降訓練后,爆破隊員將前往谷關空降特戰(zhàn)訓練中心進行為期8周的山地突擊訓練。在此期間,除了搭設吊橋、攀巖、垂降等訓練外,還要前往模擬城鎮(zhèn)進行居民地戰(zhàn)斗訓練。
第六階段:專長訓練
完成上述訓練后,受訓隊員將依照專長被分配至爆破中隊或者械彈處理中隊,再根據(jù)需要實施不同的專長訓練。其中爆破中隊繼續(xù)前往海軍256潛艇戰(zhàn)隊進行兩周的潛水襲擊訓練,學習如何利用水中載具偷襲敵區(qū)。
潛水襲擊訓練分兩種形式:一是“干放”,即爆破隊員乘潛艇至敵岸,潛艇上浮后,放下橡皮艇及隊員后,即刻下潛隱航。待隊員完成任務返航至指定地點時,隊員將專用金屬插入水中敲出音波密碼,潛艇即浮出帶回隊員;二是“濕放”,即爆破隊員乘潛艇至敵港岸近處,潛艇上浮至12m深處時,隊員于潛艇壓力艙口配帶水肺潛泳離開,待完成任務后再依指示潛泳回潛艇。為了安全,任務期間潛艇不浮出水面,故此種訓練被稱為“濕放”。
而械彈處理中隊完成以上所有訓練后還必須接受400m高空水面跳傘訓練與械彈處理訓練,完成訓練并獲得合格證書之后,才有資格成為其一員。以歷年的統(tǒng)計資料分析,每100位學員中只有約20位能通過全部的考驗而結業(yè)。結業(yè)后,爆破隊員才能在胸前佩戴水中爆破大隊隊徽。
精良裝備武裝到“牙齒”
水中爆破大隊的裝備早已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其現(xiàn)役武器及裝具主要有:T65K1步槍、柯爾特0.45英寸手槍、陸軍野戰(zhàn)迷彩服、連身迷彩服、常規(guī)無線電、潛水防寒服、偽裝網(wǎng)(一種是頭套式防蚊偽裝網(wǎng),既可防蚊又可遮蓋臉部的熱輻射信號;另一種是罩住全身的迷彩網(wǎng))、水中助潛器、開放式水肺、循環(huán)式水肺、無線/聲控/紅外引爆詭雷、數(shù)字/機械/電子定時詭雷、M2/M8快艇。其他新式裝備主要有:從美國購買的與海豹突擊隊同級的LAR-5型封閉式純氧水下呼吸器、M733短突擊步槍、格洛克17手槍,從南非購買的與英國特別空勤團和法國國家憲兵隊相同的防彈頭盔。值得注意的是該部隊并未裝備水下槍械……
日暮途窮的背后
臺灣海軍水中爆破大隊在1960~1970年代受到了較大的重視,發(fā)展迅速,達到了鼎盛時期,但隨著臺灣經(jīng)濟及政治局勢的動蕩,以及從1990年開始推行的軍隊“精實案”,其地位作用逐漸下滑,漸漸成為臺灣政要顯示實力的“做秀”工具,訓練受到了較大影響,昨日已不再重現(xiàn)。每年臺灣軍方都會在9月3日舉辦各種公關活動,請媒體和各界民眾參觀“模范”連隊,其中就有海軍爆破大隊等幾支部隊的“作訓表演”。由“國軍甲等特種作戰(zhàn)單位”精選出的士兵全副武裝,一身的高科技產品,看上去頗為唬人。表演正式開始后,這些“國軍精英”不斷地下腰射擊、用“奔馳”進行飛車越障……看上去甚是花哨。這些表演沒有一點實用性,不過是一場秀。表演結束后則是隊員與各界高官合影留念。臺灣民眾大多對這種自欺欺人的表演嗤之以鼻。面對外界的指責,臺軍方竟拿不出合理的解釋。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特種部隊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做秀”的心態(tài),只想用花拳繡腿唬弄一下納稅人,好讓大家對“國軍”的能力放心。
臺灣當局對海軍水中爆破大隊抱有很大的希望,妄想“特戰(zhàn)精英”在關鍵時刻能夠發(fā)揮作用,可是這些“弟兄”卻未必能讓他們如愿以償。首先,隊員不能真正獲得來自高層的關心。在高官眼里,這些特戰(zhàn)隊員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此外,在臺軍中“外行領導內行”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特種部隊也不例外。一些從未干過特戰(zhàn)的人通過拉關系等手段混入特種部隊,然后就為所欲為,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部隊的士氣。
由于種種原因,臺灣海軍水中爆破大隊最終被裁編了。但裁編并不意味著消失,只是臺軍將其編入了其他部隊。因此原臺灣海軍水中爆破大隊的歸屬與動向仍值得我們關注。(全文完)
編輯 黃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