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淮安古鎮(zhèn)高溝有一個名聞遐邇的特產(chǎn)——“高溝捆蹄”。在當?shù)刈怨旁诿耖g就流傳著“中秋向后日漸涼高溝捆蹄相爭嘗,購貨客人如云涌,只惜生產(chǎn)供不上”的民謠。
關(guān)于捆蹄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在清朝年間,當?shù)匾粺o名小村,住著一戶磨豆腐維生的夫妻倆,男的叫鄭七哥,為人忠厚勤儉,用豆渣養(yǎng)了1頭老母豬。有一年,老母豬下了13只小豬,個個肉鼓鼓的討人喜愛。一天,鄭七哥上街賣豆腐,家里的小豬不幸被老母豬踩死1只。妻子舍不得埋掉,就將小豬用油泥包好,放在灶膛里烘燒,燒熟后她剝?nèi)ビ湍啵?nèi)臟,撕下豬腿,蘸上醬油,就吃了起來,又香又甜,松軟可口,一下子把饞嘴的妻子吃上了癮。以后趁鄭七哥不在家,妻子就又壓死1只燒著吃,眼看小豬先后死了4只,鄭七哥很心疼,可也不知道實情。這天鄭七哥回家早,妻子一見呆住了。鄭七哥拉過妻子,把草往灶膛里塞,一下子碰著了大泥團子,拖出來一看真相大白。鄭七哥氣得打了妻子一頓,可是氣頭一過,小豬的香味撲鼻而來。鄭七哥靈機一動,這么好的東西,我何不拿到街上去賣。于是他把肉加上佐料,放在鍋里煮,拿到街上,香味四溢,轉(zhuǎn)眼間就賣光了,尤其是蹄膀肉很好賣,鄭七哥于是把蹄膀肉單獨做,浸上佐料,包在干凈的小腸衣里,在湯里一煮,別有風味,可是肉不結(jié)實。鄭七哥又用草繩一個個捆結(jié)實,煮熟了再把繩子去掉。人們問鄭七哥這肉口q什么名字,鄭七哥一想自己用草繩捆蹄膀,就隨口說了聲“捆蹄”,從此捆蹄作為一方美食出了名。下面介紹當?shù)赝ㄓ玫膬煞N制作方法。
配方一
主料:臀精瘦肉550g,豬小腸850g,精鹽0.5g,味精3g,紹酒15g,蔥、姜各15g,干草、硝鹵、五香粉、醬油各少許,白糖3g。
制法:1.豬后臀瘦肉洗凈,切成手指粗的肉條,放入大碗內(nèi),加蔥、姜各10g、紹酒、精鹽、味精、醬油以及紗布包好的各種香料腌制(冬天24小時,夏天16時時)待用。
2.豬小腸清洗干凈,用刀反復輕刮至透明,掛在陰涼處晾干成小腸皮。將小腸皮切成30cm長,排放在砧板上,取大碗內(nèi)腌制好的豬肉碼好,兩頭疊起來,再用剩余的小腸皮包裹好,然后用草繩捆扎。
3.湯鍋內(nèi)放老鹵,加水3000g,投姜蔥與香料包,大火燒沸,小火燜40分左右取出。解開草繩,晾涼改刀裝盤即成。
配方二
主料:豬前腳1只750g,豬腹尾皮100g,豬瘦肉750g。輔料:干扁魚75g干蝦米75g,水發(fā)香菇75g。
調(diào)料:白糖10g,高梁酒50g,精鹽5g,味精6g,鹵水1500g。
制法:1.將豬腳刮凈,洗凈,去掉蹄甲、蹄旁帶肉的部分,用刀片刮凈。剔除上膝骨肉,只剩下膝連著一張整豬皮狀。接著一手緊抓已剝下的豬腳皮往下方拉,一手持尖口刀朝下膝骨四周徐徐剝割至蹄跟,剔去下膝的骨肉,刮凈油脂,留下蹄尖四塊小骨和一張完整的豬香腳皮,成為筒狀待用。
2.將豬腹尾皮刮洗干凈,把豬腱子肉、豬皮凍、豬瘦肉均切成4cm長、1cm寬、0.3cm厚的片,把水發(fā)香菇切成粗絲,干蝦米用清水泡軟,瀝干水。干扁魚下油鍋炸酥,取出研成末。將以上各種材料一并盛入盆內(nèi),加高梁酒、白糖、精鹽味精,攪拌成餡料,腌漬一小時。
3.將腌漬過的餡料裝入筒狀的豬腳,邊裝邊向蹄跟填實,并用鋼針由皮外向里略戳小孔,使已填餡部分的空氣流出,確保裝灌進的餡料緊而實,當把餡料填滿豬腳皮時,再用針線將口部位縫密。
4.用凈紗布將裝填好餡料的豬腳按原形裹密,再取同樣長短的四條竹板夾住四周,然后用麻繩上下捆牢扎緊,即成捆蹄生坯。
5.往瓦缽內(nèi)倒入鹵水,加上清水1500g,用中火燒沸后,放入捆蹄,改用微火煮1小時后取出,再用鋼針在豬腳皮上下戳進小孔,放進瓦缽里,再用微火煮一小時,取出晾冷后,解去繩子,竹板和紗布,用芝麻油涂抹豬腳皮面。食用時將縫線抽出,然后放于砧板上,先切成兩半,再分別切成半月形薄片,疊放于盤中。上菜時根據(jù)賓客品味可適量飾配番茄片、蕪荽、酸蘿卜、芥末醬、辣椒醬唿汁,分盛小碟盞即成。
綜上觀之,雖然兩種方法制作的工序有些不同,但是在成品風味基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其特點是:色澤紅潤,精細美觀,質(zhì)地柔嫩香甜,富有膠質(zhì)彈性,細嚼甚佳,口味獨特。多量制作,風味更佳。
在當?shù)乩μ愕氖秤梅椒ㄖ饕獮椋旱谝唬苯佑糜诶洳?,因其具有很好的口感,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再加上成品具有誘人的香氣;第二,用于花式類菜肴拼盤,捆蹄因其自身是圓柱型成品,在烹飪中根據(jù)特點常常用在花式類菜肴的拼盤中,進行立體裝盤;第三,可以作為菜肴的配料來使用,菜肴中“全家福”就有捆蹄作為配料來使用:第四,可以作為主料來制作萊肴,如制作“紅燒捆蹄”。高溝捆蹄不管如何食用,那獨特的美味,都會讓人齒頰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