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認為山西面食歷史悠久、品類眾多、技法獨特、風味佳美,且與民俗緊密相連,充分反映了生活在黃土高原溝溝峁峁問的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智慧,是一份值得珍視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是,又覺得山西有關(guān)方面對山西面食宣傳的力度不夠,不免感到幾分遺憾。
可是,很快我便意識到自己的“遺憾”或許是一個錯覺。實際上,近幾年來,山西烹飪協(xié)會等單位已為宣傳山西面食做了大量工作,如出光盤,出書籍等等。書籍當中,以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山西面食》(三本一套)、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山西面食》(分“家庭快樂族”、“綠色健康族”、“上班快餐族”三本)、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兩本一套的《山西面食》為精彩,均圖文并茂、構(gòu)思新穎,值得一讀再讀。
不過,倘從個人興趣出發(fā),我覺得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那套《山西面食》更加令人愛不釋手。原因就在于此書別開生面,以剪紙作品和詩歌來反映山西面食,令人耳目一新。
該書為水印線裝本,兩冊,護封為紫紅色有紋飾的織錦所制,顯得古色古香。
該書題名為馮守瑞主編,郭梅花著。實際是馮女士主編寫詩,郭女士負責剪紙。
馮女士為山西省烹飪協(xié)會會長,對山西面食了如指掌郭女士為山西省剪紙協(xié)會主席,是晉派剪紙的代表人物、剪紙藝術(shù)大師。這兩位一唱一剪,一剪一唱,真可謂各盡其妙,相得益彰。
這套《山西面食》中,共收有拉面、削面、撥面、剔尖、搟面、擦面、頭頂?shù)断髅?、貓耳朵、抿圪斗、豌豆飴鉻、莜面栲栳、蒸花饃、炸油糕、攤黃兒、一根面,計16種??倲?shù)雖不太多,但應(yīng)該說,山西面食中的重要品種已有所反映。
就一般情況而言,剪紙剪花烏蟲魚、田園風光更順手一些。面點制作的場景剪起來可能難度就要大得多。然而,郭女士舉重若輕,以渾厚、質(zhì)樸、剛勁而又內(nèi)蘊靈秀的線條將16道面點的制作情況栩栩如生地凸現(xiàn)了出來。試舉5例如下:
“拉面”:那扎著白羊肚毛巾,穿著對襟衣服的漢子,面朝案板,自豪地仰著頭,雙手抖動,上百根面條上下舞動劃成弧形,這是“抻面”過程中“甩”的動作的“定格”,真是美妙極了!
“碗豆飴餡”:只見一位年輕的后生,在木制的“飴鉻床”上壓制馀鉻,壓出的細絲,通過漏孔下到燒有沸水的大口鐵鍋中,呈半透明狀,鍋邊放著有調(diào)料的碗,正準備盛煮熟的飴鉻呢。此圖畫面復雜,但極為清晰。
“炸油糕”:一位穿著燈籠褲的小腳老太太在煎炸油糕,幾個炸熟的油糕已撈出油鍋放在盤中,畫面的后面是兩個俏女子在包油糕,案上,匾中,已有包好的待炸油糕。整個畫面氣氛和諧,莫非是老太太在和女兒、兒媳忙家務(wù)?
“頭頂?shù)断髅妗保阂粋€英俊的小伙子,將面團放在托盤里,托盤頂在頭,雙手握刀片削面,只見柳葉狀的面片紛紛落入沸水鍋中,鐵鍋兩邊,一女一男兩個小孩在拍掌叫好。整個畫面生動有趣。
“蒸花饃”:一位鄉(xiāng)村老嫗在蒸花饃。畫面中有面制的羊、雞、小娃娃、小老虎等等,均生動形象。
例子很多,幾乎每一幅剪紙都是珍品,都值得仔細品賞,且愈品愈有味兒。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曾有詩云:“鏤金作勝傳荊俗,剪采為人起晉風?!笔钦f中國的剪紙藝術(shù)是因晉(山西)地方風俗而發(fā)展形成,今信然。
《山西面食》剪紙好,其詩也不遜色,亦舉4例如下:“一根面”:“綿綿長長一根面,玉絲不斷水花濺。兒女孝順一片心,敬奉父母祝壽誕。”制作“一根面”是山西面食中的絕技。一團面,在面點師手中,不用多少時間就可以揉揣拉搓出一根細而長且綿綿不斷的面條來。截取一段,就可以下一碗面,以此孝親,祝老人長壽,是頓為相宜的。
“蒸花饃”:“每到年節(jié)喜盈盈,花饃蒸熟剛出籠。五色百態(tài)各成彩,鄉(xiāng)村老嫗善造型。”華北、西北地區(qū),農(nóng)村善于在年節(jié)期間蒸花饃(又名禮饃等等),鳥獸龍魚、五谷豐登、花好月圓、魚躍龍門、子孫綿綿……寓意頗多,各盡其妍,制作花饃的人中,以婦女居多,而年長者更為擅長。
“搓面魚兒”:“高糧碾面沸水燒,精細加工依古道。說是魚兒不用釣,雙手一搓五六條?!泵骠~.是晉北、晉中民間常見面食,兩頭尖,中間略寬而扁,形似小魚。有些能干的婦女,能在案板上同時用左右手各搓五六根面魚,并迅速入沸水鍋煮熟。本詩描繪的,正是這種場景。
“削面”:“飛刀削面刀如飛,片片柳葉舞嫵媚。舞罷躍進浪花里,小白鰱魚亂擺尾?!毕髅婕吹断髅妫婵梢酝性谑稚?、臂上,乃至項在頭上削。本詩描繪的是托在手上削面的制作場景。
好的詩作還多,大體有“竹枝詞”之韻味,口語化,生動,形象,少用或不用典,與剪紙作品配合得相當好。
最后,想說的是,這套《山西面食以剪紙配詩,大俗大雅,是一本集認識審美于一體的好書。由于它又是一本名家之特殊的剪紙藝術(shù)作品集,故而極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