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是滿族人室內活動的舞臺,睡覺、吃飯、嘮嗑、小孩子寫作業(yè)等等,在滿族農村人看來,沒有炕的生活簡直不敢想象。他們住的房子坐北面南,最利于冬天采光取暖。屋子里面的炕特別顯著,通常有兩鋪炕,一南一北互相對應,以大著稱。
屋子里很少有椅子,大家沒亨兒時都坐在炕上,通常是盤腿而坐,有事兒的人或者來人都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
炕是火炕,與外屋地上的大灶坑相連接,燒火做飯時炕就熱了,但要想在冬天里睡一個暖烘烘的熱炕,還要在炕洞子里燒木柴。一家人誰睡炕頭誰睡炕梢不是隨便的,是由每人在家中的地位決定的,通常都是一家的老爺子睡炕頭,緊挨著的就是女主人了,然后才是孩子。但越小的孩子越靠炕頭這邊,越大的越靠炕梢一邊。
婚俗
滿族的婚禮上有一個奇怪的習慣,那就是新郎必須用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蓋頭,然后將它放在院中的帳篷頂上;蓋頭揭下后,新郎用手撫摸新娘的頭發(fā)。秤桿揭蓋頭取“稱心如意”的意思,撫摸頭發(fā),象征白頭皆老。
娶索的時候也很有講究,男方給女方家送者酒一壇(30斤),肥豬一只作為女子宴請親朋好友所用。
去娶親的人數(shù)必須為單數(shù),即新郎、媒人、兩個娶親婆、一個壓轎男駐。
新郎到女方家,第一件事就是到上屋面向西給老佛父叩頭,然后有人陪著在一個單獨的屋內住下。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見面;第二天,選定良辰,請新娘上轎,新娘在鼓樂聲中揮淚與家人告別,母親則把新娘的洗臉水潑在花轎停放過的地方。新婚夫婦洞房花燭夜里,那花燭不能吹滅,要用扇子扇滅。
一片廣袤、肥沃的黑土地,在北方大地生活的人們天生就是豪爽的!高頭大馬,大紅花轎的滿族傳統(tǒng)婚俗更具一番風味。
12月21日這一天,陽光顯得異常明媚,哈爾濱阿城區(qū)料甸滿族鄉(xiāng)海溝村的一對新人喜結良緣,幾乎全村的人都來祝賀道喜,我們也被這原汁原味的滿族傳統(tǒng)婚禮的喜慶熱烈所融化,抬花轎、倒紅氈、射箭、過馬鞍等民俗儀式使這場充滿滿族風情的婚禮別開生面。
這一天晨曦剛剛透出天際,新郎的迎親轎隊就準備就緒了。可是第一次騎馬的新郎穿著傳統(tǒng)的滿族服飾上馬時,翻身上了幾次都失敗了。最后在親友和板凳的幫助下,他才滿臉通紅地騎上了馬,引得圍觀的村民一陣哄笑,原來常年讀書在外的小伙子早已不習慣先人們騎馬出門的習俗了。
今天的主角當然是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新娘。紅衣彩戴的她還沒來得及仔細回味喜悅,就被親友們有意無意的問題羞得滿臉通紅。就在新郎家的娶親隊伍即將出發(fā)的時候,新娘家也做了緊鑼密鼓的準備,新娘被娘家人進行了最細致的梳妝打扮,依依不舍地把脖子上帶的鎖解下來還給娘家人。生命伊始便掛在脖子上的吉祥鎖,是父母對子女健康成長的祝福,如今要出嫁的女兒留下這鎖,又表達了女兒的戀戀不舍和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無限感激,同時解下這把鎖,也標志著女孩子從此成人,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
浩蕩的迎親轎隊一路吹奏來到了新娘家。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子由哥哥背上花轎,帶著新娘子準備出發(fā),此時迎親隊伍和娘家的送親隊伍合二為一,聲勢更為浩大。年輕的伴郎和披紅戴花的新郎騎著兩匹對子馬,隊伍正中是迎娶新娘的大紅花轎。
這一對幸福的新人在親朋好友的簇擁下,一直把喜轎抬到洞房外。下轎之前,英俊的新郎把在轎上掛的弓和箭拿下來,搭上箭對著花轎連射三箭,射箭的意思就是要驅趕一路上帶來的邪氣。
射完箭后新娘邁著輕盈的腳步走下大紅花轎,圍觀的人們一陣歡呼,新娘子卻害羞的低下了頭,在左右攙扶下腳踩紅色氈臺,象征一生一路永遠走鴻運:有人將一個紅綢扎口,內裝五谷雜糧的花瓶(俗稱寶瓶)放在新娘手中。
新娘新郎的手緊緊地牽在一起,心也早已深深連接在一起,此時,多姿多彩的禮節(jié)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太重要。是啊,這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愛人的相伴,親朋好友的祝福,還有什么比這更讓人心花怒放呢?
天色漸晚,新郎的一大幫好朋友們,一直同新郎、新娘吃、鬧、耍笑,直至深夜,雖然鬧洞房的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但這仍然是一場堪稱完美的滿族傳統(tǒng)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