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是做婚慶的,那天人手不夠,找我?guī)兔?,布置一下婚禮現(xiàn)場?;槎Y過程中,我負責泡泡機,也就是在司儀調動婚禮現(xiàn)場的氣氛時,我要趕在每一次掌聲響起之前釋放肥皂泡,這樣掌聲響起時我的肥皂泡才能達到制造浪漫氣氛的效果。所以我就坐在靠近婚禮舞臺的宴席上,同新娘新郎的親戚朋友們一道進餐。
婚宴開始后我才知道,今天的這對新人是城里女兒鄉(xiāng)下郎。新娘是本城人,新郎來自遙遠湖北的鄉(xiāng)下。這次宴席上的來賓主要是女方親友,男方那邊等一個月后到湖北再辦一場喜事。
其實不用司儀介紹我也知道坐在我旁邊的就是新郎的父親,因為從外貌特征和衣著來看,只有此人明顯來自鄉(xiāng)下。
婚禮現(xiàn)場總有那么一種熱鬧而又帶著浪漫的氣氛,但是在這熱鬧的氛圍里,我明顯感覺到這位來自鄉(xiāng)下的新郎的老父親,似乎是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冷落。和在座的各位來賓本不相熟,又不了解本地的風俗人情,而且由于方言緣故交流也不暢通,所以他只在自己的桌上頻繁地舉杯,邀請大家一道喝,可是這一桌喝酒的賓客太少,到后來只剩下我和新郎父親相互之間敬酒了。
當鄉(xiāng)下老漢知道我也是鄉(xiāng)下人,現(xiàn)在在城里讀書的時候,就覺得我和他之間的距離更近了。每次碰杯后都和我說很多話。說新郎的母親暈車,家里還有老人和雞豬,過不來,這次只是他一個人過來的,過幾天就回湖北。說他有兩個兒子,這個是大兒子,從小讀書好,考到北京讀書,后來就到這邊來工作了。小兒子讀書也不錯,今年也要考到北京去。
我說,那你是真有福氣,兩個兒子都給你爭氣,以后他們會好好孝敬你的。
他朝我擺擺手,憨厚地笑著,說:“你看我今天是娶媳婦,我感覺我是嫁兒子,他們小兩口,以后在這邊,一年還能回幾趟老家。以后我和他媽在鄉(xiāng)下,沒什么大事情,也不會輕易開口讓他們回去的,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常年不回家,回去了也都是客人。說到孝敬,也是圖個名譽,大不了回鄉(xiāng)下,別人都說某人兒子在外面有本事,娶了個城里的漂亮姑娘做老婆,做父母的臉上有光。他們年輕人在城市里結婚要花錢,買房子要花錢,過兩年生孩子要花錢,再過兩年孩子要上學了又要花錢。兒子心里想孝敬口袋里緊也沒辦法。就像你現(xiàn)在讀書,以后在城里工作,一年有多少東西孝敬你父母呢?”
老漢說著朝我呵呵笑,問我是不是這個道理。我不得不承認他說得既實在又有理,于是又敬他一杯。
“兒子養(yǎng)大了,讀書好,我心里高興,但按照鄉(xiāng)下養(yǎng)兒子養(yǎng)老的想法,其實我把兒子都養(yǎng)成了別人家的兒子了,養(yǎng)成了我家里的客?!崩蠞h喝酒之后接著說,“他,”老漢指了指新郎,“讀高中開始,就常年住在學校里,后來讀大學,又讀了研究生,離家越來越遠,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每次回家我都感覺是客人回家了?,F(xiàn)在外面成了家,回去得更少了,就更是客人了?!崩蠞h又說到我,他說:“其實你也是啊,從你讀高中考大學時候起,其實你爸媽就把你當成了家里的客了,每次你回家他們肯定很少讓你再和他們那樣去做農活,還會買些平時根本不買的菜來改善你的伙食,你看你是不是成了你爸爸媽媽的客人了……”
但是,我知道縱使是把兒子養(yǎng)成了客人,老漢還是打心眼兒里為兒子高興,因為他剛剛說過,他還在努力把小兒子養(yǎng)成客人。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