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合理的飲食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促進胰島功能的恢復。較輕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通過飲食療法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即便是使用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同時使用飲食療法。換句話說,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也不管該病患者的病情輕重,都可以通過飲食療法進行治療。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糖尿病患者對于如何科學地進行飲食治療在認識和做法上還存在許多的誤區(qū)。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著他們對糖尿病的治療。那么,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治療上存在哪些誤區(qū)
呢?
誤區(qū)之一:飲食療法就是饑餓療法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把進行飲食治療簡單地理解為控制飲食,甚至是使自己處于饑餓狀態(tài)。他們認為飯吃得越少,對病情的控制就越有利。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采用飲食療法一方面是讓糖尿病患者適當地限制熱量的攝入,另一方面是讓其保持各種營養(yǎng)的均衡攝入,而絕對不是讓患者保持饑餓狀態(tài)或禁食。若患者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必然會出現營養(yǎng)不良、消瘦、乏力、抗病能力低下等情況,甚至容易繼發(fā)各種感染。另外,糖尿病患者若不能攝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則很容易發(fā)生饑餓性酮癥酸中毒。不僅如此,糖尿病患者若攝取的熱量不足,還會導致血糖偏低,這反而會刺激其體內升糖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引起血糖的反跳性升高(蘇木杰反應),從而會使其病情更加難以控制。
誤區(qū)之二:少吃主食,副食不限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很注意限制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擔心主食吃多了會引起血糖升高。主食(米、面等)固然是血糖的主要來源,但副食(雞、鴨、魚、肉、蛋、各種堅果等)所含的熱量同樣不可忽視。1克碳水化合物可以產生4千卡的熱量;1克蛋白質也可以產生4千卡的熱量;而1克脂肪可以產生9千卡的熱量。副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人體后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糖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因此,副食吃得過多也會使患者的血糖升高。而且,高脂飲食會使人肥胖,可加速其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從而會使人患心腦血管疾病。100克堅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可以產生相當于200克主食所產生的熱量。假如每天吃20?;ㄉ?,那么,炒菜時就無需放油了。因此,堅果類的零食不能隨便吃。有些糖尿病患者盡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總是控制不好,就是因為副食吃得過多。此外,糖尿病患者若長期攝入高蛋白飲食,會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壓力增高,導致腎小球呈高濾過狀態(tài),日久便會使腎小球發(fā)生硬化,使其出現蛋白尿,從而可對患者的腎臟造成損害。因此,有些糖尿病患者片面地控制主食甚至是以副食代替主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膳食平衡,還容易加重患者動脈硬化的病情,使其易患心血管疾病。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應限制在0.8~1.2克/每千克標準體重之間。糖尿病腎病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則應限制在0.8克/每千克標準體重以下;并發(fā)晚期腎病的糖尿病患者更應該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減輕腎臟的負擔。
誤區(qū)之三:要少吃細糧,但可多吃粗糧
有些糖尿病患者認為應少吃大米、白面等細糧,但可多吃糖分少的粗糧。這種觀點也不完全正確。這是因為,無論是大米、面粉、糯米等細糧,還是玉米、蕎麥、小米、燕麥等粗糧都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四大主食的面粉、大米、小米和玉米,其含糖量非常接近,都在74%~76%之間。和大米白面不同的是:小米、玉米等粗糧中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這些食物纖維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并有明顯的降脂作用,故提倡人們多吃粗糧。但粗糧所產生的熱量與大米和面粉所產生的熱量基本相當。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限制主食時不僅要控制大米和面粉等細糧的攝入量,同樣也要控制粗糧的攝入量。
誤區(qū)之四:要少吃動物油,但可多吃植物油
有些糖尿病患者雖然每天都能很好地限制主食和副食的攝入量,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這是為什么呢?仔細分析后才發(fā)現,原來是他們每天都超量地攝入食用油,致使其總熱量的攝入過多。許多人認為,多吃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有害健康,而多吃植物油則無妨。其實,無論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都含有脂肪,脂肪是高熱量食品。如果脂肪的攝入量控制不佳,其每天總熱量的攝入量就會超標,就會出現高血糖。另外,長期過量地攝入脂肪,會使患者的體重增加,導致其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
誤區(qū)之五:可用零食充饑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饑餓或其他原因養(yǎng)成了愛吃零食(如花生、瓜子等休閑食品)的習慣。殊不知,這種習慣會影響其進行飲食治療。大多數零食均為含熱量較高的食品,經常食用這些食品易使患者每天攝入的總熱量超標。如每100克花生可產生589千卡的熱量,每100克瓜子可產生570千卡的熱量。這些食品所含有的熱量比同等重量的米飯、豬肉、羊肉和雞肉所含有的熱量都要多。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可多吃零食,若想經常吃零食,可以把零食計量,然后按照所吃零食的含熱量相應地減少主食量。例如:吃了70克的帶殼葵花子,就要少吃100克的饅頭。
誤區(qū)六:口渴了也不飲水
有些糖尿病患者因有多飲、多尿的癥狀,所以就限制飲水,即使口渴了也不敢喝水。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從尿中排出的糖量取決于自身病情的輕重程度,而與其飲水多少和排尿量無關。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過高時必須增加排尿量,以使糖分隨尿液排出體外。當糖尿病患者的尿量增多時,其體內的水分會大量地丟失,這時其神經中樞便會反射性地使其產生口渴的感覺。因此,多飲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過高而出現的一種具有自我保護性質的反應。糖尿病患者如果喝水少,就會造成血液濃縮,使過多的血糖和血液中的其他廢物無法排出體外,導致血漿的滲透壓升高(在醫(yī)學上這叫“高滲”狀態(tài)),病情嚴重時,會使其出現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多喝水,每天至少要飲水1500毫升,最好飲白開水、淡茶水、礦泉水等。在運動前后更要注意補水。
誤區(qū)七:忌食水果
長期以來很多糖尿病患者一直認為水果的含糖量較高,因此不吃或很少吃水果。其實,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物質。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得到較好控制的情況下,適當地吃一點水果是很有益處的。只是吃水果時要注意以下四點:①要掌握吃水果的時機。糖尿病患者只有在血糖控制得比較理想且沒有明顯血糖波動的情況下,方可進食水果。②要掌握吃水果的時間。糖尿病患者可在兩次正餐的中間(如上午10點或下午3點)或睡前一小時吃水果,一般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③可掌握應吃水果的種類。糖尿病患者應選食含糖量較低及使血糖升高速度較慢的水果。一般來說,西瓜、蘋果、梨、橘子、櫻桃、草莓、獼猴桃等含糖量較低,對糖尿病患者較為適宜;而香蕉、紅棗、荔枝、菠蘿、葡萄等含糖量較高,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④要掌握吃水果的數量。具備條件的糖尿病患者每天可進食200克左右的水果,但同時應減少半兩(25克)的主食,這樣才能使其每日攝入的總熱量保持不變。
誤區(qū)八: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人們都知道,膳食纖維有助于防癌、防便秘,并有降低血脂、延緩餐后血糖升高的作用,故膳食纖維被譽為人體的“第七營養(yǎng)素”。有些糖尿病患者了解到膳食纖維的作用后,便大量地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結果出現了腹痛、腹脹等情況。其實,膳食纖維的攝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過量地攝入膳食纖維會給人體帶來一些副作用,如可導致腹瀉、腹脹、腹痛,影響人體對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鈣、鐵、鋅等)的吸收,甚至可導致纖維糞石的形成,引起腸梗阻等。特別是那些患有急慢性腸炎、傷寒、痢疾、結腸憩室炎、腸道腫瘤、消化道出血、腸道狹窄、食道靜脈曲張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實施腸道手術前后的患者應控制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另外,糖尿病患者若在短期內突然由低纖維膳食轉變?yōu)楦呃w維膳食,還可能出現腹脹、腹瀉、腹痛等消化系統(tǒng)難以耐受的癥狀。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掌握好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每天攝入的膳食纖維應以30~40克為宜。而30~40克的膳食纖維大約可以從400克谷類或450克蔬菜或150克水果或50克的豆制品中獲得。
誤區(qū)之九:無糖食品可以放開吃
無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的甜食品。它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等食糖替代品?,F在市場上的無糖糕點、無糖巧克力等無糖食品琳瑯滿目。這些無糖食品在給糖尿病患者帶來口福的同時,也使相當一部分該病患者在食用無糖食品后出現了血糖升高的情況。很多人把無蔗糖食品等同于無糖食品,并把“無糖”理解為“無熱量”。其實,無糖食品中雖然沒有蔗糖,但該類食品本身卻含有淀粉成分,也就含有一定的熱量。當糖尿病患者攝入了過多的無糖食品時,同樣可以使其攝入的熱量超標、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食用這類食品時,必須把其所含的熱量計算在主食的總熱量中。例如,你平時早餐吃一兩饅頭、半斤牛奶、一個雞蛋,如果你加食了一兩無糖糕點,就應減掉那一兩饅頭,這樣攝取的熱量才不會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