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窗外的陽光略帶著初夏的余溫,將憂郁的心情蒸騰。對面樓頂上的那一窩喜鵲,亢奮地叫個不停。想起一直未曾舍得獨品的羅芥茶,不如在這個黃昏伴我銷魂。
羅齊茶,產(chǎn)于茗嶺。地處江、浙兩省交界區(qū)。據(jù)宜興縣志載:“章山有茗嶺,以產(chǎn)茗得名。茗嶺之足,村名羅齊,地界長興。齊片之美。陸鴻漸(羽)所稱圈嶺茶是也。”
同出長興,顧渚紫筍名滿天下。而被盛譽為“吳中所貴”的羅齊茶卻鮮為人知。明·李日華的《六研齋二筆》有記載:湖人于茗,不數(shù)顧渚山數(shù)羅芥。
清·冒襄在《齊茶匯抄》中對芥茶的采摘、制作、烹瀹作了精妙之解,可見齊茶之精及其偏愛之情。
手中的羅齊為野茶,因較為少有。輾轉(zhuǎn)而來,已非當年新制,干茶可見陳茶黃色,色澤暗淡,但仍然毫滿茶身,香氣已近全無。
第一泡出湯,細聞蓋香,幾乎沒有什么香氣。只是隱隱有一種淡淡的甜。幽遠而來。湯色暗淡略濁。曾經(jīng)的光彩已被歲月蹉跎得黯然失色,心中不禁為之扼腕嘆息,對茶而言,真是“花堪折時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一旦錯過最佳飲用期。原有的內(nèi)質(zhì)必將大打折扣,空留遺憾。
茶湯入口,幾乎無味,但不久,口腔中便有一種淡淡的甜味彌漫開來。
第二泡,可見茶湯白毫密布,上下舞動,茶湯比第一水清澈了些許。滋味也更為凸顯,輕逸幽遠。淡爽輕甜,隨著茶湯的下咽。片刻,喉間似清爽,似甘醇,似有物,似無牽,整個身體在茶湯的洗浴下似身輕欲飛。心情亦如撥云見日般,漸次開朗起來。
第三泡,茶湯更為清澈,茶毫漸少。茶湯中的滋味較第二泡略減,然其輕逸略增。
第四泡,茶湯似乎又出現(xiàn)了新的高點。清虛空靈,似非人間之物。難怪當年長興知府熊明遇在其《羅齊茶記》中發(fā)出了“齊茗產(chǎn)于高山。渾是風露清虛之氣,故為可尚”的感言。
第五泡與第六泡已有水味,但是那種清洌的甘甜仍然綿長不絕。葉底茶芽小而不瘦,想必若當年品飲一定更加精妙!
茶已盡,甘猶存,這泡羅齊茶以奇特的旅程飄泊到了我的茶盞之中,讓人感嘆人生緣起緣滅,冥冥中自有安排。
獨自坐在窗前。不知何時,紅紅的夕陽已鋪滿天際,也許再一抬頭時,它就會了無蹤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這個黃昏時刻,羅齊茶就像遠古時期的一位隱士,借助著茶湯的魔法現(xiàn)身今世,飄逸脫俗。甘爽幽發(fā)。在他輕輕的引領之下。所有繁亢的世俗凡心層層破碎。恍惚間似乎來到了那一片高山幽谷,四野無人。惟草木森然之氣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