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筆名柴妞,自由撰稿人,生于1984年,首屆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征文大賽大獎獲得者,決賽作品《到處都是泡泡》入選國家中學(xué)語文教材。為多家媒體撰寫專欄,現(xiàn)為復(fù)旦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生。
池塘后的榕樹,草邊的秋千,誰說童年一定有。即便出現(xiàn)一兩個隔壁班的男孩,也不見得都從窗前走過。誰那么勇敢,做得了塞林格的守望者,鴨舌帽一戴浪跡天涯,逃學(xué)抽煙爆粗口,徹徹底底地反叛。天天說童年,到最后自己也記憶模糊,只言片語的像盜版DVD背面的簡介,不痛不癢說對一半,精華都漏了。
童年聞上去,更像黑塞的《在輪下》。每天看書看得臉色發(fā)白,與疲倦和瞌睡打架,每天都要很使勁才能洗掉指關(guān)節(jié)的墨水。大考前茶飯不思,說話也沒有氣力,最怕聽父母說,考不好也沒關(guān)系。結(jié)果題目太容易,一得意提前交了卷,嬉皮笑臉地出來,沒來得及把笑容徹底打開,就因為一句“簡單題容易埋釘子”,即刻變得心事重重。
童年就是寄宿生活的第一天,偷眼看新同學(xué)的父母跪在地上開行李,看別的孩子臉上離別的恐懼,自己假裝滿不在乎,很快又變得同樣戀戀不舍溫情脈脈。童年是宿舍里那個討厭的吝嗇鬼,每天最后一個洗漱,只為了偷用別人的肥皂毛巾。童年里,帶你玩不帶他玩,是喜劇,顛倒過來是悲劇,掉好多眼淚,生好多氣,悲劇也還是悲劇。童年偶爾一淘氣,冷不防變出一個親吻,男孩和男孩,女孩和女孩。
29歲的黑塞還沒有開始思辨,還不是很成熟。他很誠懇,認(rèn)認(rèn)真真,只為了寫一段童年。他的主角很悲涼,字里行間都是抱怨,看得出他在生氣,有諸多不滿。這讓我們挺高興,因為我們也曾悲涼過,也和一百年前的德國人一樣,想釣魚的時候總還有功課要做。
德國人的成長小說都有一個蒼白瘦弱的男孩,每天自己對自己說很多話,想不明白許多事,容易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描寫起來無休止地浪漫。維特離我們太遙遠(yuǎn),《魔山》又太龐大,黑塞的兩百頁,就把我們共振了。誰說德國人不浪漫,就連文德斯鏡頭里的天使,也在一路叨叨童年。
“一個人的童年時代,有蘋果和面包就知足了,漿果握在手里始終還是漿果,吃核桃會咬疼牙齒,小時候每年都渴望第一場雪,長大了也是如此。一個人的童年時代,將一只棍像標(biāo)一般擲入樹身,那只棍仍在樹上顫動?!?/p>
《在輪下》Unterm Rad
[德] 赫爾曼·黑塞張佑中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