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顧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演變,分析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國內收入不平等以及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狀況,認為經濟全 球化并非是全球收入不平等擴大的原因。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全球收入不平等國家間收入不平等國內收入不平等
[中圖分類號]F114;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8)05-0096-05
[作者簡介]王進(1975—),河北曲周人,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理論。
經濟全球化在進一步推動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增強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提升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全球收入分配產生了重大影響。關于經濟全球化如何影響全球收入不平等,仍然存在較大爭議,本文試圖將這一問題置于一個較長的歷史視角內考察,剖析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構成,考察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全球收入不平等的變化,得出經濟全球化并不是造成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原因的結論,并對中國收入不平等的狀況給出政策建議。
一、收入不平等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全球收入不平等可以分解為國家間收入不平等和國家內部收入不平等,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分析對象是各個國家之間的人均國民收入的差距,而國家內部收入不平等的分析對象是作為世界公民的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計算某一具體國家國內收入不平等較為簡單,通常采用基尼系數和Theil指數做為衡量指標。而為了比較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收入不平等,就必須用統(tǒng)一的統(tǒng)計和換算方法使各國不同經濟增長、家庭消費及價格水平等等數據具備可以相互比較的基礎。
關于經濟全球化如何影響全球收入不平等,一方面,以Bourguignon Christian Morrisson為代表的多數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擴大了國家間收入不平等,而國家間收入不平等又是引起全球收入不平等擴大的主要原因。林德特和威廉姆森(LindertWillianmson,2001)通過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考察,得出相似結論,認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紀,全球收入不平等持續(xù)加大。發(fā)達國家國內收入不平等狀況有所改善,發(fā)展中國家國內收入不平等狀況惡化,而全球收入不平等擴大的絕大部分原因是源于國家間的收入不平等的增大。韋德(Wade,2001)比較了8種不同的測算指標,除了用購買力平價調整收入,并用人口加權計算的全球基尼系數表示的全球收入不平等沒有多少變化外,其余7個指標都在不同程度上顯示了全球收入不平等加劇的事實。
另一方面, 運用人口加權人均收入的方法通常會得出經濟全球化會縮小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結論。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主要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平均收入相對于OECD發(fā)達國家大幅增加。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Xavier-Sala-i-Martin 分別用人均收入的對數和人口加權的人均收入的對數兩種方式,比較了125個國家在1970年到1998年期間國家間收入的不平等現象。用第一種方法,他們發(fā)現國家間的收入不平等增大了,而使用第二種方式,結果剛好相反。同時他們還認為全球收入不平等可以用國家間收入不平等,而不是國內收入不平等來解釋。因為國內收入不平等的增長不能抵消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減小,所以總的效應是全球收入不平等減小了。多勒和凱瑞(Dollar Kraay,2001)發(fā)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在1975至1995年期間以人口加權的平均收入不平等顯著變小,如果不把中國包括在內,那么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球收入不平等是提高的;如果包括中國,則全球收入不平等有所降低。同時他們還發(fā)現世界各國國內的收入不平等都增加了,但增加的程度不足以抵消國家之間的收入不平等的減小。
從經驗事實看,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之間不存在很確定的關系,總體看來,經濟全球化對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是兩方面的,既有擴大收入不平等的事實,也有縮小收入不平等的事實,且其對一國國內收入分配的影響也是兩方面的,能否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關鍵在于參與全球化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口加權人均收入考察國家間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方法有其參考價值,但同時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運用這種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70年代末至20世紀末這一時期,時間范圍相對較窄,數據相對缺乏,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則要長得多,因此很難用這種方法在一個較長的歷史視野內研究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關系。其次,計算人口加權人均收入一個重要的隱含前提是一個國家內部所有居民都有相同的收入,而在現實中這一前提很難成立。第三,由于世界上一些最貧困的國家?guī)缀醪粎⑴c全球化的進程,如果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就很難得出國家間收入不平等減小的結論。因此本文采用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支持經濟全球化導致全球收入不平等擴大的觀點,試圖探究全球收入不平等在過去的兩個世紀如何演變。
二、經濟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
之間關系的歷史發(fā)展
Bourguignon Christian Morrisson(1999)利用人口、人均實際GDP等數據,以Theil指數作為收入不平等的指標,分別構建了Theil指數和國家間收入不平等、國內收入不平等以及全球收入不平等在1820~1992年間的演變關系。
在此期間,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2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期間的年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至20世紀末期。其中第一和第三個時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迅猛發(fā)展的時期,特別是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后半期被視為全球化的兩次高潮。從圖1中我們不難看出,第一,全球收入不平等從1820年開始迅速擴大,期間雖略有反復,但總體上呈現持續(xù)上漲的趨勢。第二,在這個時期內世界收入不平等的擴大完全是由國家間收入不平等擴大推動的,因為國內收入不平等在同期要么變化很小,要么是下降的。第三,全球收入不平等在1914~1950年期間的相對穩(wěn)定完全是由于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繼續(xù)快速增長,抵消了國內收入不平等在這段時間里約35%的下降。第四,在1820年,國內收入不平等因素在世界收入不平等中占據主導作用,但它的相對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國家間收入不平等就已經成為了解釋世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表1總結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一)19世紀2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
在1820~1914年間,世界商品和要素市場迎來了第一個全球化的高潮,與隨后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出現的反全球化潮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19世紀,農業(yè)仍然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貿易也仍然為資源土地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交換所主導,所以可以用w/r(非技術熟練的城市勞動力工資和可耕土地報酬的比率)作為19世紀后期的相對要素價格,國際貿易主要來自于新興國家和歐洲國家。根據H-O理論,在美國和澳大利亞這樣土地豐裕的新興國家,原來較高的w/r應該降低;而在土地稀缺的歐洲國家,原來較低的w/r應該升高。所以較低的歐洲國家工人工資應該趕上新興國家工人工資,而較低的新興國家的土地價格也應該趕上較高的歐洲國家土地價格。在1870~1910年間,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實際土地價格分別上漲了250%和400%,而主要歐洲國家的土地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工人工資在新興國家和歐洲國家都有和土地價格相反的變動,這些事實完全符合H-O理論的預期。參與了19世紀后期經濟全球化的第三世界國家,根據土地和勞動力的豐裕程度,w/r變化也和H-O理論保持一致。
要素價格的變化使得歐洲國家的國內收入不平等更加均衡,而使得新興國家國內的收入不平等擴大,如果在新興國家的土地所有權較為集中,那么收入不平等擴大的程度將愈加嚴重。同時,由于流入新興國家的移民大多是非
技術熟練工人,新興國家內的非熟練工人工資將繼續(xù)降低,加劇收入不平等,歐洲國家的情況則剛好相反。經濟全球化對OECD國家國內收入的影響也符合H-O理論。需要注意到是,圖1中國內收入不平等在19世紀并沒有顯著變化,這是由于歐洲國家和新興國家國內收入不平等相反的變化趨勢相互抵消造成的,不能簡單得出全球化對國內收入不平等沒有影響的結論。反常的例子出現在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也許是由于人口和技術進步等原因,收入不平等在亞洲這些土地稀缺和土地豐裕國家都擴大了。
國際貿易無疑是影響國內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但對于19世紀后期國家間的收入不平等的擴大,國際貿易的影響似乎并沒有交通成本下降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的移民和國際資本流動那樣顯著,盡管這兩種要素流動對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效果似乎是相反的,向新興國家的移民傾向于擴大歐洲以及降低新興國家的w/r比率。與國際間移民的作用相反,資本從低工資的歐洲國家流向高工資的新興國家則擴大了國家間的收入不平等。總體來看,全球化實際起到了促進各國收入趨同的作用,所以,國家間收入不平等擴大并非是全球化的結果。
(二)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期間的年代
1914~1950年間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時期,在此期間,盡管在交通運輸方面仍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世界人口也在增長,然而各國政府重新設立了貿易和要素市場的壁壘。因而世界性的技術進步可能減緩,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投資的減少阻礙了最新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1914~1950年間全球化進程的倒退主要是由各國紛紛采取的反全球化經濟政策引起的。國家間收入不平等在這一時期內加速擴大,其原因能在多大程度上歸于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反全球化政策或是其他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對勞動力流動的限制、阻礙貿易和資本流動,無疑加劇了國家間收入不平等。國內收入不平等在這一時期內大幅下降,而且國內收入不平等即使到20世紀末期仍未恢復到下降前的水平,僅僅用反全球化政策很難解釋。如果封閉的貿易政策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那么1950年后的近半個世紀,世界各國越來越趨于開放的貿易政策則足以使得國內收入不平等超出1950年的水平。所以真正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至20世紀末期
19世紀末期,國際貿易主要是農業(yè)和工業(yè)產品的交換,國際貿易主要來自于新興國家和歐洲國家,兩種生產要素分別是土地和勞動力,H-O模型很好地契合了19世紀末期的情況。而在20世紀中后期,兩種生產要素變成了技術熟練和非技術熟練工人,國際貿易主要來自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傳統(tǒng)的貿易理論認為貿易自由化更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而不是發(fā)達工業(yè)國家,原因在于發(fā)展中國家對外開放進而加入世界市場后,對其貿易條件改善的效果要大于已經是世界市場一部分的發(fā)達國家,而且貿易條件改善越大,人均GDP的增長就越多。盡管仍有爭論,但大量證據顯示一國的貿易開放能夠促進國家間的經濟增長,即貿易開放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穩(wěn)定的正向關系。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亞新興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以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更是極大地縮小了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收入不平等。但是,必須強調,這種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縮小只存在于參與了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間,對于那些隔離于經濟全球化之外的第三世界國家,它們的收入差距與發(fā)達國家卻有逐漸增大的趨勢。
根據H-O理論,國家貿易將擴大發(fā)達國家技術熟練和非技術熟練勞動力的收入不平等,以及降低不發(fā)達國家的兩種類別勞動力收入不平等。在實證中,關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關系的文獻大量集中于幾個拉丁美洲國家,以及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等幾個東亞國家和地區(qū)。從表面上看,拉美國家和東亞地區(qū)國內收入不平等的變化并不一致。當拉丁美洲國家于1970年代末期開始其改革進程后,工人工資差距逐漸擴大。最為明顯的“違反”H-O定理的例子出現在墨西哥1985~1990年間的經濟改革。墨西哥的改革在時間上恰恰和中國與其他新興亞洲國家大規(guī)模進入世界出口市場巧合。墨西哥在所有出口領域都面臨著來自這些國家非技術密集型商品的激烈競爭,墨西哥的出口產品相對于這些國家屬于技術密集型,此外,墨西哥的藍領工人工資已經高于許多東亞國家,墨西哥在當時的世界主要出口市場中屬于高工資國家,因此,和新興亞洲國家相比,在H-O理論的經典框架內,墨西哥相當于“發(fā)達國家”,所以墨西哥在改革期間國內工人工資差距的擴大實際上仍然符合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的預期。同樣的理由可以解釋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1960和1970年代早期工人工資差距縮小的事實,主要原因在于它們在那個時期面對來自其他更低收入國家的競爭,比拉丁美洲國家十余年后開放時輕微得多。因此,在實質上,經濟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重點研究的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內收入不平等改變,基本能夠符合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的預期,但由于無論它們的人口還是經濟規(guī)模,在整個世界貿易體系中都只占有較小的份額,因而難以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內收入不平等的總體趨勢產生較大影響。和上述國家和地區(qū)形成對照的是,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這些發(fā)展中國家中的大國在經濟開放之后國內收入不平等都擴大了。而這些大國的國內收入不平等的變化主宰著國內收入不平等的全球趨勢。這些發(fā)展中大國國內收入不平等擴大的原因并不能歸結于經濟全球化,主要在于國家的不同部分沒有同等程度的參與貿易和外資開放。換言之,收入不平等出現在參與貿易開放和被排除在對外開放之外的人群和地區(qū)之間。
與此同時,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OECD 國家國內收入不平等在1980和1990年代早期都在擴大。是什么因素導致了美國國內收入不平等變大呢,最被認同的一個原因是,隨著移民政策的放寬,美國接收了大量的非技術熟練工人移民。而且來自非技術密集型進口商品的競爭也加劇了移民所帶來的影響。第二個原因是勞動力技能的下降、工會的逐漸弱勢以及偏向于技術熟練工人的技術革新等因素,削減了對非技術熟練工人的需求。然而,究竟是對外貿易還是技術效應對工資差距的影響更大,是對外貿易引起了技術改變還是恰恰相反等諸多問題,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三、結論與啟示
綜上所述,世界收入不平等從1820年起就開始上升。這種持續(xù)擴大的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現在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擴大,而非國內收入不平等的擴大。然而,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擴大并不是由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引起的,全球化實際上起到了促進各國收入趨同的作用。那么表現出來的全球國家間收入不平等的擴大必然要用全球化以外的因素解釋,主要原因有,第一,對外開放參與全球化并不是決定一國國民收入高低變化的唯一因素,其他一些基本的經濟變量如國民受教育程度、私有產權制度是否確立以及政府管理經濟的質量,都會改變各國收入的變化;第二,上面“全球化實際起到了促進各國收入趨同的作用”這一結論的得出,只適用于參與全球化的國家,沒有參與經濟全球化國家的收入越來越落后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
至于國家內的收入不平等,全球化的影響根據地域和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情況較為符合H-O理論的預期,經濟全球化擴大了美國等新興國家內部的收入不平等,卻降低了和新興國家開展貿易和輸出移民的歐洲國家內的收入不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國際貿易已經從新興國家和歐洲國家之間轉移到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H-O模型能夠較好解釋發(fā)達國家國內收入不平等的變動趨勢,經濟全球化再次擴大了美國和其他OECD國家內的收入不平等。對于發(fā)展中國家,實證經驗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化的東亞和拉美這些經濟規(guī)模相對較小國家的內部收入不平等變化和理論預測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中國、印度等規(guī)模較大的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內的收入不平等卻逐漸擴大,但是這些新興工業(yè)國家內部收入不平等擴大主要表現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地區(qū)和行業(yè)與沒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地區(qū)和行業(yè)之間,即參與經濟全球化和沒有參與經濟全球化兩部分的整體之間,而在兩部分的各自內部,并沒有顯現出收入擴大的趨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了持續(xù)的高速增長,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績效。對外貿易迅速發(fā)展對國民經濟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收入不平等迅速縮小。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對世界收入分配格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民收入水平,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收入不平等,中國應該繼續(xù)堅持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貧富差距問題也日益凸現。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區(qū)和行業(yè)參與全球化程度不同造成的。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提高農村和內陸地區(qū)的開放程度,同時鼓勵勞動力流動,提供更多的技術和知識培訓,使更多的地區(qū)和勞動力參與對外開放,共享開放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Bourguignon, Francois,and Christian,Morrisson,2002,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mong World Citizens: 1820-1990,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727-744.
[2] Lindert, Peter H., and Jeffrey,Williamson, 2001, Dose Globalization Make the World more Unequal? NBER Working Paper.
[3]Wade, R. 2001, The Rising Inequality of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34:127-130.
[4] Sala-i-Martin, Xavier, 2002,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NBER Working Paper.
[5] Dollar, David, and Aart, Kraay, 2001, Trade, Growth, and Povert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6]Boltho,Andrea, and Gianni, Toniolo,1999,The Assessment: The Twentieth Century-Achievements, Failures, Lessons,[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