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趙紅陽
詹(zhān)文阿姨是《海峽導報》的記者。剛當記者的時候,她和采訪對象見面之后遞上名片,就不知該說什么了,結果往往采訪完了收不到好的效果。有位老記者告訴她:女記者有天生的親和力,容易和人打交道,當記者得記住性別。
之后不久,詹文到奧運選手石智勇家采訪時,充分發(fā)揮了女記者的性別優(yōu)勢:初次見面,她就拉著石智勇母親的胳膊叫“阿姨”,才半天時間,就和石智勇的父母熟得像一家人,為后來的采訪提供了很多便利。石智勇獲得奧運金牌歸來,詹文也很快和他成為好朋友。因為保持了很好的聯(lián)系,石智勇也爽快地答應做報社的“愛心大使”,為報社的助學活動增加了不少看點。
因為天生比較細膩(nì),女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具有一些男記者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在“為生命接力”的特別報道中,詹文發(fā)揮女性優(yōu)勢,陪在患肝癌的孕婦凌雪珠的病床前,聽她和腹中的胎兒“說話”,寫進“母愛日記”,打動了很多讀者。報道期間,她和凌雪珠一家成為好朋友,以妹妹的身份照顧孕婦。經(jīng)過報社牽線,凌雪珠順利切除腫瘤(liú),生下孩子。
可是,想當一名好記者,有時你也得忘了自己的性別。有時,為了爭搶到最鮮活、及時的新聞,女記者也得背著10多斤的大攝影包一路小跑,因為在“搶”新聞的時候,沒有性別之分。詹文阿姨為了體驗城市公廁,曾徒步行走6公里。這類體驗都十分考驗記者的體力。這個時候,女性體力不足的劣勢很容易顯現(xiàn)。不僅如此,往往記者在折騰(teng)一天下來,還要回到報社,在截稿前寫完稿子。
[專業(yè)提示]女記者善解人意,平易近人,會把親和力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同時,也要常鍛煉身體,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把自身的劣勢減到最小。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好記者。新聞界是女記者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名編輯、名記者中有很多都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