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季在野一方對以官辦學堂保存國粹的反應

        2008-01-01 00:00:00郭書愚
        社會科學研究 2008年6期

        〔摘要〕 清季官方以存古學堂為主要形式的保存國粹辦學努力,是當時“新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而非其對立面。但在日益激進趨新的世風中,官方的努力遭到了在野一方的質(zhì)疑和批評?!坝馗孤?、“窒塞新機”等皆成為存古學堂的常規(guī)“形象”,影響著時人對官方辦學旨趣的認知,尤其左右了很長時間里后之研究者對存古學堂的理解和定位。實際朝野雙方的主張有明顯的共性,多數(shù)時候是分享共同的思想資源,趨新士人的批評也與官方保存國粹的辦學旨趣及其實際辦學運作有相當?shù)木嚯x。重建清季在野一方質(zhì)疑和批評官辦存古等保存國粹學堂的相關史實,可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增進對清季停廢科舉后官辦“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回向原典的方式考察當時朝野雙方因趨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對立,應能推進對那個時代的認識。

        〔關鍵詞〕 清末新教育;保存國粹;存古學堂;尊孔學堂;張之洞

        〔中圖分類號〕K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08)06-0154-08

        清季中央政府以及湖北、江蘇等十多個省份皆有以學堂這一新形式保存國粹的努力,其主要的辦學形式是存古學堂。該校雖有全國性的規(guī)模和長久影響,但自民初以降,一直是中外學術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羅志田先生曾專文考察了清季“民間的古學復興與官方的存古學堂”。[1]筆者曾嘗試重建四川存古學堂的興辦進程。[2]本文擬初步考察清季在野一方對官辦存古等保存國粹學堂的反應,側(cè)重趨新輿論對這些學堂的“詬病”及其對后之研究者的長久影響。

        一、對張之洞札設湖北存古學堂的質(zhì)疑

        清季官方興辦保存國粹學堂的努力倡始于湖北,大約在光緒三十年(1904)下半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札飭設立湖北存古學堂,并擬訂該校《各門功課鐘點單》及《各學科分年教法》。當年十月,《申報》登出湖北官方以“方言學堂故址改造存古學堂”的消息。[3]翌月下旬,《南洋官報》刊登《鄂督南皮尚書建置存古學堂札文》。[4]同年十二月的《湖南官報》刊發(fā)《鄂督張設立存古學堂札》。[5]當月二十五日出版的《東方雜志》直接將存古學堂列入湖北省城“日見興盛”的官立學堂名錄中。[6]同日的《申報》及翌年正月版的《東方雜志》也都登出張之洞《札設存古學堂文》。[7]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月,《湖北官報》刊發(fā)《督部堂張建設存古學堂札》、《存古學堂計粘附各門功課鐘點單》及《存古學堂各學科分年教法》。①《南洋官報》在所刊張之洞《札設存古學堂文》后登出未署名的“書后”,用大部分篇幅敘述了時人對設存古學堂的質(zhì)疑:“今學堂學子但曰畢業(yè)之后給予憑照,即存古學堂能畢業(yè)者,亦但名以‘通儒’而已。至若何官之,曾未議及。夫存古者,使知學古也。學古而不能入官,不能治民,是入官以治民者,必不學之人而后用也。教學為一途,官人又為一途;兩途區(qū)分,迥不相合,則學非所用之弊,今日之學堂,未見愈于昔日之科舉也”??婆e時代,“學人以能得官,故群焉趨之,如恐不及。學堂出身,既無定章,則士之志功名者,必且相率裹足,蹙然不樂受其范”。雖說“士志于學”,不應以功名為貴,但若“人人有一淡視功名之見,亦誰肯竭忠盡命、犧牲其身,以供國家之驅(qū)使耶?是功名不足重。國家將欲挾以奔走一世之人才,則功名不可以不重。重功名而不使入學堂者得有功名之出路,此之謂欲南轅者北其轍,欲入室者閉之門”。張之洞“議改科舉,雖有學堂升階作為生員、舉人、進士等名目,然皆未見之施行也。其重定學堂章程,雖曰考核、曰考驗、曰請分別錄用,皆為學堂中人入官之明據(jù)。然用以何官,則猶未可必也”。自興學堂以來,“朝廷之所登進所謂翰林、主事、中書、知縣者”以及“各省各府之所考取所謂舉人與秀才者”,鮮有升自學堂之人。如此則“賢才者必不盡入學堂,而國家欲收學堂育才之效,必不可得矣”。②

        對于上述質(zhì)疑,該文作者回應說,張之洞“始以改科舉為學堂之升級發(fā)其端,繼以《奏定學堂章程折》中所言‘分別錄用’立之準。近所建置存古學堂,其教育之程度雖使學為通儒,升入通儒院,顧通儒者,通天地人之謂也。能通天地人者,必能仔肩國家之重寄,故設此名目,將使國家知學堂人才可以大用而重用之也”。張氏所以尚未“明議錄用之等級而奏定之”,實因“君子之作事也,必先其所當急。今學人之弊,方以醉心歐化、損害正學為大懼。倘不急起而挽救之,則國粹既不保存,學堂雖有出身,恐于吾國之大經(jīng)大法所以資治而裨化者反無濟也”。他勸告質(zhì)疑者“毋躁,但觀各學堂中果知以保存國粹為主義,宗旨一定,行見[張之洞]尚書封章入告,請定升級,為吾學子之榮而濟國家之用者,殆必不遠”。且張氏“必將明告天下,非學堂出身者不準入官。其上自樞府,下至佐貳,皆學生也。豈特吾向日科舉之進步,皆吾他日學堂學生之進步哉”!

        按“畢業(yè)獎勵出身”為清季官方提升新式學堂吸引力的重要舉措,在存古學堂的興辦運作中也有體現(xiàn)。張之洞在《札設存古學堂文》中提出,兼習外文的存古學生“畢業(yè)后可照高等學堂例奏請獎勵,并準送入大學堂文學??埔迾I(yè),將來遞升入通儒院。其不習洋文者聽,惟獎勵須量減一等,畢業(yè)后止能送入大學堂文學選科肄習,以示區(qū)別”。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張氏在正式進呈的《創(chuàng)立存古學堂折》中原樣保留了上述獎勵辦法,但沒有進而言及存古畢業(yè)生“入官治民”的相關事宜。③

        實際上,張氏在擬訂存古學堂“西學通習課”教學內(nèi)容時,固然有為存古學生日后可能“入仕臨民”作準備的考慮。④但該校畢竟是意在“專力中學、務造精深”的高等專門學堂,張之洞在創(chuàng)設札文和奏折中明確提出的辦學宗旨皆是“重在保存國粹,且養(yǎng)成傳習中學之資”。七年的學制(后由學部統(tǒng)一延為八年)本不為“急于謀生者”所設,而是意在為保存國粹“儲材”。其力圖培養(yǎng)的是“好古研精、不騖功名之士”,而非“入官用世之人”。⑤《南洋官報》刊發(fā)的“書后”專門詳述并回應時人有關張之洞未議及存古畢業(yè)生“錄用之等級”的質(zhì)疑,提示著當時不少學子看重的正是比照舊功名資格的“學堂獎勵出身”,并將其作為“入官治民”的憑借。實際清政府直至辛亥鼎革仍沒有象上述“書后”文作者期許的那樣明令滿足讀書人借新式學堂而入仕為官的希望。時人對清季“新教育”沒有實際形成“學而優(yōu)則仕”體制的不滿,從一個側(cè)面提示著科舉廢除后,整體上看,新式學堂未必給予了讀書人較科舉制下更多的出人頭地希望。

        二、輿論對官辦保存國粹學堂的批評

        張之洞光緒三十三年五月進呈的《創(chuàng)立存古學堂折》是以兩年多前的《札設存古學堂文》為藍本修改而成,基本的辦學設想和規(guī)劃沒有變化。向來注重奏折文字的張之洞在先前札文基礎上專門新增一段話,提出該校課程鐘點配置多傾重“中國經(jīng)史詞章之學”,而“又略兼科學,以開其普通知識,俾不致流為迂拘偏執(zhí),為談新學者所詬病”。張氏對存古學堂可能“為談新學者所詬病”的擔心,從一個側(cè)面提示著當時的思想權勢較之兩年多前他札設存古學堂時或已有所改變。[8]

        同年六月二十五日,《北京公益報》刊發(fā)署名為“冬”的“時事短評”,指出張之洞建存古學堂,“總算是深思遠慮啦。但是一樣兒所見的似乎太小。怎么說呢?古學的主腦,全在孔學;孔學的精神,全在道德。要打算保存古學,當以發(fā)揮孔子道德為第一要著;打算發(fā)揮孔道,當以普及全國人民為第一要著。不這們辦理,雖立些處存古學堂,教些個存古學生,不過成一種大古董,那有甚么益處哇?”[9]

        翌月二十四日,湖北存古學堂正式開學。此后不久,湖廣總督趙爾巽牌示各屬軍民,準許“上書直陳本省利弊,盡言無隱”。張之洞在《勸學篇#8226;守約第八》(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卷270,9725-9732頁)中提出兩條保存中學途徑。一是令所有學堂學生皆用“守約之法”學習中學各門基本知識,確?!皩砣牍儆檬乐私酝〞灾袑W大略之人”。二是任由極少數(shù)“好古研精、不鶩功名之士”從事“求博求精”的“專門著述之學”。張氏后來辦存古學堂,大體即是“專門著述之學”的實踐。時以“課徒”為生的湖南巴陵人杜顯鑒在上書中擔心存古學堂“主持無人、餼羊虛設”。杜顯鑒“上湖廣總督趙爾巽直陳鄂省利弊書”,時間不詳,“趙爾巽檔案”,案卷號256。而云夢縣舉人周家坦在上書中專條指出,湖北“存古學堂開辦伊始,規(guī)模極為闊大。前院[張之洞]自任監(jiān)督,學司[黃紹箕]僅稱提調(diào)。然內(nèi)容極為腐敗,緣教習并無實學,學生更多青年,時有‘存古不古’之謠。前督[張之洞]曾電招湖南葉吏部[德輝]充當教習,乃攜四雛伶而來,日跑馬車、宴戲園,卒乃函索銀三百兩而去。又王闿運之子代功,狂妄好為大言,品學俱劣,亦充教習。今存古既設,縻費詎[巨]款,尤宜顧名思義,所有教習學生似宜從速改良,以重公款而培士氣,則學界幸甚矣。”[10]按張之洞在籌辦湖北存古學堂時先是禮聘葉德輝擔任該?!皡f(xié)總教”,葉氏“復電以病辭”,后又電請其任該?!懊u教師”。[11]唯葉氏“家境頗富而不喜約束”,故一生“似無出占館地之欲”。參見羅志田《思想觀念與社會角色的錯位:戊戌前后湖南新舊之爭再思》,《歷史研究》1998年第5期,67頁。實際湖北存古學堂光緒三十四年上學期、宣統(tǒng)元年上學期、宣統(tǒng)二年上學期一覽表的“師資”項下皆沒有葉氏任職和領薪的任何記錄。“湖北省官立存古學堂光緒三十四年上學期、宣統(tǒng)元年上學期、宣統(tǒng)二年上學期一覽表”,時間皆不詳,臺北“國史館”藏清學部檔案,目錄號195,案卷號135。上引周氏所言恐未必成立,但其所述(尤其是“時有‘存古不古’之謠”一語)多少提示著湖北存古學堂當時在鄂省部分民眾中“形象”不佳。

        同年十一月,《廣益叢報》刊發(fā)《陶鑄國民以儲材說》一文,其述及當時“學堂積弊”的部分明顯是參仿張之洞《創(chuàng)立存古學堂折》中的相關段落而成,僅個別字句有所改動。本段及下段所述參見不署名《陶鑄國民以儲材說》,《廣益叢報》第5年第29期,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教詮”,1A-2A頁。該文作者進而指出,“教學相長,先體而后用,由本以及末,為環(huán)球不易之理”,故張氏“厘訂《奏定[學堂]章程》,再三致意,凡以補救時艱為陶鑄國民計,至深且遠。奏定存古學堂,行已數(shù)月。吾知生徒蒸蒸日上,胥不外大匠之門,處為純?nèi)?,出為碩輔……安得各省賢明大吏踵而行之,俾共收指臂之助,免終為將伯之呼哉!吾故曰:陶鑄國民以儲材也?!庇赡壳罢莆盏馁Y料看,這樣對張之洞保存國粹的辦學舉措取完全認同態(tài)度者在清季非官方報章中似不多見。

        實際上,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底,也即《廣益叢報》刊發(fā)《陶鑄國民以儲材說》一文大約三個月后,該報“萃評”欄所登未署名的《論新舊交哄為激進時代》一文即對存古學堂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據(jù)該文作者的觀察,自“吳樾之彈”和“徐錫麟之槍”兩事件后,晚清政府“仇視新黨、搆動疑獄。兼之晉人爭礦權、蘇浙人爭路權、粵人爭航權之風潮,其主動力多起自學界,不先不后,適當其沖,又為政府所忌嫉、為朝旨所申斥。守舊黨乃動色相告曰:科舉復活矣!科舉復活矣!不見夫舉人進士之名、考優(yōu)考職之榜絕而復續(xù)乎?不見夫存古學堂之奏準與夫丁未[1907年]十一月二十、二十一日之諭旨對于新學界賤之如土芥、惡之如寇仇、防之如匪黨乎?蓋已激成為新舊黨交哄之時代也矣”。[12]這里“新”與“舊”的界限相當分明,存古學堂不僅被歸入“守舊黨”的陣營中,而且成為官方輕賤、仇視和防范“新學界”的標志性舉措。

        翌月二十日,《申報》“清談”欄刊發(fā)題為“保存國粹之潮流”的未署名文章。文中說,“自西學輸入中國,而保存國粹之說以起,有志之士創(chuàng)設國粹保存會,蓋有苦心存焉者也。不謂潮流所激,風氣大開”,出現(xiàn)保存“文國粹”、“武國粹”、“女國粹”之事。湖北興辦存古學堂,是“保存文國粹”。該校籌設“已閱數(shù)年,所聘教習大都老耄之儒。近聞又聘得某協(xié)教,須眉皓白,叩其年歲在漢伏生之上”,“蓋不如此不合存古之義也”。而湖北提督張彪“仿存古學堂意”設立“武技保存隊”,肄習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保存武國粹”。日本近來不僅軍人習練“柔術、擊劍”等傳統(tǒng)武藝,而且“中學以上及師范各學校均列為???,然于新操法頗致精焉。今中國于新武學尚未研求,而亟亟以舊武技是保,是特頑固而已?;蛟唬骸撽牻處熞嘁似刚埬昀现?,方合存古之意。’則亦太謔矣”。此外,“某省某紳士之夫人以近來女子均喜天足,恐將來纏足之風從此歇絕,爰與族中約,凡同族之女子均須纏足,定有盡一之格式。不及格者罰其母,斯豈非保存女國粹之一說歟”?[13]該文作者似不反對在野的“有識之士”創(chuàng)設“國粹保存會”,但將官辦的存古學堂和“武技保存隊”與“某紳士之夫人”提倡纏足的舉動并列,所言明顯有譏諷之意。

        《大公報》則對張之洞等人擬在京師仿照存古學堂設立“尊孔學堂”的努力大加批評。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九日,該報“言論”欄刊發(fā)《論議立尊孔學堂之謬》的未署名文章。文中說“昨接京函:學部某某中堂定議于北京立一尊孔學堂,不禁念教育前途,為之喟然而嘆:我國政府之好整以暇且喜作無益以害有益之竟至于此極也”!“勿論廟貌巍峨,祀典鄭重,由來尊孔之道已無可復加。即以現(xiàn)在之各學堂言之,以拜圣為體制之要點,以讀經(jīng)為功課之中堅,定章具在,不啻三令五申,果何一學堂而非尊孔也者”?據(jù)文章作者“揣測”,尊孔學堂的“特別尊孔”之處,“不過于拜跪而外,減去他種科學功夫、加多讀經(jīng)講經(jīng)功夫已耳。果如此云云,不但于尊孔之實際絕不相關,即推尊孔之效力之及于風俗人心者,亦無毫末裨益。徒于孔廟而外,增一似是而非之孔廟;于學堂而外,增一似是而非之學堂。遺神而取貌,買櫝而還珠,其亦可以不必矣”!①

        該文并指出,停廢科舉后,“各地競設學堂。三五老朽已私憂竊嘆,執(zhí)學堂興則孔教廢之謬說,以群相駭疑。其實歷來相傳之糟粕,廢亦廢,不廢亦廢;若精理名言,則正賴學堂之發(fā)達而益以昌明?,F(xiàn)因舊日學說尊孔過度,一般新少年本有厭薄之思,特以習俗所囿,功令所關,不得不虛與委蛇。儻于斯時別立一尊孔學堂以為提倡,恐此學堂以外之學生,將借口于學堂無尊孔名號而宣言不承認孔子之當尊;而此學堂之學生,反以學堂有‘尊孔’名號不復并列于以外之學堂,而為世所詬病。此非記者過慮,蓋事有必至,理有必然而斷不容以逃免者也”。

        文章最后“正告”官方“主持學務者”:“以我國現(xiàn)勢之危急,人民程度之低劣,知書識字者什中不獲一二,即號稱學子士夫,亦大半泥古而不通今。是非銳意進步,于未有之學堂竭力推廣,于已有之學堂大加改良,恐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數(shù)年以后,人才消乏,學術盲晦,尊孔之道,亦將與之俱窮矣。顧乃忽當務之急,而為此無意識之舉動,南轅北轍,為他年教育史上留一笑柄。吾知尼山有靈,亦將含悲于九原也。”

        《大公報》反對官方興辦保存國粹學堂,態(tài)度相當堅決且不遺余力。當時該報正在為慶祝發(fā)刊2000號舉行征文活動。報館公示的征文題目之一即是:“今日所為尊經(jīng)復古果否能挽風俗正人心且征其往效”。該報“兩千號祝典增刊”以及正刊的“言論”欄相繼刊發(fā)以此為題的征文,均將矛頭指向官方的保存國粹努力。如署名為“陽羨長溪潘氏”的文章指出,“微論今日之尊經(jīng)不過誦詩說禮,強識博聞,于風俗人心毫無補裨。即能舉海內(nèi)士夫悉儒言儒行,不愧經(jīng)術湛深,其如大輅之車,不適于行;太和之羹,不適于口。與夫培植人才、宏濟艱難之宗旨大反何?且今日風俗人心之患,正不在乎經(jīng)之尊不尊耳。政體專制,百弊叢興,權豪橫行于上,民怨沸騰于下,于是求逞之徒乃得樹其反對之幟,布其說以風行天下,為世局之隱憂。果能革專制,去弊政,分上下之權限,定憲政之實行,使地方有自治之能力,人人具愛國之心思,則所以為風俗人心憂者,將不禁而自戢”。而“當軸者”謂“聚百十生徒諷誦一堂,則古稱先,遂足以感召天和,息邪說而弭內(nèi)禍,是猶巨族世家之裔,門戶日落,宵小窺伺;而主人翁感其舊日之全盛,方率其子弟高懸其先代之家訓,高曾之遺像,馨香而禱祝之,謂可以靖家難于無形也,豈不傎哉”!

        潘氏進而申論說,“通經(jīng)致用之說,久已為不鳴之鼓、無弦之琴”?!案魇∽鸾?jīng)、存古等學堂后先開辦。他日學生畢業(yè),其用之也,則不特迂疏無補,即與東西洋畢業(yè)學生分途雜進,必致新舊水火,益滋黨派之爭;以其無裨實濟,仍棄而不用也,則抑郁不逞,必且狂詆西學,為他日新政之敵,而挾其入主出奴之說以風動社會,尤將演成不可思議之變象,益為人心風俗之憂。更可慮者,自開辦學堂以來,其有志之士,習完全之科學,希高等之程度者,正不乏人;志趣遠大,尚未屆畢業(yè)之期,而政府方針忽變。風聲所播,適足以紛其志而寒其心,遏其研求實學之進步,是為中國前途生一絕大阻力者”?!洞蠊珗蟆佛^將該文評為“三等”,刊于該報2000號“祝典增刊”上,并加有“本館附志”稱:“居今日而猶言尊經(jīng)復古,何異夏裘冬葛?是本館主持之宗旨也。作者能痛快言之,不顧腐儒咋舌,令人傾佩!”

        同年二月三日,《大公報》“言論”欄又刊登郁憲章的同題征文。 “言論”。文章認為,張之洞“有存古學堂之設、有升孔子為大祀之舉,余如甄考留學生專重國文、通國學堂必講五經(jīng),諸如此類,咸為尊經(jīng)復古起見。嗚呼!其計何太左哉”!經(jīng)書“固不可不尊,然欲借尊經(jīng)之名,號召全國學子舍此之外則無他,適愈見其不可”。當世“學者方汲汲擷取歐美一切文物制度及諸哲學家之蘊奧新發(fā)之事業(yè),竭蹶摹仿”,期望“有以自存于此物競天擇、炎炎勃勃之世界,不為列雄之強權所壓制、所支配。而在上者乃忽倡尊經(jīng)復古之說,似欲使學者拒絕一切有裨民生日用、國家社會之科學以從事于治經(jīng),如竹坨[朱彝尊]、西河[毛奇齡]之徒,何其謬耶!且夫經(jīng)之可尊,已久有定評。何俟嘵嘵然懸鵠以相招,方得謂之尊經(jīng)之勛臣”?“有道明理之士,自知尊之、崇之、愛護之、拳拳而服膺之,不待策勵;若浮薄寡學之人,雖日日撻之,使濡染其中,則亦如孟軻氏所謂學弈者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而射之而已,固非強迫之所能奏效也”。

        按張之洞無論是在湖廣總督任內(nèi)還是在主管學部期間,其興辦保存國粹學堂的努力皆遵循“救時局”、“存書種”兩義并行不悖且以前者為重的原則。張氏逝世后直至辛亥革命爆發(fā),清季官方(從中央到各省)大體延續(xù)了上述辦學方針,而在實際的辦學運作中明顯向“救時局”傾斜(僅概而言之,詳另文)。前引潘氏文中說,存古等學堂之設意味著“政府方針忽變”,風聲所播,對在校研習“完全之科學”的“有志之士”而言,“適足以紛其志而寒其心,遏其研求實學之進步,是為中國前途生一絕大阻力者”。郁憲章更將官方“倡尊經(jīng)復古之說”的用意“詮釋”為“欲借尊經(jīng)之名號召全國學子舍此之外則無他”。這些說法顯然不是張之洞等官員倡設存古等保存國粹學堂的初衷,也與官方興辦這些學堂的實際進程不符,反而甚類張氏等人擔心并力圖避免的各地存古學堂“成立日多”以致“有礙新機”的情形。進而言之,張之洞為存古學生設置眾多西學“通習課”,意在使其“略知世間有此各種切用學問”以便“開其腐陋,化其虛矯”。[14]這與前引郁氏文中所謂“在上者”提倡“尊經(jīng)復古之說,似欲使學者拒絕一切有裨民生日用、國家社會之科學以從事于治經(jīng)”的說法形成鮮明的反差。

        郁憲章實際的辦學主張與張之洞有明顯的共性。他在文章結尾處向當局“獻策”:如果擔心學子“根柢不固”,中小學堂“可注重經(jīng)學,而科學從略,至高等以上則反之,庶或無畸重畸輕之弊。查《奏定學堂章程》,中學畢業(yè),年已弱冠,雖不敢謂經(jīng)術深邃,亦可謂稍具根柢矣,此后則專注重于各科學。俟高等或大學卒業(yè),經(jīng)學既已前習,科學又極專研,則本末連貫,德藝兼?zhèn)洌虮蛉粸楫敶ú模湫в重M可思議哉”?這一實際認同《奏定學堂章程》注重中小學堂經(jīng)學教育取向的建議與大約十年前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所言先讓學堂學生“通曉中學大略”再“專力講求時政,廣究西法”的辦學思路是相通的。[15]《大公報》館已注意到郁氏文章并不那么激進的面相,故刊發(fā)時在文末加有評語,稱該文“論頗透切,惟于‘尊經(jīng)’二字尚不敢直斥其非,請一讀《新政真詮》關尊經(jīng)各篇,當有所得”??芍洞蠊珗蟆佛^相當推重何啟、胡禮垣在收入《新政真詮》的長文《〈勸學篇〉書后》中對《勸學篇》“宗經(jīng)”、“守約”各篇的批駁,但半商半士的何、胡等人對《勸學篇》的解讀未必是張之洞撰著該書的寓意所在。

        郁氏文章刊出的當月底,《大公報》“言論”欄又刊登署名為“文安薛式”的同題文章。①該文認為,當時“朝野上下同竭其心力以講求強國強種之術,猶恐緩不濟事,顧反提唱經(jīng)術,招聚腐儒。以此影響,使通國之青年空消耗其精神于咕嗶雍容之地,是火方燎原而活以膏,時方饑渴而謀避谷也,豈不殆哉”!自“今日以迄環(huán)球末日,不使經(jīng)術墜絕焉可也,倚經(jīng)術以治天下,此必無之事矣”!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術之勢力,至今日已成強駑之末。如欲圖治術之進步,即閉關自守之日,猶當改弦而更張之,況處此競爭劇烈之世哉”!

        薛式進而申論說,經(jīng)術的性質(zhì)“純屬勸導,與世之宗教同”。當今“法治國”的“風俗人心”所以較中國這樣崇尚經(jīng)術的“宗教國”“淳正”得多,原因僅在于“彼有根本法而我無之而已。是故欲挽風俗、正人心,非立憲不可”。可知薛式與“陽羨長溪潘氏”皆倡言立憲有“挽風俗、正人心”的功效,并將官方保存國粹的辦學努力作為反面比照物。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學部宣統(tǒng)元年閏二月底奏準頒行的《分年籌備立憲辦學清單》將“行各省一律設立存古學堂”列為“預備立憲第三年(宣統(tǒng)二年)”的辦學事項之一。[16]

        大約一個月后,《申報》“論說”欄登出署名為“西禪”的《論存古學堂改良之難》一文。②文中說,攝政王載灃日前曾“特命通諭各省設法改良”存古學堂,祛除“迂腐庸陋”之弊。此諭誠為“今日切要之圖,第其事則有難言者耳”。該校意在“保存古學”,從而“稍資補救”當時“新學日盛、古學寖衰”的局面。唯“昌明古學,當推其本而達其用”。而“我國所謂學者”,既“未嘗能知本”,也“未嘗求達用”?!捌湓粷h學,不免支離破碎之譏;其曰宋學,且為太極元虛之說;若為詞章,則以雕詞琢句為能;若為古文,則以格局氣韻相勝。此四者,我國號稱卓卓之大家大都不離乎是,然皆非古學之本,亦不合濟世之用也”。存古學堂“既以保存古學相號召,而我國學子所謂古學者又不過如是,則不能免于迂腐庸陋之弊,乃事勢所必至;不能破其迂腐庸陋之見,又心理之通病。雖欲改良,將何從而改良之?言之匪艱,行之惟艱。此記者不能不為各省存古學堂鰓鰓過慮者也”。

        “西禪”相當注重從保存國粹的主體也即“號稱保存古學之人”的角度說明“存古學堂改良之難”。他認為“天下之病之最大者,莫甚于心習。心習既深,則耳失其聲,目迷其色。官體感覺皆有一偏,雖理喻之而莫能破。蓋其潛移漸漬者,匪一朝一夕之故矣”。“今之存古學堂,其所主持之人,非雍容翰苑之文才,即科舉時代之老宿。其深入心坎者,不外漢宋門戶、駢體古文之等等。一般學子圭臬奉之、寢饋依之。幾若舍此別無所謂學,更無所謂文。是導而入于迂腐庸陋之途也。以導人人于迂腐庸陋之人,責以改良迂腐庸陋之弊,其能有效與否,不待蓍龜而知也。舍本逐末,泥古病今,斯文將喪,古學寖衰。我是以又不免鰓鰓過慮者。我國古學之亡,或不在新學之輸入而反在號稱保存古學之人,斯則大可懼耳?!豹?/p>

        按“西禪”在文中批駁的不少面相,如漢學中的“支離破碎”部分,“雕詞琢句”的“詞章”,“漢宋門戶之見”以及“科舉時代之老宿”的“迂腐庸陋”、“心習之深”等等,似甚類張之洞先前已明確表示反對者。張氏在《勸學篇》中列有編輯“學堂講經(jīng)義之書”的“守約七原則”。其中“闕疑”一條即是指將經(jīng)書中“隱奧難明、碎義不急者置之不考”。本段及下段所述張之洞主張除特別說明外,皆參見張之洞《勸學篇#8226;守約第八》,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卷270,9725-9732頁。他并將“破除[科舉時流的]門面”視作保存中學的基本前提。用他的話說,欲存中學,“必自守約始,守約必自破除門面始”。新式學堂的經(jīng)學教育“必先盡破經(jīng)生著述之門面[者]方肯為之,然已非村塾學究、科舉時流之所能矣”。至后來辦存古學堂,張氏又強調(diào)存古學生應避免“腐陋虛矯”、“迂拘偏執(zhí)”之弊。

        在詞章方面,《勸學篇》告誡學子:“一為文人,即不足觀”,“勿為鉤章棘句之文,勿為浮誕嵬瑣之詩”。至于漢宋門戶問題,他在同光之交任四川學政時即明確提出,“為學忌分門戶”。他“惡聞人詆宋學,亦惡聞人詆漢學,意謂好學者即是佳士。無論真漢學未嘗不窮理,真宋學亦未嘗不讀書,即使偏勝,要是誦法圣賢,各適其用”。張之洞:《輶軒語》,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卷272,9795頁。張氏后來沒有將理學列入湖北存古學堂的教學內(nèi)容中,其所擬該校課表章程注重漢學尤其是清代漢學的傾向是明顯的。但其擬為該校禮聘的監(jiān)督人選中,既有清代漢學大家孫詒讓,也有極為尊崇理學的趙啟霖,說明其辦學方針較為開放,似沒有多少“漢宋門戶之見”,詳另文。由同光之交的《輶軒語》、《書目答問》到戊戌變法時期的《勸學篇》,再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臺的《奏定學堂章程》,直至后來的《創(chuàng)立存古學堂折》和《湖北存古學堂課表章程》,張之洞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看法是前后相承的,其間當然有變化,但目前似未見有資料足以證明張之洞在興辦存古學堂時改變了自己先前在上述諸面相上秉持的主張。參羅志田《清季保存國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觀念異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68頁。

        宣統(tǒng)元年六月,商務印書館的《教育雜志》在“社說”欄刊發(fā)該館高鳳謙所撰《論保存國粹》一文。本文以下所述高鳳謙言論皆參見高鳳謙《論保存國粹》,《教育雜志》第1年第7期,宣統(tǒng)元年六月二十五日,“社說#8226;本社撰稿”,79-82頁。據(jù)高氏的觀察,當時的“言保存國粹者大抵有積極、消極二主義。其持消極主義者,曰禁用新名詞以絕莠言也;其持積極主義者,曰設立存古學堂以保舊學也”。高氏認為存古學堂意在“使古圣賢之微言大義不至失墜,其策比持消極主義者為進矣”。但其成效未必好。以經(jīng)學科為例,“兼治群經(jīng)則學生力有不及;專治一經(jīng)則講堂必多,教員必眾,經(jīng)費又復甚鉅,恐非一省之力所能及”。該校學制“期限不過數(shù)年,每日上課不過數(shù)時。由教員講授乎,既已不勝其煩;令學生自行點閱乎,則不如聽其閉戶潛修,何必限之以時刻,齊之以進退,仆仆往返,徒亂人意乎?且存古之功課,但求其粗者,則舊學有根柢之學生既已優(yōu)為之,無所用教授也;若必責以精深,則竭畢生之精力果有成就與否,尚在不可知之數(shù),斷非數(shù)年之期限、數(shù)時之研究遂足以盡之”。

        高氏進而將全國普設圖書館作為“保存國粹之唯一主義”,具體辦法是,先在各州縣設“小圖書館”,只收藏“經(jīng)史子集之最要者,略具規(guī)?!奔纯?,再“令每鎮(zhèn)每鄉(xiāng)各設其一。如此則普通應須知之書,無地無之。其附近之秀民有志向?qū)W者,就館中翻閱,所裨甚大”。而京師及各省省會所設圖書館“規(guī)模既大,經(jīng)費既充,延聘二三通儒以主其事,俾閱書之人得以就正,較之存古學堂區(qū)區(qū)為數(shù)十百人計者,相去不可以道里也?;虿⒃O月課以獎勵稽古之士,更拔其尤者使任編輯(如阮氏《經(jīng)籍纂詁》之類)以便后學,收效當更宏也”。圖書館“固以收藏舊學之書為主,而新學各書亦不可不備,使人得就其性之所近者求之”。故此舉“謂之保存國粹也可,謂之推廣新學也亦可。”

        按高鳳謙所言全國普設圖書館計劃與張之洞《勸學篇》提出的“新教育”普及“中學大略”的方案,在注重普及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具體方式完全不同。且張氏以“專力中學、務造精深”為宗旨辦高等專門性質(zhì)的存古學堂,確非“人人必解”的中學普及教育,大體可說是《勸學篇》所言保存中學整體規(guī)劃的另一層面——極少數(shù)讀書人從事的“專門著述之學”——的實踐。[17]只是《勸學篇》所言“專門著述之學”是“博觀深造、任自為之”的方式,而存古學堂則在基本辦法上與其他新式學堂并無不同,意在以“學堂教人之學”的方式保存國粹,這當然不是一個細小的變化。

        高鳳謙質(zhì)疑“期限不過數(shù)年,每日上課不過數(shù)時”的存古學堂采用“限時刻、齊進退”的“學堂辦法”未必較聽任學子“閉戶潛修”中學的方式效果好,實已牽涉到清季保存國粹努力的一個根本問題,即當時“新教育”中通行的“學堂辦法”是不是保存和傳承中學的合宜方式?張之洞、羅振玉等官員曾擔心存古學堂“年限既短、復添科學”的辦理模式與“國學浩博”之間的矛盾會影響其辦學成效。羅振玉、沈曾植等人更明確提出了采納傳統(tǒng)書院辦學元素的保存國粹方案,對這些面相的考察或有助于我們反思清末“新教育”體制的得失,只能另文探討了。

        基本上,張之洞奏設存古學堂時擔心并力圖預防的該校被“談新學者所詬病”的情形,在基本由趨新士人掌控的輿論中成為了較普遍的現(xiàn)象。而當時一些官員在興辦存古學堂時刻意將其與守舊的傾向加以區(qū)別,也提示著在當時日益趨新的激進世風中,“孤陋寡聞、頑固方深”、“窒塞新機”等皆已成為存古學堂的常規(guī)“形象”,影響著時人對官方辦學旨趣的認知,尤其左右了很長時間里后之研究者對存古學堂的理解和定位。參見郭書愚《四川存古學堂的興辦進程》,《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86頁。

        〔參考文獻〕

        〔1〕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于“國學”的思想論爭〔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33-142.〔2〕郭書愚.四川存古學堂的興辦進程〔J〕.近代史研究,2008,(2):83-102.

        〔3〕無作者.江漢炳靈〔N〕. 申報,光緒三十年十月二十日附張.

        〔4〕鄂督南皮尚書建置存古學堂札文〔J〕.南洋官報,第162期(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著錄文字”,2A-2B.

        〔5〕鄂督張設立存古學堂札〔J〕.湖南官報,第891號(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初九日).“時政錄要”,33A-34B.

        〔6〕無作者.各省教育匯志#8226;湖北〔J〕.東方雜志,第1年第12期(光緒三十年十二月).“教育”,80.

        〔7〕鄂督南皮尚書建置存古學堂札文〔N〕.申報,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兩湖總督張札設存古學堂文〔J〕.東方雜志,第2年第1期(光緒三十一年正月).“教育”,10-14.〔8〕〔14〕張之洞.創(chuàng)立存古學堂折,光緒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A〕.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卷68〔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62-1766.

        〔9〕不署名.時事短評〔N〕.北京公益報,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廿五日,第271號.

        〔10〕云夢縣戊子舉人指分江西知縣周家坦謹稟湖廣總督趙爾巽說貼〔Z〕.趙爾巽檔案,案卷號256.

        〔11〕張之洞.致長沙葉煥彬吏部即德輝(急),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廿一日〔Z〕.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圖書館藏張之洞檔,甲182-419:“張之洞致各處電稿”,第1函.

        〔12〕不署名.論新舊交哄為激進時代〔J〕.廣益叢報,第6年第4期(光緒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萃評”,1A-2B.

        〔13〕不署名.保存國粹之潮流〔N〕.申報,光緒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第2張第4版,“清談”.

        〔15〕〔17〕張之洞.勸學篇#8226;守約第八〔A〕.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卷270〔M〕.9725-9732.〔16〕學部.奏分年籌備事宜折(并單),宣統(tǒng)元年閏二月二十八日〔J〕.學部官報,總第85期(宣統(tǒng)元年三月十一日).本部章奏,1A-5A.

        (責任編輯:許麗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2021国产视频不卡在线| 91av小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一区二区蜜桃在线观看 |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视频中文| 精品国产91天堂嫩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女同性恋在线播放专区| 日本a级黄片免费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天天摸日日摸狠狠添|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无毒| 日韩av中文字幕亚洲天| 高清少妇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 人妻久久999精品1024| 亚洲香蕉av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av调教捆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女人av|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久热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大屁股流白浆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91精品亚洲| 欧美精品videosex极品|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 中文无字幕一本码专区| 人妖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国产人禽杂交18禁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高清中文 | 中文幕无线码中文字蜜桃|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