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從蝸牛身旁經(jīng)過,被蝸牛叫住了。
“你見到我為什么不打招呼?”蝸牛責(zé)問道。
“對不起,我沒看見?!?/p>
“沒看見?”蝸牛惱怒道,“你是鼠,我是牛,我尚且看見了你,你怎么會沒有看見我呢?你這鼠輩竟敢目中無人?”
袋鼠說:“你怎么是牛呢?牛我見過的,比我還大呢!再說,我也不是鼠呀!”
“不對,”蝸牛說,“如果我不是牛,大家為什么叫我蝸牛呢?既然黃牛、水牛和牦牛等等都是牛,那么我蝸牛自然也是牛了!同樣,如果你袋鼠不是鼠,那田鼠、家鼠、老鼠什么的,就都不是鼠了?”
袋鼠不想同蝸牛爭辯,悄悄地走開了。不過,它很清楚,盡管蝸牛起著一個牛的名字,并且口口聲聲稱自己是牛,但人們是不會把它看成牛的,就像自己叫袋鼠,大家從不把自己看作是老鼠一樣。
[賞析]
寓言有兩個要素,那就是寓意和故事。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則是寓意和故事的共同杠桿:有了典型的形象,故事就容易出彩,寓意也就更加鮮明。
在《袋鼠與蝸?!分?,有兩個典型的動物形象。一是“袋鼠”。雖然袋鼠跟田鼠、家鼠、老鼠一樣是哺乳動物,卻不屬于同一個科,這從它們體型的大小上便可以看得很清楚。二是“蝸牛”。蝸牛屬軟體動物門,和大型哺乳動物牛根本不是一回事兒。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袋鼠不是鼠、蝸牛不是牛這種基本特性,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運用少而精的語言,使袋鼠和蝸牛的形象一一躍然紙上,寓意不點自明,就像你永遠是你、我永遠是我一樣。
(不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