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輝煌的歷史,其中必然有杰出的歷史人物。中國茶文化在唐代的興盛,有卓越貢獻(xiàn)者莫過于陸羽和盧仝,誠如明人文尚賓所言:“茗飲之尚從來遠(yuǎn)矣,乃世獨稱陸羽、盧仝?!?/p>
盧仝對茶的貢獻(xiàn)濃縮在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稱《七碗茶歌》)這首詩中。詩開頭寫孟諫議派軍將送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這“至精至好”的陽羨貢品,只有“至尊”和王公們才能飲到的,今天卻來到“山人家”。盧仝“柴門反關(guān)”、“紗帽籠頭”,面對這碗“白花浮光”的茶,感奮之際擊節(jié)唱道: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詩在夸張地描述了茶的神通之后,最后為茶農(nóng)請命: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從諫議問蒼生,
到頭合得蘇息否?
那些“至尊”和王公們,你們在享用這些“黃金芽”時,可曾想到百姓的艱辛,多少茶農(nóng)甚至為此而喪命,請問諫議大夫,老百姓該不該有所“蘇息”?卒章而顯其志,盧仝作這首茶詩寄寓著他對茶農(nóng)生計的深切關(guān)懷。
盧仝這首詩一出,后人競相引用傳唱。宋梅堯臣詩云:“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亦欲清風(fēng)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碧K軾有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弊栽撩髑?,盧仝茶歌中的詩句,更都成了吟詠茶的典故,詩人騷客嗜茶擅烹,每每與盧仝相比。
自宋以來的歷代畫家們,同樣以盧仝及其《茶歌》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許多繪畫作品,其中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劉松年,繪有一幅《盧仝烹茶圖》,是目前能見到的傳世最早的作品。畫面上古松老槐交錯,幽篁搖曳,一座木構(gòu)茅屋蔽陰其間,右角山石瘦削,簡筆之中顯出一派自然恬淡的氛圍;屋內(nèi)盧仝擁書而坐,身后赤腳奴婢正執(zhí)扇烹茶,屋外長須翁肩瓢汲泉去,凸顯盧仝的清貧淡泊和高古意趣。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第五“盧仝”一篇中記:“仝,范陽人,初隱少室山,號玉川子。家甚貧,惟圖書堆積。后卜居洛城,破屋數(shù)間而已。一奴,長須,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終日苦哦,鄰僧送米。朝廷知其清介之節(jié),凡兩備禮徵為諫議大夫,不起?!北R全家貧,食米靠鄰僧相濟,卻有堆積的圖書;盧仝并非懷才不遇,朝廷曾兩次備禮,并授以諫議大夫的官職,但他不為所動,初小隱于少室山,后又大隱于洛城。盧仝清貧,卻無失意的苦悶,他安貧樂道;盧仝喝著“至精至好”的貢品,牽掛的卻是“墮在巔崖受辛苦”的茶農(nóng)。盧仝《茶歌》千年傳唱不衰,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為他立畫傳世,其緣由就在此。
宋以后為盧仝和《茶歌》作畫的,還有元畫家錢選的《盧仝烹茶圖》、明畫家丁云鵬的《玉川子烹茶圖》、明陳洪綬的《玉川子像》、清“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的《玉川子烹茶圖》等等。這里選金農(nóng)和丁云鵬各一幅,供大家一起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