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無線城市在全世界和中國蓬勃發(fā)展,并已成為一個城市信息化的主要標志。但一年來無線城市又在國外紛紛陷于困境,其運行模式的缺陷是導致失敗的關鍵原因。國外無線城市有4種主要運行模式;結合互聯(lián)網的特征,中國有政府主導和運營商主導的兩種“全民共建”無線城市模式,將可以以最少的投資實現(xiàn)政府建設無線城市的社會目標。
關鍵詞:無線城市;運行模式;城市信息化
Abstract: Hundreds of wireless cities have been built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around the world with China joining this movement last year. However, while wireless city has become an icon of a city’s modernization, many have failed lately. There are four operational models of wireless cities. Extending the Internet’s character, in China there are two wireless city models as people’s movements and l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operators respectively. This will help to realize the society aim of wireless city deploying with lowest investment by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 wireless city; business model; information city
自2002年美國費城首先推出“無線城市”的概念以來,它在全世界經歷了“爆炸式”的迅速發(fā)展[1],并已經成為當代城市現(xiàn)代化的核心標志。2008年以來,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十個城市也都已開始建設無線城市或提出計劃。
作為城市信息化的基礎,無線城市的作用就是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的無線接入[2]。換句話說,無線城市就是利用以互聯(lián)網IP技術為基礎的無線寬帶手段,把互聯(lián)網上無窮無盡的應用和信息資源,隨時隨地提供給城市內所有需要它的人們[3]。
因此,全世界建設無線城市的目標,無一不是為了社會效益。目前國際上已經把無線城市定義為城市的“第五公用事業(yè)”,作為城市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信息化基礎設施[4]。在中國,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04-2020)》中也規(guī)定,建設無線城市的目標是“信息惠民”(對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信息強政”(強化政府的職能與效率)、“信息興業(yè)”(促進國民經濟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5-7]。
1 國際無線城市的運行模式
近一年來,國際上的無線城市慘遭“滑鐵盧”,包括費城在內的無線城市紛紛落馬[8]。這引起了電信業(yè)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盡管目前這一討論仍在進行,但是有一點已經達成高度一致,即無線城市成敗的關鍵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其運行模式。這一點必須引起中國有關方面的高度注意[9]。
目前世界上無線城市的運行模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公營”、“私營”、“公私合營”和“公社”4種模式,現(xiàn)簡要分析如下。
(1) “公營”模式
由政府部門直接投資、建設、運營無線城市。其優(yōu)點是政府對它有直接控制,因此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政府的社會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信息惠民”,包括可以對市民免費開放[10]。
但是這又帶來很多缺點。例如,一切由政府包辦,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很難對社會需求的變化做出靈活反應;很難做到室內的全面覆蓋,并因此損害政府對不同地點市民服務的公平性[11]。
因此,這種完全的“公營”模式往往“事倍功半”,即使在新加坡、香港這樣的小范圍內可行,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也很不現(xiàn)實。
(2) “私營”模式
由企業(yè)投資、建設、運營無線城市。這雖然減輕了政府的負擔,但是企業(yè)的盈利目標從根本上與政府的社會目標相悖。同時,因為無線頻譜有限,收益較好的地區(qū)會發(fā)生頻道擁塞;而在無利可圖的地區(qū),卻沒有企業(yè)進行覆蓋。
因此,目前這種“私營”模式在世界上很少采用,其根本原因就是無線城市的社會公益性與企業(yè)的盈利目標之間的矛盾。
(3) “公私合營”模式
由政府通過招標等方式授權一個企業(yè)投資、建設、運營無線城市。這樣,政府對授權企業(yè)具有一定的控制,而且減少了政府的負擔。因此,這種模式目前在世界上采用最多。
但是在這種模式中,政府的社會目標與企業(yè)的贏利目標同樣對立,由此必然在無線城市的投資、建設、運營中產生大量矛盾。例如,企業(yè)不可能對使用者免費,而且出于利潤目標,必然收費較高(或強制性播放大量廣告),并由此影響無線城市的使用和普及。但使用者較少,又必然使無線城市的運營商虧損,導致其運行難以持續(xù)。
更重要的是,政府授權獨家運營,實際上是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行政性壟斷企業(yè)。多年來的經驗已經證明,對行政性壟斷企業(yè)的監(jiān)管難度很大,這就使政府難以有效保護消費者利益、實現(xiàn)其社會目標。
同時,因為Wi-Fi頻率的無線傳播穿透性欠佳,同樣很難做到室內全面良好覆蓋。
因此,盡管這種“公私合營”模式在世界上采用較多,但近年來其缺點日益暴露,已經屢屢遭到失敗和挫折。一年來,美國的費城、硅谷、波特蘭大等地的無線城市紛紛落馬,中國臺北的無線城市搖搖欲墜,都是采用這一模式的結果。
(4) “公社”模式
大量互聯(lián)網用戶成立“公社”,互相共享每個社員所貢獻出來的Wi-Fi“熱點”,并由此逐步形成對廣大面積甚至全市的無線覆蓋?!肮纭币话銓ψ约旱纳鐔T免費,或收取少量的管理費用,其典型包括歐洲的FON組織和幾年前在中國成立的“伙聚公社”。
這種“公社”模式的優(yōu)點是,它充分利用了互聯(lián)網的特征,調動了社會資源和積極性,免除了政府部門的負擔,而且完全根據(jù)社會需求自行發(fā)展,可以靈活地適應需求變化。同時,因為“熱點”是全體用戶貢獻出來的,所以不需要投資,可以做到社員的使用免費。
但是這種模式也有明顯的缺點,尤其是在起步階段難以達到“臨界規(guī)?!?。這時,因為可供共享的熱點數(shù)量少,就難以吸引更多的互聯(lián)網用戶積極“入社”,使其初期階段發(fā)展緩慢,甚至難以發(fā)展。
同時,因為“熱點”都是互聯(lián)網用戶貢獻出來的,所以在街道、公園等沒有固定用戶的公共場所難以覆蓋,由此限制了無線城市的使用范圍。又因為“公社”是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組成的,所以政府也難以在其中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管理職能。
因此,雖然“公社”模式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但其發(fā)展相對緩慢,目前還難以成為無線城市的主流模式。
綜上所述,目前世界各國的無線城市運行模式還處于摸索階段,還缺乏一種明顯成功的模式。分析其失敗的原因,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們大多套用現(xiàn)有的電信運營商方式,違背了互聯(lián)網的基本特點。
2 中國無線城市的運行模式
互聯(lián)網的特征是“全民共建、全民共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12]。它不具備傳統(tǒng)電信網的分級匯接網絡結構和“全程全網”,更不存在一個類似于電信運營商的“互聯(lián)網運營商”。它的特點是“無中心”,由組成互聯(lián)網的各方貢獻出各自的網絡、信息等各種資源。這種特征動員了全社會在使用互聯(lián)網的同時參與建設互聯(lián)網,并由此造就了互聯(lián)網的強大生命力,使它在社會各個領域內迅速普及。
無線城市是互聯(lián)網的無線延伸,所以其合理結構也必須繼承互聯(lián)網的“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特征,非如此難以實現(xiàn)無線城市的迅速普及與應用。按照這一原則,建議中國的無線城市可以采用以下兩種“全民共建”的模式。
2.1 政府主導的全民共建
以北京為例,參與無線城市建設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政府部門
北京市政府的各部門為了公安、交管、城管、公交、辦公等自身職能與需要,估計需要在全市的交通要道、公共場所、辦公地點設置約2 000 ~
3 000個Wi-Fi基站。但是在正常條件下,政府部門的應用只使用Wi-Fi帶寬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在保障自己使用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把多余的帶寬提供給社會公眾使用,成立“無線北京公社”,由此建立全市范圍的無線寬帶共享機制,并在其中發(fā)揮主導作用。
(2) 各類機構、院校、大中型企事業(yè)單位
北京市有上千個政府機構、院校、大中型企事業(yè)單位,其所在地的多數(shù)已經部分或全部實現(xiàn)了Wi-Fi無線寬帶覆蓋。在市政府成立“無線北京公社”的同時,規(guī)定這些單位只要向“無線北京公社”開放自己的基站,就可以成為“社員”,不但共享市政府的幾千個熱點,而且可以在全體社員的所在地免費共享。這些單位在沒有加入“公社”之前,為了自己的使用,也需要投資建設所在地的無線寬帶。但是一旦離開其所在地,就無法使用。加入“公社”以后,在保障自身使用的前提下,允許偶然到其所在地的外來人員(“社員”)使用其富余容量,既不增加自己的投資成本,也不會造成自己使用的不便。但是另一方面,自己的人員到全市其他地點,就可以無障礙地免費使用互聯(lián)網的各種服務(包括進入本單位的內部辦公網絡)。所以,這些單位的“入社”何樂而不為,在短期內可以使“無線北京公社”的熱點數(shù)量達到近萬個。
(3) 中小學、服務業(yè)、有線寬帶互聯(lián)網個人用戶
北京還有大量中小學、數(shù)十萬個各類服務業(yè)(商店、餐飲、旅游、賓館等)和近百萬有線寬帶互聯(lián)網個人用戶。根據(jù)“無線北京公社”的共享機制,在不增加任何成本、不影響自身使用的前提下,他們只要開放自己的基站,允許到其所在地的其他社員共享自己的無線寬帶,自己也就可以“入社”,在全市范圍內免費使用其他社員的無線寬帶。尤其是各種服務業(yè),完全有可能把免費的無線寬帶作為自己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之一。據(jù)北京市有關部門測試,幾年前北京的核心市區(qū)就已經有近十萬個Wi-Fi熱點??梢灶A計,在不多的幾年內,“無線北京公社”的Wi-Fi熱點總數(shù)可以達到十萬個以上,在全市基本實現(xiàn)室內外的全面覆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機制使它具有建立覆蓋的“自適應”特點。也就是說,任何地點如果有需求卻沒有良好的寬帶覆蓋,當?shù)氐挠脩魹榱俗约旱氖褂镁蜁i-Fi基站,并通過共享機制參與無線城市的“全民共建”,這對于建立良好的室內覆蓋尤其重要。
(4) 外來人員、本地“非社員”
對于外地(外國)來京人員和本地的“非社員”,為了體現(xiàn)普遍服務精神,應該允許他們使用無線城市的服務。但是為了避免一部分人不為無線城市做出貢獻就享受其服務,所以應對其使用加以限制,包括對帶寬、使用時長、時間段、優(yōu)先權等方面的限制。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鼓勵人們積極建立自己的無線寬帶熱點并積極入社,以此參與“無線北京公社”的建設,避免“免費搭車”。在無線城市的覆蓋及容量基本上可以滿足社會需求時,可以逐步降低這些限制,強化其社會福利性質。
(5) 電信、有線電視運營商
電信和有線電視運營商擁有遍布市區(qū)各個角落的有線光纜,而其移動通信網絡已經實現(xiàn)了無縫隙全面覆蓋。因此,在“政府主導、全民共建”的模式中,他們可以完成以下職能:
為所有“社員”有償提供Wi-Fi熱點到互聯(lián)網骨干網的“落地接入”。這就是他們現(xiàn)在已經在大力推廣的寬帶互聯(lián)網業(yè)務,而且已經成為其收入的主要增長點。
通過自己掌握的用戶資料,協(xié)助“無線北京公社”進行“社員”上網的資格認證。
為自己的有線寬帶用戶提供線路和包括Wi-Fi基站在內的維護。
在無線城市沒有覆蓋的地點,或者用戶在高速移動狀態(tài)下,利用移動通信網絡提供無線互聯(lián)網業(yè)務,與無線城市形成互補[13]。
在這種模式中,北京市政府的一次性投入以2 000~3 000個Wi-Fi基站、每個基站的設備成本1 000元計算,設備總成本約需200~300萬元。計入架設成本后(包括連接到運營商有線光纜的成本),其一次性總投資也不應超過2 000~3 000萬元。
市政府的經常性成本,主要是電信運營商互聯(lián)網骨干網的接入費。為此,市政府可以通過各運營商的競爭,達到降低費用的目的。同時,各個電信和有線電視運營商都大量使用著城市的地下管道和街道路由,而且基本上都是無償使用。因此,市政府應該向運營商收取路由和管道費用。這部分收入可以與運營商收取的接入費相抵,降低甚至取消地方政府的經常性成本。
“無線北京公社”的其他“社員”,將各自負責自己所在地的無線寬帶覆蓋。因為這首先是在其所在地供自己使用,所以將自行解決所需要的投資和經常性費用。
因此,在市政府的領導下,“無線北京公社”的各方面“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在各方面的成本費用沒有任何增加的條件下,將可以最經濟、最靈活、最有效地迅速實現(xiàn)無線城市的建設目標和社會目標。
2.2 運營商主導的全民共建
電信運營商和有線電視運營商擁有遍布市區(qū)各個角落的光纜網絡。只要他們轉變經營思想,把自己的利益與社會利益統(tǒng)一起來,就在建設無線城市過程中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在這種“運營商主導、全民共建”的模式下,各方面的作用如下。
(1) 政府主管部門
在這一模式中,地方政府不是無線城市的投資主體,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監(jiān)管者和廣大消費者利益的保護者。因此,政府將規(guī)定各方面的權利義務,尤其是運營商所必須承擔的各項責任,并監(jiān)督其執(zhí)行。同時,也可以為無線城市的建設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例如允許運營商無償或低價使用街道路燈桿架設Wi-Fi基站,等等。
(2) 電信或有線電視運營商
以北京市為例,六環(huán)以內的總面積約1 000 km2,而每平方千米設置30個Wi-Fi基站一般就可以實現(xiàn)戶外的平面全覆蓋,所以將需要在北京設置Wi-Fi基站30 000個左右。即使每個基站的設備費和安裝費為10 000元,則一次性投資僅有3億元左右。如果由北京網通作為無線城市的運營商,因為它擁有遍布全市的光纜網絡,所以不會有接入互聯(lián)網的經常性成本,而使用街道電桿等費用可以與地方政府商議減免。
在此基礎上,北京網通就可以開始建立無線寬帶的“全民共建”機制,并通過這一機制,實現(xiàn)無線城市的室內覆蓋。
(3) 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各種有線寬帶用戶
北京已經有大量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服務業(yè)在使用有線寬帶,更有近百萬有線寬帶個人用戶。他們?yōu)榱俗约旱氖褂茫呀浽诟冻鲑M用,甚至已經在所在地設置了Wi-Fi基站(無線路由器)。
對于這些用戶,北京網通可以提出,只要他們設置并開放自己的基站,供所在地附近的其他北京網通用戶使用,就可以在資費、帶寬、服務等方面享受一定的優(yōu)惠。同時,因為參加了“全民共建”,所以這個用戶在不增加任何費用的條件下,也將可以使用遍布全市的無線寬帶上網。
在這種政策下,寬帶用戶中的絕大多數(shù)沒有理由不設置并開放自己的基站供他人使用,并由此享受北京網通給予的各種優(yōu)惠和全市范圍內的寬帶服務。這樣,北京網通不再需要任何投資,就使無線城市通過“全民共建”的方式迅速發(fā)展,尤其是比較好地解決了室內覆蓋的問題。
(4) 沒有建立并開放Wi-Fi基站的用戶或市民
對于這部份人員,北京網通可以照章收費,提供服務。
目前固網電信運營商平均每個用戶的每月業(yè)務收入不過30元左右,而有線電視運營商則更少。按照以上政策,運營商將可以向自己的用戶每月收取40~50元的“包月費”,涵蓋在全市范圍內的所有有線、無線、窄帶、寬帶服務,不但沒有計時計次費用,而且不區(qū)分長途、本地業(yè)務,還可以在本運營商的網絡內全國漫游。這對用戶來講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原來居民每戶一部固定電話,在開放Wi-Fi手機和網絡電話的條件下,將增加到每人一套服務。這樣,不但每個用戶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用戶的數(shù)量也可以大為增加。由此可見,此種模式下運營商的成本將僅限于滿足室外平面覆蓋的一次性投資而已,但是其經濟效益卻非常可觀,不失為一種投資小、效益高、迅速見效的經營模式。
與北京網通類似,全國各地的主導固網運營商和有線電視運營商,在“運營商主導、全民共建”的模式中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因此,政府在決定采用這一模式后,可以通過招標的方式發(fā)放經營牌照,并規(guī)定運營商相應的責任、義務,集中精力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3 結束語
正確的運行模式是實現(xiàn)無線城市建設的社會目標的基礎,也是無線城市快速、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保證,而運行模式的偏差已經使全世界許多無線城市陷入困境??梢钥闯?,以上兩種模式充分發(fā)揮了互聯(lián)網“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特點,綜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種模式的優(yōu)點,避免了其缺陷。相信中國許多城市通過對“全民共建”模式的采用,將成為無線城市建設運行的典范,并由此極大地推動中國的社會信息化目標。
4 參考文獻
[1] DUBRAWSKY I, BAUMRUCKER C T. Designing and building enterprise DMZs [M]. Amsterdam, Netherlands: Elsevier Press, 2006.
[2] Municipal wireless network [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nicipal_
wireless_network, 2008.
[3] SHNEIDERMAN B. Universal Usability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0, 43 (5), 85-91.
[4] TAPIA A, MAITLAND C, STONE M,et al. IT work for municipalities: Building municipal wireless network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6, 23(3-4): 359-380.
[5] 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R]. 2005.
[6] LEHR, W H., GILLETT S E, SIRBU M A. Measuring broadband's economic impact[J].. Broadband Properties, 2005, 24 (12).
[7] BAR F, PARK N. Municipal Wi-Fi networks: The goals, practi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U.S. case [EB/OL]. http://cat.inist.fr/?aModele=afficheNcpsidt=17694077, 2006.
[8] KHARIF O. Why Wi-Fi Networks Are Floundering [N].Business Week, 2007-08-15.
[9] MELODY W H. Telecom reform: Progress and prospect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9, 23(1): 7-34.
[10] TAPIA A, STONE M, MAITLAND C.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the role of state legislation in wireless municip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annual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Research Conference, Sep 23-25, 2005.
[11] ESZTER H. Weaving the Western Web: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connectivity among DECD countries[C]//Proceedings of annual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Research Conference, Aug 21, 1999.
[12] LINCOLN A. The Gettysburg Address[R]. Gettysburg, PA, USA. 1863-09-19.
[13] Wi-Fi聯(lián)盟. Wi-Fi中國市場白皮書[R]. 2006.
收稿日期:2008-07-23
作者簡介
闞凱力,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信息產業(yè)政策與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曾擔任美國太平洋貝爾公司戰(zhàn)略技術評價部經理、中國通信廣播衛(wèi)星公司特別顧問、世界銀行顧問等職務。任郵電部經濟技術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負責中國電信政策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現(xiàn)兼任中國《電信法》起草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產業(yè)政策與發(fā)展戰(zhàn)略、電信競爭與規(guī)制、通信產業(yè)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