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與交流
“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落幕不久,世界的目光又將聚焦上海。500多天之后,在黃浦江畔,將舉行世界頂級展覽盛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世博會以觀賞為前提,突出展示、交流世界的多元文化。參展國地不分東西,國不分大小,民不分貧富,都可通過主題化展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xiàn)給世界。各民族文化不同,對主題理解各異,展館設計因此百花齊放。各國觀眾流連忘返于多樣化世界文明的展示空間,實現(xiàn)著人與世界的全身心對話,在震撼性見聞中造成刻骨銘心的體驗和記憶。
筆者自2000年參與上海世博會的申辦和籌辦工作,有幸親臨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和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等三次世博會,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各國各地區(qū)的文化底蘊。世界文化在和平共處的背景下,注重溝通交流、借鑒比較和共同發(fā)展,向往文明、進步與未來。根據(jù)《國際展覽公約》,世博會把千差萬別的文化差異高度集中于有限的時空,主要目的是教育民眾及推動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發(fā)展,體現(xiàn)文明進程,展示國家形象,促進所在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等。
如漢諾威世博會上的尼泊爾館。這個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佛教國度,直接在世博會上展出了一座精美絕倫的佛殿,和著悠揚的梵樂,各國參觀者坐在佛殿四周,靜靜地欣賞,默默地沉思,體悟一種佛教文化。德國館則把德意志民族的精英如貝多芬的頭像從中間剖開,頭像里展現(xiàn)了藝術大師經(jīng)典樂章的五線譜。愛知世博會上的美國館,放映了富蘭克林的主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果的影片……無論是印地安人的熱情舞蹈,還是東南亞的典雅樂曲,或是非洲土著純樸自然的表演,都從各個方面體現(xiàn)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自1851年以來,世博會已在近30個國家舉辦了124次。世博會有句著名的口號叫做“一切始于世博會”,因為世博會是一場匯聚著人類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的全球性盛會,它的每一次舉辦,都在科技、文化藝術、建筑和生活等各方面,引領了時代的發(fā)展,并產(chǎn)生思想碰撞,迸發(fā)出新的火花,從而促發(fā)新一輪的學習、競爭和進步。
例如,在1851年第一屆英國倫敦世博會上,留下了建筑史上有名的水晶宮,首次展示了蒸汽機和電報;在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上,留下了由著名作曲家施特勞斯親自指揮的名曲《藍色的多瑙河》;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上,首次展示了貝爾發(fā)明的電話;在1888年的澳大利亞墨爾本世博會上,首次展示了愛迪生發(fā)明的留聲機;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上,著名的埃菲爾鐵塔、丹米勒制造的四輪汽車首次亮相;在1904年的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上,首次展出了萊特兄弟發(fā)明的飛機;在1915年的美國舊金山世博會上,第一次放映了電影;在1958年的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上,留下了著名的建筑——“原子球”,等等。
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十分注重借助世博會這個平臺,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和最新的發(fā)明,表現(xiàn)自己國家的文化底蘊和綜合實力,并以此顯示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引領作用。舉辦世博會有助于推動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會歷史上首屆以“城市”為主題的盛會,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強調(diào)多元文化融合。主題是世博會的靈魂。演繹好主題是一屆世博會文化展示的集中體現(xiàn),是成功舉辦一次高水準的世博會的關鍵。
上海世博會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主題,絕不是只關注城市本身的發(fā)展,而是要通過各種展示和活動,集中探索并回答三個問題。一是什么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更和諧;二是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讓城市更美好、更和諧;三是什么樣的城市發(fā)展模式讓地球家園更美好、更和諧。
文化創(chuàng)新是世博會的靈魂與動力。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副主題是“城市生命、城市人、城市星空、城市足跡、城市夢想與未來”。以創(chuàng)新思維演繹世博主題,需要包括二度演繹以及展項演繹、展品演繹等多度演繹。如中國館將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的主旨之下趨于深層演繹,主題館之一的城市文明館將在“城市起源、城市發(fā)展與城市智慧”的演繹基礎上繼續(xù)深化。
上海世博會將充分借鑒歷屆世博會成功經(jīng)驗,舉全國之力,集中世界智慧,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形成主題內(nèi)容結構,通過展覽、論壇、活動、遍布園區(qū)的硬件設施和軟環(huán)境等多種方式、多種載體來深入演繹和展示主題。
會徽是世博會的象征,也是世博會的文化符號。上海世博會會徽以中國漢字“世”字書法創(chuàng)意為形,“世”字圖形意寓三人合臂相擁,狀似美滿幸福、相攜同樂的家庭;也可抽象為“你、我、他”,意為廣義的人類追求美好和諧的生活,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世博會的理念和“以人為本”的原則。
世博會吉祥物是代表東道國的標志物,反映了東道國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對世博會主題的詮釋,在世博會全球范圍內(nèi)的傳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2007年1月,上海世博局面向全球征集上海世博會吉祥物,共收到來自21個國家的2.6萬多件應征作品。上海世博會最終選定的吉祥物的名字叫“海寶(HAI BAO)”,意即“四海之寶”。“海寶”的名字瑯瑯上口,也和它身體的色彩呼應,符合中國民俗的吉祥稱謂。“海寶”以漢字的“人”作為核心創(chuàng)意,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色,又呼應了上海世博會會徽的設計理念。在國際大型活動吉祥物設計中率先使用文字作為吉祥物設計的創(chuàng)意,這也是一次創(chuàng)新。
其實,主題演繹成功與否,是落實到各個展館展示中的。上海世博會為各省、市、自治區(qū)提供了各6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各地都在積極籌備,如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參與上海世博會的組委會,由分管副省長擔任主任,省外經(jīng)貿(mào)廳、省建設廳等30個相關部門和各市政府作為成員單位全面參與。在上海世博會浙江宣傳周活動中,近4萬人次參觀了巡展,為浙江各界了解世博會、參與世博會提供了近距離的機會和平臺。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參觀“走進世博會”巡展時強調(diào)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中國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的又一盛事,浙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上海世博會帶來的寶貴機遇,分享世博會結出的豐碩成果。
浙江館將突出浙江歷史文化特點,凸現(xiàn)浙江城市文明的發(fā)展成就,展示浙江優(yōu)質(zhì)的城市生活品質(zhì),傳揚浙江創(chuàng)新精神。為做好浙江館的展示,浙江省還專門成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浙江展區(qū)專家組,目前正在積極籌備主題陳述,力爭將浙江展區(qū)做得精彩。上海世博局已與浙江省文化部門緊密聯(lián)系,浙江省的一些地方戲的優(yōu)秀劇目已著手策劃獻給世博會觀眾。9月28日,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落戶在寧波鎮(zhèn)海區(qū)后大街社區(qū)。這是上海世博局第一次把“海寶”送給長三角的兄弟城市,也意味著“長三角世博主題之旅”的第一個地點正式敲定。
異彩紛呈的各國建筑藝術
世博會是個文化盛會,參觀世博會首先是看文化。我們不妨來看一下與世博會相關的建筑設計和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含義。
從1851年英國倫敦世博會上驚艷亮相的水晶宮開始,歷次世博會總有一些建筑引領時代潮流,成為經(jīng)典,為人津津樂道。上海世博會預計有200個左右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截至目前確定自建場館的國家有40多個。隨著部分國家正式簽署參展合同,創(chuàng)意獨特的國家展館也一一浮出水面。
比如說英國館,是一座名為“創(chuàng)意之館”的建筑,外部由大量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組成。每根觸須頂端都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這些光源可被組合成多種圖案、顏色和信息。所有的觸須都在風中輕微搖動,形成展館表面永遠變幻的光澤和色彩。看上去就像一個會發(fā)光的盒子。與此同時,展館的外表面還可以通過信息和圖像的形式向外界顯示展館內(nèi)部的活動。“創(chuàng)意之館”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可循環(huán)利用的,整個建筑的碳排放量將為零。
再看投資預算近2億元人民幣的西班牙館,8500平方米的展館由萬千柳條“編織”而成,俯瞰就像一個形狀獨特的籃子。西班牙館的建筑材料以環(huán)保材料為主,有弧度的鋼梁相交形成像籃子一樣的結構,外墻覆蓋著柳條,這樣的設計不僅方便日后拆卸,也可以讓自然光隨意透過鋼管和柳條射進室內(nèi),不同的角度還有不同的景色。展館內(nèi)部主要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紙作為材料,頂部則使用太陽能,從而起到節(jié)能效果。
瑞士展館將選用主要由大豆纖維制成的幕帷,既能發(fā)電,又能天然降解。展館頂樓規(guī)劃種滿綠草和蒲公英,觀眾乘纜車“登山”,可在喧鬧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寧靜,體驗“微型瑞士”的秀美山川。
而投資預算高達4億元人民幣的法國館,計劃通過高新技術實現(xiàn)展館能源自供。法國館名為“感性城市”,看上去像漂浮在水平面上,與黃浦江相得益彰,而且這個方案在能源方面應用了高新技術,展館將實現(xiàn)能源自供。在法國館內(nèi),30%面積將會種上中國和法國的植物,營造出法國大庭院的自然感覺。
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部分建筑也極具特色。中國國家館外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整體呈斗拱狀,也像中國古代的官帽,高達60多米,氣勢磅礴。
位于黃浦江畔的世博會演藝中心,將是國內(nèi)首個容量可變的大型演藝場館。整體造型呈飛碟狀,在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會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白天如“時空飛梭”、似“藝海貝殼”,夜晚夢幻迷離,恍若“浮游都市”。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參展合同,公布展館方案,我們可以期待,在上海世博會將能感受到現(xiàn)代建筑藝術的魅力,一飽眼福。而這僅僅是世博會展示全球文化魅力的一種形式。
上海世博會展期184天,每天在園區(qū)內(nèi)舉辦的各類文化演藝活動將超過100場,總數(shù)將超過2萬場次。從這個角度看,它將是民眾的嘉年華,歡樂的海洋,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盛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會期間,國內(nèi)每個省區(qū)市都將擁有5天的活動周期,舉辦“省區(qū)市活動周”活動。這既是國內(nèi)各省區(qū)市參與世博會的大平臺,也是各省區(qū)市展示文化“軟實力”的舞臺。在活動周期間,各省區(qū)市將通過舞臺表演、街頭巡游、廣場展示等方式展現(xiàn)各自具有地域、民族、民俗特色的演藝節(jié)目。
世博文化和中國名人相映成輝
世博文化和名人名家緊密相連。從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歷史可以看出,中國名人與世博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李鴻章可以說是晚清重臣中和世博會關系最多的一位。當中國商人徐榮村的絲綢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得獎后,李鴻章專門為徐榮村作過詩。1872年,中國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學生120名到美國去,這件事情對中國影響很大。為促進這件事情,李鴻章起了很大的作用。4年之后,這批留學生參觀了1876年費城世博會,當時美國第18任總統(tǒng)格蘭特還特地接見了他們。中國當時官派第一個參加世博會的人名叫李圭,寫了一本書叫《環(huán)游世界新路》,影響廣泛,他在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這批留學生參觀世博會的全過程,李鴻章為這本書作了序。
張元濟是浙江海鹽人,這位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對中國的教育、出版業(yè)有杰出的貢獻。他1901年入主商務印書館后,為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在1910年作了一次考察西方的旅行,到過英美德法等十幾個國家。1910年初出發(fā),7月初,他到達了比利時布魯塞爾。當年6月27日正好舉辦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張元濟對于世博會很有興趣,之前他對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作過充分的研究。他抓住這個機會先后7次參觀了世博會,發(fā)回了大量的信函,談了自己的體會看法。張元濟寫了一篇文章,思考中國應該怎樣去參加世博會,發(fā)表在當時影響最大的《申報》和《東方》雜志上,他回國后,親自領導商務印書館盡可能地參與世博會。在1915年的巴拿馬世博會及1920年費城世博會上,商務印書館都以自己出版的書籍得了不少獎項。由此我們可以說張元濟是中國文人中第一個認識到世博會重要性的,商務印書館也是近代企業(yè)中最熱心參加世博會的一家。商務印書館還出版了大量關于世博會的書籍。
曾任清代總理衙門事務大臣的張萌桓,在參觀了1889年巴黎世博會后,寫了大量的日記。其中詳細寫到了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情形,這是中國官員對于世博會的親自體驗。還有一位就是龐元濟,他自小喜歡書畫,曾出版了一本書《中國歷代名畫集》,精致古雅,1915在巴拿馬世博會上展出后,在歐美影響非常大,可以說近代以后歐美對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印象有很多都來自于這本書。這也是中國在世博會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本書。
上海世博會搭建了一個展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大平臺。我們要以禮儀中國的風范、平和開放的心態(tài),呈現(xiàn)世博會的全球性夢想,讓世界文化在黃浦江畔跨時空交流,使體現(xiàn)世界文化精神的世博會衍化為人類的和諧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