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提高了軟件開發(fā)的效率,深刻地影響著軟件開發(fā)方法的變革,推動著計算機應用不斷地向社會的方方面面延伸,已經成為計算機科學中發(fā)展最迅速、最成熟的一個重要分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科研以巨型機研制為主要特色,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編譯技術的研究工作以來,編譯技術一直是計算機學院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1 編譯原理課程建設實踐
1.1 結合科研優(yōu)勢,深化教學改革
課程的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實踐性。在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方面,貫徹知識、能力、素質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結合學術界前沿性研究成果,特別是結合學院在型號任務的編譯器的研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不斷充實、更新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本領域的前沿及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素養(yǎng)。
1. 2建設系列課程,注重知識融合
課程小組長期跟蹤、研究、借鑒國外相關教材和教育計劃,不斷充實編譯原理課程的內容。同時,加強系列課程之間橫向、縱向聯(lián)系與分工的研究,開設了一些配套課程與選修課程。此外,還根據(jù)系統(tǒng)軟件、程序設計和軟件工程等相關系列課程的發(fā)展和變化,更新并完善課程實驗方案。
1.3形式內容呼應,豐富教學手段
課程采取了豐富的教學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堂教學堅持采取討論式、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通過設計綜合實驗,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知識、培養(yǎng)科研素質的機會;綜合實驗的驗收采取演示、講解和答辯相結合方式,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素質得到全方位的鍛煉。課程還建立了課程教學的專門網站(http://sei.nudt edu.cn/cp/),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1.4加強實驗環(huán)境建設,不斷完善編譯原理實驗體系
目前,該課程使用計算機學院投資500萬元建設的現(xiàn)代化教學實驗室,實驗環(huán)境良好。實踐包括單元實驗和綜合實驗兩部分,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綜合應用本課程以及其他相關課程(如程序設計、數(shù)據(jù)結構和算法、體系結構和計算機組成原理等課程)的知識的實踐機會。
2 編譯原理課程建設特色
2. 1理論實踐結合,經典理論和先進技術緊密聯(lián)系
課程既強調了經典理論在計算機科學中的重要作用,又注重介紹利用這些基礎理論來設計和構造編譯程序的先進方法及工具,具體形象地說明了基礎理論與先進技術之間的關系。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編譯原理課程的鮮明特色。
2.2教學科研互動,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
加強教學和科研的結合,扎根于科研,是課程的重要特色。課程小組成員長期不間斷地主持和參與重要科研項目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學生也直接參與到重點型號項目中。在課程的學習中,學生也切實體會到了理論成果在技術實踐中的完美應用,使得學生能夠深刻理解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的意義和具體途徑。
2.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出版國家級精品教材
編譯原理課程小組采取了多種措施以提高青年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將先進的研究成果和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融入到課堂教學和實習指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提高的學術水平也為建設精品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由課程小組編寫的《程序設計語言編譯原理》經過不斷推陳出新,先后修訂了三版,現(xiàn)已累計發(fā)行了43萬余冊。
2. 4能力素質并重,培養(yǎng)具備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的人才
課程特別強調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的能力和素質,突出計算機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特色。在系統(tǒng)學習編譯的理論和技術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對科學理論的基礎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培養(yǎng)了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另一方面,通過課程綜合性的實踐,分析并擴充了一個較完整的編譯程序,培養(yǎng)了通過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設計較大規(guī)模的軟件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小結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編譯原理課程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造就出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的編譯課程教師隊伍,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等方面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并及時將科研活動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學中,促進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保證了課程建設始終處于先進水平,并為課程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