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江西的婺源很漂亮,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增刊)“選美中國”更是把婺源列入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最美的鄉(xiāng)村是什么樣子,它真的有那么美麗嗎?這引起我濃厚的興趣。五一長假的那幾天,我們舉家駕車前往。
好一個婺源,果然名不虛傳,婺源之美麗令妻子興奮不已,很快,她拿出她的油畫作品《故里》,畫面上呈現(xiàn)的是青山環(huán)抱綠樹掩映的一個村莊——她用她那多彩的畫筆描繪出了婺源的神韻;而我,時隔多日,依然只是沉浸在她的美麗之中,當用鍵盤敲出“家園”的標題時,竟然一時語塞。
我們于2007年5月2日到達婺源。好像是全國各地的私家車都來到了婺源,看看車牌,陜、豫、鄂、川、湘……什么省份都有。婺源之美,引得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
婺源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處,今屬江西省,歷史上卻一直是安徽徽州的一個縣,安徽的古村落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而婺源就是安徽古村落的一部分。徽宅的典型特征是白墻黑瓦、高墻翹檐。鏤空的窗戶、精湛的雕飾、高高的馬頭墻,凸現(xiàn)了其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婺源就是由這些相對獨立的房舍集聚而成,且屋身較高,這使得房屋露出更多白色墻面來,加上屋頂?shù)囊涣锖谕?,粉墻黛瓦,錯落有致,從遠處看起來,黑白相間,顯得別致而又典雅。
村莊的前面大多有一條由溪水匯聚而成的小河,河水晶瑩剔透,像一面明鏡襯托著整個村莊,河面映著村舍的倒影,形影相連,煞是漂亮。
小河的前面、村子的四周是滿山遍野、遠近高低不同的油菜花,時令雖說已過了花期,油菜已經結籽,但是少許晚開的油菜仍然頑強地搖曳著它那金黃色的花朵。
陽春三月,春色正濃,連綿的青山蒼翠欲滴。婺源的村莊大多建在山腳或者山間,所有的一切都以青山為背景,黑白相間的房舍、金色的油菜花以及綠色的山體構成了一幅寫意的山水畫,黑、白、黃、綠是它的基本色,而湛藍如洗的天空恰似這國畫中的留白,整個畫面寧靜、淡雅,唯美,充滿意境,令人無限遐想。
而婺源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她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想起一百多年前印第安索瓜米希族酋長《西雅圖宣言》中那一段頗為著名的話:“我們紅人,視大地每一方土地為圣潔,在我們的記憶里,在我們的生命里,每一根晶亮的松板,每一片沙灘,每一縷幽林里的氣息,每一種鳴叫的昆蟲都是神圣的,樹液的芳香在林中穿越,也滲透了紅人亙古以來的記憶?!?/p>
穿行在婺源的大地上,所到之處、目光所及,無不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婺源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虔誠。與印第安索瓜米希族人相比,一點都不遜色。
婺源的村莊無論是建在山腳還是山間,前提是盡可能少地破壞環(huán)境,盡可能多地和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種天人合一的景象隨處可見。無論你的目光多么挑剔,你找不到平日里常見的那種無視生態(tài)、毀壞山林的跡象,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依然那么郁郁蔥蔥、依然那么晶瑩閃亮。
更可貴是,婺源村莊的規(guī)模建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無一例外都和周圍的環(huán)境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讓你覺得,這樣的景色是該有個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村莊也確應有個這樣的環(huán)境。
人是自然之子,可是人又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以為自己多么了不起,人定勝天,于是就不顧生態(tài)平衡狂熱建設,其結果是遭到大自然無情報復——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以及地球氣候變暖……然而,行在婺源的村頭田間,你會覺得婺源人似乎從來就沒有過這種“與天斗、與地斗”或者愚昧地想“改天換地”的狂熱念頭,與印第安索瓜米希人一樣,他們珍愛他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珍惜每一寸土地,每一根草木。舉目四野,只要看到這所有的山都那么青、所有的水都那么綠,以及這依山傍水秀麗的村莊,你就會覺得上述的美麗一點都不摻假。于是,我想,能和大自然如此和諧相處的人必定有一顆平和、善良的心。旅行在婺源,無論是遇到河邊浣衣的婦女還是田間勞作的農夫,個個都笑容可掬、和藹可親?;貋砗笪也殚嗘脑吹臍v史,原來這塊土地曾孕育了理學大師朱熹,而朱熹理學思想的精髓是:“存天理,遏人性”,他反對超過延續(xù)條件的物質欲望。難怪婺源人能和大自然如此和諧相處,難怪婺源人那么平和安詳,原來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綠樹掩映,秀水環(huán)繞的村莊隨處可見,粉墻黛瓦、高脊飛檐的民宅更不是婺源獨有,何以就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
若論徽派建筑的典型性,婺源的村莊比不過黟縣的西遞和宏村。若說“小橋、流水、人家”,那么烏鎮(zhèn)和周莊也比婺源更有代表性。當然,這僅是以單個論,若從整體上看,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前年我陪陜西的一位詩人去烏鎮(zhèn),晚上坐在鎮(zhèn)上的東大街茶樓品茗,窗的左邊是頗具特色的江南古鎮(zhèn),而窗右邊的京杭大運河上,機油船川流不息,加上岸邊集市的吆喝聲、喧鬧聲,完全破壞了江南古鎮(zhèn)的那份古韻。其實不光是烏鎮(zhèn),其他地方也大多如此,只要一離開那個景區(qū),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情形、另外一種景致了。而婺源卻不這樣,我是從安徽的黃山進入婺源的,也就是東線,所到之處,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據(jù)說電影《閃閃的紅星》就是在婺源拍攝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你能看到的景色就跟歌中唱的一樣,一點都沒有變樣。第二天,我走了她的西線,那是最長的一條線路,幾乎貫穿大半個婺源,但是,看到的依然美麗如故。
系統(tǒng)論認為: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婺源之美勝在整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把婺源列為“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也正基于此。是的,婺源所給予的美是全景式的、立體的?!坝腥菽舜蟆边@種糅合、吸收了所有細、小而凝集成的整體美,其散發(fā)出來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強烈地震撼并攫取了我的心。
俄國的散文大師普里什文曾說:“在人類的心靈里包含著整個大自然?!比耍f底還是大自然的孩子,在自然的懷抱中結廬而居,自由自在地棲息在大地之上,也許是人類最好的生存方式。其實,我們每個人追溯幾代,可能都來自農村,我這一代就有過童年鄉(xiāng)村美好的記憶:阡陌縱橫的田野、蜿蜒流淌的小河、村頭的老樹,還有傍晚時升起的炊煙以及早晨那動人的雞鳴犬吠。然而,現(xiàn)代化的進程,讓這一切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當我們來到婺源、當婺源向我們展現(xiàn)她處女般迷人的風姿時,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依然保持著一種原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似曾相識,曾經擁有,于是,我們會興奮地發(fā)出喟嘆:這不就是我們曾經的家園嗎?
我一直認為,孩子們應該有屬于他們的童年鄉(xiāng)村生活,哪怕僅僅是一段時間;另外,人理想的晚年就該在鄉(xiāng)間過著一種安靜的田園生活。婺源,或許能讓大家的夢想成真。這正是婺源美麗的真正價值所在。
幸游麥積山
1
可能是自己的孤陋寡聞,十幾年前我不知道甘肅有一個天水市,當然也就更不知道天水的麥積山了。老婆是在那兒上的中學,直到認識她以后才知道,天水麥積山與敦煌莫高窟齊名,并與河南的龍門石窟,山西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窟。如此大名鼎鼎的地方,居然不知道,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過失。為了補上這個漏缺,我把年休假的旅游定在了西部,并把麥積山當作必到之地。
2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部約30公里處。因中間粗大,底部細小,很像農家的麥垛,故名麥積山。著名的麥積山石窟便是開鑿在山的南側崖壁上的。
進入窟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組依壁而鑿的佛像,中間那座佛像高達十幾米。順著那組佛像上下左右望去,只見淺龕深窟高鑿于懸崖峭壁之上,層層疊疊,密似蜂巢。洞窟與洞窟之間棧道相接,那棧道云梯蜿蜒曲折,上下錯落。因飛架于陡峭的崖壁之上,猶如飛檐走壁,驚心動魄,行走其間令人膽戰(zhàn)心驚?!队裉瞄e話》一書曾贊嘆:“其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千龕萬屋,雖自人力,疑似神工。”是啊,看到麥積山石窟之后,我的腦海里閃過的第一念頭是:1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在陡立的百丈崖壁上鑿洞塑像的。其驚險、其難度,讓我這個現(xiàn)代人看來,至今都困惑不解。
麥積山石窟開鑿于十六國后秦(公元384年到417年)與敦煌莫高窟鑿于十六國前秦(公元368年)相比,約晚20年,到了西秦,麥積山已有“山學百余人”。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在麥積山更是大修窟龕,造像萬千,這時的麥積山已呈現(xiàn)“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的壯觀景象,爾后,歷朝歷代不斷開龕造像或重新妝飾,上下歷時1600余年。其間雖多次遭受地震破壞以及千百年的風雨侵蝕,屢有毀壞,但至今仍保存洞窟194間,壁畫1000余平方米,碑刻幾十方,特別是泥塑、石雕足有7800余件,堪稱東方雕塑陳列館。
3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著稱,那么天水麥積山便是以雕塑見長。
盛夏的八月酷暑難擋,且麥積山地處西部,地廣人少,景區(qū)內游人稀少。這非常好,可以不受干擾靜靜地觀賞,品讀。我在洞窟前徘徊時,正好遇到甘肅電視臺在拍一部關于麥積山的專題片。麥積山資深研究員張老先生正對著話筒侃侃而談。導游的講解不免有戲說或商業(yè)炒作之嫌,因學術研究的嚴肅性,且又面對廣大電視觀眾,專家學者的講解就比較客觀公正。哪里尋找如此權威的解說?靜靜的幾小時,我一直寸步不離跟在后頭側耳諦聽,“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等其它幾個石窟相比,有何不同?”中午休息期間,我問張老。他說:“這主要有兩點,第一,麥積山的雕刻技法,藝術水準堪稱一絕?!闭f著他把我領到一洞窟前,我一看標號是44號。洞窟內塑有一佛二菩薩并一弟子,主尊釋迦牟尼為女像,結跏趺坐。他說這是西魏時期的作品,風格繼承了秦漢傳統(tǒng),技法精湛,是麥積山北朝泥塑藝術中的代表作品。我仔細端詳:佛像面部表情圣潔典雅,整個塑像線條明快流暢,尤其是衣服,很有垂感。這件集真、善、美與一身的偉大母性形象,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是中國古代的一件不朽之作。這是1400多年前的作品,我真的要感嘆古代藝術家的匠心獨具和鬼斧神工了。大凡佛像,一般面部塑得都比較端莊、肅穆,以示恭敬。但麥積山的塑像卻不然,臉部表情生動而豐富。“把佛和菩薩弟子人性化、世俗化處理是麥積山另一個特色,也是不同于其它洞窟的最主要特征?!睆埨嫌纸又f。但是,老先生不無遺憾地告訴我,這一切雖然其他洞窟也能反映,但表現(xiàn)得最充分,最淋漓盡致的當數(shù)133號窟??上г摽卟赜小版?zhèn)山之寶”,非重要來賓不輕易打開??磥砦沂菬o緣一睹為快了。
4
133號洞窟從外表看只是大一點而已,和其他洞窟相比沒多大區(qū)別。所不同的是,洞的外圍又多加固了兩扇門。有一個著制服的保安守在門口,桌上放著一本來賓登記本,如此算來,從景區(qū)入口到進入133號窟,需要經過四道門。是故弄玄虛,還是確有那么珍貴?我站在門口正癡癡地想著??赡苁俏覔踝×藖砣说娜ヂ?。我驀然發(fā)現(xiàn)我的身后站著四個人,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和衣著打扮,看得出其中有一位是重要來賓,我依稀看到一絲希望。果然他們開始辦理登記手續(xù)?!澳阋粋€人嗎?”其中一位和靄地問我,“是的,就我一個人?!蔽乙种撇蛔刃牡目裣玻瑹崆卸致詭еt卑地答道。“一起進去吧!”天哪,這是怎么了?我今天的運氣怎么那么好,難道塔爾寺大喇嘛給我灌頂真的產生了神效,還是這位憨厚樸實的西北漢子對我這個南方人有好感?總之,那天所有的好事都讓我給碰著了。
133號窟是一個大型佛窟,也稱“萬佛洞”,進門便是釋迦牟尼與其子雒睺羅相見的雕塑。釋迦牟尼身體微躬,右手前伸,要摸兒子的頭,左手平舉,雙目下視,目光中充滿了仁慈與寬厚,嘴唇微啟,欲張猶閉。然而,佛祖驀然意識到自己成佛多年,不能再兒女情長,于是,伸出的手滯留在空中。這一系列矛盾的心理活動,通過塑像的眼神和動作,表露得淋漓盡致。導游小姐為了能讓我們看得清楚,啟動窟中太陽燈照射,那份神情,出神入化,簡直與真人無異,而他的兒子雒羅雙手合什,躬身侍立在他所崇敬的父親身旁,期待著父親的撫摸。然而,父親的手終于停留在他的頭的上空沒有落下,那份由驚喜、期待轉而變成委曲的表情,被古代藝術家刻畫得細膩而又傳神。
這組塑像的左側,是聞名中外的“釋迦牟尼傳碑”,碑的正面是幅高浮雕畫面。盡管由于年代的久遠,有的已經漫漶不清,但“樹下誕生”、“燃燈授記”、“鹿野苑初轉法輪”等成佛的故事畫面,還是清晰可辨的。這種把傳記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為麥積山所獨有,且全國僅此一塊,實為稀世珍品。
傳碑的右側是第九龕,小沙彌聽經的雕像。這個小沙彌還是一個孩童,可能是忍受不了佛經的深奧與枯燥,走神想到什么好笑的事,在底下偷著樂。那份童真、那個笑,極具感染力。導游小姐叫我蹲下去看,她說:“看了他的笑,能給你的一生帶來快樂。”噢,我想起來了,窟區(qū)入口處懸掛著的就是朱镕基總理蹲著看小沙彌的巨幅照片。是啊,人生苦短,世事又過于紛擾。不希冀什么,真的希望那個小沙彌的笑,能給我快樂。
5
已是下午6時多了,不知不覺我在麥積山已呆了十幾個小時,盡管是陽歷8月,在寧波也該是掌燈時分了。然而,地處西部的麥積山上空的太陽,仍然高高懸掛在空中,遲遲不肯落下,猶如我此刻的心情。我舉目遠眺,形如麥垛的麥積山孤峰在綠樹掩映的群山之中靜靜地佇立著。崖壁上的窟龕在夕陽的投射下,絢麗而又壯美。我想了很多,我想到了杜甫,“野寺殘僧少,山圓細又高……”1000多年前的詩人,就是沿著這條山路吟出這五言絕句的。我還想到了個體生命的短暫和這短暫的生命個體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的永恒與不朽……【責編 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