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往事
記憶中每年公歷四月中下旬牡丹花開的時候,我們鄉(xiāng)下的婦人們都會采摘嬌艷芬芳的牡丹花插在頭上作飾物——當然這是很多年前的老皇歷了,想必現(xiàn)在是絕不會還有人做出如此花癡的舉動來的。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是一方面,社會見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一方面,現(xiàn)在人們穿戴的多半都是些貴重金屬制品,稍微講究點的大家閨秀或許還可以用上不太名貴的香水,而牡丹花之于她們的生活已經(jīng)越來越遠了。但是在當時,我有個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細節(jié)是,每到牡丹花開的時候,母親都會跑到兩里外的孔家外婆家連莖帶葉折一大把牡丹回來,既有雍容華貴已經(jīng)開放的花朵,也有千嬌百媚含苞待放的花蕾。母親用香皂連洗了兩遍頭,在開放的牡丹花中挑出綻得最大的一朵插在頭上,剩下的則吊在窗欞上或者掛在蚊帳上,那些沒有開放的花蕾則養(yǎng)在一只盛滿了水的洗臉盆里,這樣持續(xù)一個月我們家里始終洋溢著濃郁的牡丹花香。當我七歲那年春天跟著我母親再次到孔家外婆家折牡丹花時,我趁大人們在堂屋里聊天不注意就偷偷地溜到廁所里,找了把鋤頭挖了兩株牡丹帶回來種在我們家的后院里。
我種的牡丹是晶瑩如玉、圓潤飽滿、香氣濃郁的白牡丹,據(jù)說洛陽牡丹有紫色、紅色和淡紅等不同品種,可惜我都沒有親見。我當時甚至都不知道牡丹是中國的國花,而百花之王的典故也是后來在書上讀到的,我根本就沒有想到牡丹居然是花中的名門貴族?!爸^其色其香,去芍藥有幾?”三百年前花卉研究專家李漁先生對牡丹也曾頗有微辭,他說,“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論?!弊罱K讓他改變看法的是宋人高承在其所撰的《事物紀原》一書中的記載:“武后詔游后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于洛陽?!贝送饷耖g還有一種說法是,牡丹被貶洛陽后競相開放千姿百態(tài)盛況空前,武后妒火中燒一怒之下派人用火燒,然而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牡丹的枝干雖然被燒焦了但并沒有燒壞埋在泥土里的根,第二年春天重又抽枝長葉而且花開得更加絢麗奪目。人們?yōu)榱吮磉_對洛陽牡丹不畏強權之反抗精神的崇敬之情,又將它們稱為“焦骨牡丹”?!捌埛瞧鋾r,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強雞人使晝鳴乎?”李漁認為武后的做派純粹屬于倒行逆施的行為,“如其有識,當盡貶諸卉而獨崇牡丹”。他在寫到這件事的時候還專門用了一個典故,認為牡丹與東漢初年的強項令董宣一樣都是威武不能屈的硬骨頭。不過又有專家考證出來,武則天的確寫過一首題為《臘月宣詔幸上苑》的五言小詩:“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據(jù)說這首詩是武則天位登大寶后在東都洛陽寫的,那么民間所謂的武后將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一說也就不攻自破無從談起了。
我親手種植的兩株牡丹,如果還活著現(xiàn)在肯定有大腿那么粗了,遺憾的是我讀初三那年父親嫌其影響屋宇風水不顧全家人的反對將它砍掉了;但是在此之前整整十年時間,母親再也不用跑到兩里外的孔家外婆家去折牡丹花。
唐朝的牡丹
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是長安城內東市附近常樂坊街口“天字第一號”早膳店的??停诰┦顺哪切┠昀锼麕缀趺刻煸缟隙家竭@家店里用早膳,通常他會選擇鄰窗的一張椅子坐下來,除了優(yōu)哉游哉地就著一碗小米粥吃掉兩塊甜餅解決肚子問題之外,觀察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穿梭如流的人群則是他數(shù)十年雷打不動的必修功課,當然如果他突然來了興致當眾為食客們朗誦一首即興創(chuàng)作的口語詩,那也算不上什么大驚小怪的事情。孀居多年的老板娘朱陳氏許多年后仍然還記得唐朝第200屆國際牡丹節(jié)開幕那天清晨的情景,已經(jīng)須發(fā)花白的詩人白居易帶著一位同樣略顯老態(tài)的先生走進了早膳店,從他們的談話中可以得知他們起個大早原本是打算用完早膳便去花市里買幾盆牡丹的。然而當他們填飽肚子后,大街上早已是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舉步維艱,用白居易自己的話說就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用陪白居易一塊去買牡丹的同庚好友劉禹錫的話說就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根據(jù)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的記載,由于當時國人喜愛牡丹到了瘋狂搶購的地步,以致于水漲船高——“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shù)”——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關于市場經(jīng)濟的文字紀錄吧?在當時還沒有版稅和稿費可拿的情況下,以白居易不高的薪俸像“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樣的天價牡丹他是無論如何也消費不起的。
談論唐朝的牡丹,就不能不談傾國傾城婀娜多姿的楊貴妃。作為大唐帝國開元盛世的形象代言人,楊貴妃毫無疑問是世間最美的一朵牡丹花,與她同時代的那些位卑職微而且荷爾蒙分泌過剩的知識分子,由于沒有寢香宿玉的資格甚至連獲取一睹芳容的機會都比登天還難,于是憑空杜撰了一個所謂“羞花”的典故聊以自慰。而比她生活的年代稍晚的許多沒出息的詩人,則油印了很多懷念她的好詩,嘆息她當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天香國色。天寶二年暮春的某日下午四點鐘左右,就在杜甫寫下《飲中八仙歌》吹噓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不到半個時辰,奉旨出宮捉拿大學士李白前往興慶宮陪皇帝陛下和貴妃娘娘賞牡丹花、寫牡丹詞的太監(jiān)們已經(jīng)趕到了飲中八騷縱酒賦詩的酒肆,當李白第三次含糊不清地“自稱臣是酒中仙”時,太監(jiān)們不由分說便七手八腳地將李白塞進轎子抬到了沉香亭。后來的事情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這位恃才傲物的個性與他才華橫溢的詩歌同樣名揚天下的青蓮居士,在皇帝提供的金花箋上不假思索地寫下了三首諂媚的牡丹詞《清平調》。其中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之句堪稱經(jīng)典,第二首“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之句也歷來為人所稱道,而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之句則顯然就是非常露骨的溜須拍馬了。李白借花喻人用牡丹花來贊頌楊貴妃本想討得唐明皇的歡心謀個好前程,然而事與愿違不料馬屁拍到驢臉上,根據(jù)我年少時讀過的一部描寫大唐游俠生活的舊小說所載,事后太監(jiān)高力士抓住李白詩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句向楊貴妃進讒,說李白實際上是在罵她像漢朝的美人趙飛燕一樣淫蕩而且不會有好下場——野史雖然不可信,但郁郁不得志的李謫仙于當年秋天離開長安再次云游四海卻是千真萬確的史實。
愛梅者說
我愛梅花。若干年前由于少不更事,在一篇抒情言志之類的小文章里我曾頗為心高氣傲地表達過晚年隱居田園的想法,對理想中“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未來生活心向往之,并擬聯(lián)“推軒松竹梅三友度寒歲,下筆風雅頌五步吟詩篇”自況——現(xiàn)在想想當時真是輕狂到了極點。作為歲寒三友之一,梅花不但有玉骨冰肌的姣好容貌,而且還有凌霜傲雪的非凡氣質,其清逸高潔的品格為中國傳統(tǒng)的士大夫所傾倒,因此歷來都是詞客騷人爭相吟詠的對象。比如宋神宗熙寧年間的宰相王安石就曾寫過“凌寒獨自開”的句子,這既是褒揚梅花卓爾不群的孤傲個性,同時也是自己當時堅貞自守的心靈流露。
此外宋代詩人陸游一生鐘情于梅花,賞梅之余為后世留下了多達160多首題寫梅花的詩歌,其中有一首絕句是這樣寫的:“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边@首詩雖然表達的是對梅花的贊美之情,但是如果用來形容北宋初年的詩人林和靖卻是再合適不過了。由于對當時朝廷政治的腐敗現(xiàn)象不滿,林和靖結束了游歷生涯回到故鄉(xiāng)杭州,在西湖邊孤山北麓結廬隱居。平日除了吟詩作畫之外,林和靖還熱衷種梅養(yǎng)鶴,民間所謂“梅妻鶴子”的傳說故事即由此而來。根據(jù)《孤山志》記載,“和靖種梅三百六十余樹,花既可觀,實亦可售,每售梅實一樹,以供一日之需”——按照此種說法,林和靖種梅也并非純粹是為了形而上的精神享受,或許在抓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通過自食其力的方式實現(xiàn)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收,從而為世俗生活提供至關重要的物質保障才是實情。林和靖一生寫過不少梅花詩,其中名聲最大的是一首題為《山園小梅》的七言律詩,頷聯(lián)“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句,通過形態(tài)和幽香兩方面如有神助地寫出了梅花的神韻,因此被后世詩人推崇為梅花詩千古第一名句。林和靖死后葬在孤山,相傳他養(yǎng)的那只鶴也在他墓前哀鳴而絕;元人陳子安在林和靖放鶴處建了一座放鶴亭,歷代文人雅士多有題詠?,F(xiàn)存的放鶴亭雖然是民國四年重建的,但當年的梅花至今仍然“占盡風情向小園”,每逢臘月便如期開放盡顯妖嬈,成為游人踏雪尋芳追撫前賢的一處名勝。
在梅花無以數(shù)計的鐵桿粉絲當中,李漁想必是最為癡情的一位。“既有妻梅之心,當籌寢處之法”,鑒于冰天雪地里欣賞梅花頗不容易,像愛迪生一樣喜歡搞發(fā)明的李漁帶著帳房上了山,“實三面而虛其前,制同湯網(wǎng),其中多設爐炭,既可致溫,復備暖酒之用”。而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在自家花園里賞梅,“設紙屏數(shù)扇,覆以平頂,四面設窗,盡可開閉,隨花所在,撐而就之……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ㄩg豎一小旗,不論何花,概以總名曰‘縮地花’?!崩顫O是一位好玩而且善玩的風雅人,更重要的是他亦文亦商經(jīng)營有術在各行各業(yè)都吃得開,我輩除非也像他一樣做個慣于打秋風的行家里手,否則要想在飲食起居方面玩出他那樣高難度的風雅來,顯然是比畫餅充饑還不靠譜的癡想。
【責編 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