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5000年前茶葉是中國的神農(nóng)氏最早發(fā)現(xiàn)并用于做藥,到了公元前2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茶葉才進入日常飲用。在茶葉用于飲用的2000多年間,它經(jīng)歷了曬青做餅混煮羹飲、蒸青制餅煮茶清飲、茶碾末沖點湯飲、炒青散茶撮泡清飲等幾個大的演變階段,這種飲用方法在歷代茶書和文人筆記中都有過或詳或略的記載。由于茶是中國人的生活必需品,同時也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生活藝術(shù),因此品茶活動在中國歷代的繪畫作品中有過非常生動的描述。欣賞這些有關茶事的繪畫作品,猶如讀一部中國茶文化圖錄,特別是讀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
閻立本是初唐人,其父閻毗、其兄閻立德均是才華出眾的營造學家和畫家。閻立本曾任工部尚書,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拜為宰相。他有應務之才,尤擅繪畫,工于寫真,并以故事畫見長,取材多為宮廷、官宦、貴族歷史事件,著名的有《步輦圖》《秦府十八學士》《職貢圖》《永徽朝臣圖》等。他的《蕭翼賺蘭亭圖》畫的也是個故事,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特別喜好王羲之的書法,曾數(shù)次派人下江南欲取《蘭亭序》而不能得。后宰相房玄齡推薦梁元帝曾孫蕭翼充使,蕭翼扮作甚愛王羲之書法的儒生,身攜二王雜帖來到越中云門寺。寺僧辯才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弟子,此時《蘭亭序》真跡已傳至他手中。由于辯才對蕭翼之詐渾然不知,還以為這個儒雅書生雖有幾通雜帖,卻未曾見過《蘭亭序》真跡,便欣然出示讓其觀賞。不料此舉正中計謀,被蕭翼賺騙。《蘭亭序》得手后,太宗賞賜甚厚,授蕭翼五品員外郎,并賞宅府、莊院、金銀瓶、寶馬等物,然而辯才卻因失掉傳世之寶,內(nèi)熬外煎,又驚且悔,不久便一命嗚呼。
在《蕭翼賺蘭亭圖》畫面中,老僧辯才坐于禪椅中,正與蕭翼侃侃而談,毫無戒備,而蕭翼則將頭微低,雙手籠袖,暗中算計;坐于其中的那位僧人,雙眉緊鎖,似已察出狐疑;在圖中,有一老者蹲坐于風爐前,爐火正紅,鍋內(nèi)茶湯將沸,老者左手執(zhí)鍋柄,右手持茶夾,正在攪動茶湯,一侍童雙手端茶托茶碗,正待鍋內(nèi)茶湯盛碗向賓主奉茶。爐邊竹幾上置有茶托茶碗和一碾茶的茶輪、一盛末茶的罐。
此畫的主題雖不在茶事,卻仍不失為一幅生動反映唐代飲茶生活的繪畫作品。閻立本活動于唐太宗、高宗朝,卒于唐咸亨四年(673)。在他去世60年后陸羽才出生,故此畫距陸羽《茶經(jīng)》問世早約百余年。在《蕭翼賺蘭亭圖》中至少提供了兩個茶事歷史信息:一是浙東、浙西早在初唐時飲茶已滲透民間,越中寺廟不僅僧眾飲茶,還以茶招待來客?!斗馐下勔娪洝吩唬骸伴_元(713-741)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遍惲⒈敬水媱t是記述唐太宗朝越中寺廟飲茶已盛,說明江南飲茶風俗更早于江北;二是初唐飲茶多取煮茶法,圖中用鍋(陸羽《茶經(jīng)》中稱“”)煮茶,持竹夾擊拂茶湯再分盛在茶碗里,這一切與陸羽《茶經(jīng)》所記完全吻合,像是《茶經(jīng)》的圖解。若借用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來題畫,倒也十分貼切。
《蕭翼賺蘭亭圖》現(xiàn)有兩本宋代摹本,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為南宋摹本,藏遼寧省博物館為北宋摹本。北宋摹本與南宋摹本大體相近,只是圖右坐談者只辯才與蕭翼兩人,另有一童仆似正取《蘭亭序》真跡出來。
另有五代山水畫家巨然,也繪有一幅同名同題材的《蕭翼賺蘭亭圖》。巨然是金陵(今南京)開元寺僧人,為五代山水畫南方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畫雖描繪的是同一個故事,但是借山水而非人物來表現(xiàn),沒有茶事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