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2007年11月29日中午,奧運雕塑國際巡展在華盛頓喬治·梅森大學湖邊廣場隆重舉行,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在該校校長梅爾坦的陪同下出席了開幕式。展場周邊停滿了數百輛嘉賓的靚車,廣場上龍騰獅躍,鼓樂齊鳴,萬人歡呼,掌聲雷動。北京的奧運氣氛洋溢在大洋彼岸,尤其在十余萬華人中反應強烈。
這是繼北京、天津、廈門、長春、蘭州、西安、鄭州、太原、石家莊、南寧、寧波、深圳、廣州和澳門、香港、臺灣之后,在世界各地一些名城巡展的第28站。它極大地促進了奧運精神更加廣泛而深入的傳播,加強了人文奧運理念與全國和全球的互動。
這次大巡展是北京金臺藝術館發(fā)起的。為此,記者最近特地走訪了金臺藝術館館長、著名畫家和巡展發(fā)起人袁熙坤。
金臺藝術館坐落在綠蔭蔥郁的首都朝陽公園內,占地3900平方米,藝術館面臨一個泓碧水,湖邊柳絲飄逸。這次與我上次拜訪所不同的是,館內二樓展廳擺放了一大批生動逼真的雕塑,使人感覺一新。正當我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所吸引,在那里細細地觀賞時,館主人匆匆從雕塑工作現場飄然來到我的面前。但見他身著工裝,頭戴紅黑相間的遮陽帽,深邃的眼神中透出和顏悅色的目光,我們握手問候后,輕松的采訪便在不經意中開始。
雕塑是一種奧運文化遺產
記者:袁先生,“2008奧運景觀雕塑賽展”從2005年8月8日開始迄今已近兩年半,您是這次國際活動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持者,想請您談一下您倡導這次活動的初衷以及目前巡展的進展情況。
袁熙坤:您知道雕塑和奧林匹克運動都起源于古希臘。今天我們用雕塑的形式把很多奧林匹克桂冠得主塑造成像,讓他們受到更多人們的景仰和傳誦,意在使奧運創(chuàng)造的成績激勵后人再去突破,再去創(chuàng)造新的紀錄。我覺得每次激烈競賽后,能夠作為奧林匹克文化遺產永恒留下來的一種很重要的形式,那便是雕塑。
薩馬蘭奇主席所倡導的“體育加文化”的精神,使奧林匹克經久不衰,這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哲學思想: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想作為藝術家,除了通過藝術構思,氣象萬千地表達自己、抒發(fā)自己的自我靈感外,還應該借鑒世界上最受關注而且健康的主題,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精神得到更高更健康的升華,使藝術創(chuàng)作有更廣闊的天地。
“2008奧運景觀雕塑賽展”是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委會奧運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5年8月征集以來,全球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雕塑家踴躍參賽,共有2433件作品應征。經過中、英、美、意、俄、德、韓、奧等國的17位專家評審,從中選出290件(組),已在國內14個城市舉辦了“巡展”,2007年開始又從其中選出110件佳作,先后在羅馬、倫敦、美國首都華盛頓、芝加哥和加州首府薩克門托以及新西蘭首都惠靈頓、最大城市奧克蘭和世界公認的全球最早的日出地吉斯本、瑞士國際奧運總部洛桑、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等40多個城市舉辦巡展。華盛頓之后,下一站于2007年12月7日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首都蘇瓦隆重開幕,這是巡展的第29座城市。每巡展一個地方,就出一期會刊,積極宣傳追求和平共處的奧運精神是人心所向,她所代表的和平進步、和諧發(fā)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的內涵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人們覺得在奧林匹克諸多活動中,相對專業(yè)化、有序性、延續(xù)性較強、比較留得住的就是雕塑。它與文藝演出、文化展覽等相比,這樣的活動相對永恒,因為巡展的雕塑必將成為奧林匹克的文化遺產。它們是各國藝術家通過雕塑這一立體藝術載體,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向世人展現和宣傳奧林匹克精神。
雕塑參評者像奧運運動健將
記者:這次巡展規(guī)??涨?,是我國有史以來在國外辦展國家最多、歷時最長的盛事。請您談談這次巡展作品特色和參評者的情況。
袁熙坤:此次巡展作品的主題當然是關注人類健康,表現奧運精神,歌頌世界和平。作品特色是主題突出、風格各異。不論從思想含義到藝術表現形式都非常優(yōu)秀。而巡展后得讓評委進行評選,評選作品的準則與奧林匹克競技一樣。評委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級大師,包括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托尼、意大利佛羅倫薩雕塑學院的專家等。參評者猶如奧林匹克國際健將,因為參賽的人基礎水平都很高,他們是各國有代表性的雕塑家,當然,這些雕塑家必須是德藝雙馨的,對奧林匹克有獻身精神的,其中有我國中央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在雕塑方面相當有造詣的藝術家。評委們在評選中更為看重的是奧林匹克的進取和獻身精神。格魯吉亞有一對情侶,他們將準備結婚的錢全部投入雕塑創(chuàng)作,并自愿獻出著作權。在他們看來,奧林匹克就是最大的知識產權,這樣的藝術家是有德有才的,他們不是為了追求純藝術,而是立足于通過雕塑這一藝術形式來反映和傳承奧運精神。
作品是對作者的“無情審判”
記者:在樓上參觀您的雕塑作品,有多尊是以體育運動為題材的。近日您又完成了受到劉翔飛跨動作啟示而創(chuàng)作的《跨越》雕像,足見您對奧運精神的領會。那么在這次巡展中,有沒有您的作品呢?
袁熙坤:抱歉,展品中沒有我的作品。根據常規(guī),在運動會上作為裁判長,他是不能兼當球員上場踢球的,這次巡展我是“裁判長”,不是“球員”,所以不能上場踢球,就連我兒子的作品初選都通過了,我也力勸他退出巡展。
記者:您從1974年就開始搞雕塑創(chuàng)作,至今已有30多個年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您是最早走出國門的藝術家,請您對世界雕塑藝術現狀發(fā)表感言。
袁熙坤:對世界雕塑藝術我還是比較了解。我父輩是中國第一代雕塑家,他們的作品追求現實主義、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如今國內許多搞雕塑的由于“耐不住寂寞”,基本功不如以前扎實,有點浮躁。由于社會發(fā)展速度快,有的人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想走“終南捷徑”,像我這樣伴著青燈黃卷的“苦行僧”恐怕不多見了。
我到過很多地方,革命后的古巴留下許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雕塑,卡斯特羅也沒下命令把它們砸掉,如今仍保護得好好的,有的地方甚至還有士兵站崗,這是因為他們懂得保護文化遺產,因為那些不是“為皇帝制新衣裳的裁縫師”搞的作品。我看到許多國家的雕塑作品以抽象派居多,一般都崇尚唯美主義,但以現實主義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也不少。不過,任何時代的作品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的時代氣息和特征。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悠久燦爛的文化,如敦煌莫高窟、大同石窟、大足石刻等雕塑群,都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但中國的藝術歷史與其他科學一樣,也因一些歷史原因存在發(fā)展斷層。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強化了保護發(fā)展的力度,加上同國際上的交流,這對我們的藝術發(fā)展大有裨益。
世界上有100多個知名頂尖人物當過我的肖像模特,我之所以能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內完成被我繪畫對象所認知贊許的作品,就因為我對歐羅巴種、馬來亞種、蒙古種等各色人種的骨骼特點和人體結構作過潛心研究。人體解剖學是通向繪畫和雕塑的一門必修課。少小學畫時必須模仿,但到了一定階段,就不能再一味循跡大家。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跟著別人的腳步想攀登藝術頂峰那是沒出息。我主張的“率真”,就如同老子所說:要師法自然,自然而然。搞藝術一定要真誠,來不得半點虛假。
我的繪畫和雕塑藝術是經過吸取中國的《三字經》,國外普希金、雨果的文學、盧梭的哲學、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之營養(yǎng)而成的,是融匯東西方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這是我所主張的“率真”理念的折射。
國家如今重視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這需要培植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既有實踐又有理論的藝術家。研究和創(chuàng)造的文藝品種和部類,既要有民族的、國家的,也要有外國的、世界的,不然眼光狹隘就做不出大事來。我們炎黃子孫就得做出前人沒有做過的偉大業(yè)績來,否則中華民族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