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耐人尋味
無錫市新街巷30號是著名學者、作家錢鐘書的故居。故居小巷原名“七尺場”,現(xiàn)統(tǒng)稱為“新街巷”。新街巷在標有“30號”門牌的一幢舊式民居左右墻角處,至今留存著“錢繩武堂”四個陰刻紅字花崗巖界石兩方。修竣的錢鐘書故居粉墻黛瓦,竹絲鑲門,是座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竹絲板門兩側,掛著一幅“文采傳希白,雄風經射潮”對聯(lián),故居內所陳列的家具,均為清末民初的物品,匾額楹聯(lián)的內容形制也按原樣恢復。錢鐘書就是在這座民居內度過了他的小學、中學時代。
錢鐘書故居錢繩武堂吸取西式建筑特點,是無錫的書香宅第。主體建筑面積504平方米,中有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側廂一間,東有備弄,弄底另有廚房、餐室、柴屋數(shù)間,后有花園。在花園內的西北角,有二層樓房四間,附屬平房數(shù)間,其中東首一間樓房稱“還續(xù)書樓”。樓后有平房一間,獨成小院,因園內有一樹盛開梅花,故名“梅花書屋”。
錢繩武堂與一般的民居有所不同的是,前后二進平面布局并不是傳統(tǒng)的矩形,而是呈平行四邊形,兩個對角分別是84和96度,加之梁架,包括椽等均隨此角度構成,形成一種極其獨特的空間結構。而鋪地的方磚、山墻等縱向則是按偏東9度,從而形成一個約6度的夾角,給人以一種既神秘又耐人尋味的感覺。建造者到底是出于何種原因和寓意,目前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江南書香門第
推開故居木門,迎面是著名學者、美籍華人顧毓琇題寫的“錢鐘書紀念館”匾額以及錢紹武塑的錢鐘書半身像。
故居第一進東第一間原是錢家寢室,第二、三間為錢鐘書父親錢基博教授寒暑假回來教督子侄之所,名為“后東塾”。錢鐘書少年時期常和幾位堂兄弟在此讀書、聽講、習字、作文。錢鐘書曾以此私塾為名寫過一部散文集,名曰《后東塾讀書記》。這里雖沒有像魯迅故居中的“百草園”,也沒有像柳亞子故居中的“復壁”,但從其文化內涵來看卻各有特色。后東塾現(xiàn)在陳列錢家族表及“錢繩武堂”各個杰出人才的生平簡介,其中有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這樣的文化泰斗,也有社會活動家、著名工商人士錢基厚和科學家錢鐘韓、錢鐘泰,教授錢鐘華,機械工程師錢鐘魯、錢鐘教,實業(yè)家錢鐘漢,銀行家錢鐘英,建筑學家錢鐘毅,革命烈士錢鐘儀等,其家族真不愧為江南一代書香門第!
西三間為錢鐘書居所,臥室內有簡單的木床、書桌、茶幾等,由于錢鐘書的大伯錢基成無子,錢鐘書便被繼為嗣子,因此大伯夫婦的臥室,平時便成了錢鐘書少年時代的小書房。在這里,錢鐘書由混沌未開竅的頑童成長為奮發(fā)上進的青年,逐漸感知人生,走向偉大。
第二進西三間為其祖父錢福炯居所,現(xiàn)布置了青年時期錢鐘書和青年楊絳相攜漫步于街頭之模型。在東三間錢鐘書父母居處,依據(jù)《圍城》中湘西茶坊之描述,擺放著方桌、大口碗、茶缸和蓑衣,墻上不規(guī)則地張貼著放大了的錢鐘書生活照。在這里你指點電子觸摸屏,可以瀏覽先生的巨作,著名的《圍城》用先進的燈光和電腦效果來顯示,而《管錐編》則制成了巨型的書的模型,其中錢鐘書當年的手跡和埋頭寫作的形象一一展現(xiàn)于篇中。第二進大廳懸有“錢繩武堂”匾額,兩邊有錢福炯集經史語撰聯(lián)“以蔽風雨,曰止曰時,相協(xié)厥居,孤始愿不及此;既勤垣墉,爰眾爰有,自求多福,汝兄弟好為之?!边@個“會客宴居及歲時祭享之所”,也是錢鐘書當年完婚的地方,為家族精神核心之所。
錢繩武堂的粉墻漆柱樸素淡雅,那一方方青磚,仿佛在向人訴說當年錢鐘書與玩伴在這里擺起乒乓桌打球的情景呢!客廳如今被布置成文學陳列室,展廳共分五部分:敏而好學,人中之龍;辛勤耕耘,文學大師;著作等身,學術泰斗;飲譽全球,光照后人;錢氏家庭,英才輩出。展廳內容將一個光彩照人的錢鐘書形象清晰而生動地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應驗狀元預言
據(jù)錢鐘書的叔父錢孫卿遺文介紹,“繩武堂”的堂名是由錢鐘書的祖父親自題額,并請當時的江蘇省省長、愛國人士韓國鈞書寫。查“繩武”二字,典出于《詩經·大雅·下武》篇的“繩其祖武”句,其意為遵循祖上的足跡走。故居門口一幅磚刻對聯(lián),上書“文采傳希白,雄風勁射潮”,由錢鐘書父錢基博所撰,這幅陽刻磚銘正統(tǒng)而循規(guī)蹈矩,有一種強烈的家族榮譽感使命感!“希白”乃吳越王錢的重孫、北宋文學家錢易的字,“射潮”二字典出于蘇東坡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的“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之句。相傳錢曾在杭州用弓箭射錢塘江潮頭,與海神交戰(zhàn),他在位期間大興水利工程,促進農業(yè)生產,對江浙一帶經濟的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這副門聯(lián),既稱頌了錢氏祖先錢的文采、武略,也顯示了撰書者的超群之才、浩然之氣,它與“繩武堂”之匾額互為呼應,可謂絕妙好詞!
門廳內有銅制錢鐘書雕像,旁書一副對聯(lián):“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此聯(lián)出自元好問詩《眼中》:“眼中時事亦紛然,擁被寒窗夜不眠。骨肉他鄉(xiāng)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錢鐘書自號“槐聚”,即出于此。此外故居大廳庭柱上還有一副抱柱楹聯(lián),系南通狀元張謇所撰,聯(lián)曰:“金匱抽書,有太史子;泰山聳桂,若潁川君。”也許張狀元早已聽說錢鐘書周歲時“抓周”,既未抓玩具也未抓瓜果食品,竟抓了一本書的故事;或是他已察覺到錢家祖孫三代文氣之盛,志向之高,故預言錢家會出像司馬遷那樣的大名人、鐘嶸那樣的大文豪。而如今錢鐘書先生果真成了舉世聞名的文學家,先生的幾個堂弟如錢鐘韓、錢鐘漢、錢鐘毅、錢鐘儀等,也分別成為學者、教授、愛國實業(yè)家和革命先烈,張謇的預言終于成為了事實!
賓客蜂擁而至
錢鐘書故居的修復工作于2002年5月完成。故居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開放,現(xiàn)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無錫市博物館負責管理。
故居修復根據(jù)“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采取棄新、復舊、補缺等方法,按原樣恢復建筑格局和構件裝飾,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建筑的時代特征和地方色彩。既做到新舊格調的吻合,又體現(xiàn)新舊設施的交融,重現(xiàn)了故居當年的居住環(huán)境和面貌。與此同時,有關方面還向海內外廣泛征集了“錢繩武堂”的住宅實物、錢鐘書及其家族成員的文物圖書資料,如桌、案、椅、照片、書信等。
斯人已逝,這空蕩的古宅里留著多少舊時痕跡。錢鐘書學貫中西,有“學界泰斗、文化昆侖”之譽,僅一部《圍城》不知傾倒天下多少文士,“錢學”正日益為世所重。
錢鐘書故居靜謐而干凈,錢鐘書紀念館的形式設計和陳列展示猶如一部書,一部真實反映錢鐘書先生人生軌跡的書,一部耐讀易懂的書,一部耐人尋味的書,一部催人奮進的書。
錢鐘書故居自開門迎客以來,四海賓朋蜂擁而至。盡管新街巷30號地處內巷,但每天前往觀眾多達2000余。逢節(jié)假日期間,參觀的游客更在5000之上,其中不少是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和外國人。一生甘于寂寞的錢鐘書,如今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關注!社會名流湯一介、錢遜、馮其庸、李希凡等紛紛贊賞政府對錢鐘書故居的保護,他們參觀后留言:“正是這些深烙著歷史印痕、具有深刻人文價值的信息,明白無誤地印刻著一個城市特有的文化命脈。如果一個城市丟棄了像錢鐘書這樣的人文痕跡,那剩下的只有蒼白,缺少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