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麗絲·萊辛出生在伊朗東北部一個貧困的家庭。迫于生計,她6歲時隨父母移居津巴布韋。她本應(yīng)該無憂無慮地享受童年時光,但災(zāi)難卻不期而至。12歲那年,她突然得了眼疾,她眼里的世界一下子模糊起來。為了安撫她,母親每天晚上回來,都要給她講一些外面的見聞。為了打發(fā)時光,她把母親講的見聞編成故事,沒想到,父母聽了她的故事后,竟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16歲時,她的視力漸漸恢復(fù)。她主動向父母要求出去做工,賺錢養(yǎng)家。她給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做保姆。這是個不聽話的孩子,為了哄他高興,她就編各種各樣的故事講給他聽。一天,孩子的父親偶然聽到她講的故事,對她說:“你講的故事很精彩,出自哪本書呢?”她害羞地說是自己編出來的。男主人吃驚地對她說:“一定要把你的故事都記錄下來,有一天,你也許會成為作家呢!”
20歲時,她結(jié)婚了。但她沒想到,婚姻卻成了她生命中的又一劫?;楹蟮?年,丈夫拿走了家里所有的財物,扔下她和3個幼子突然銷聲匿跡。想著茫茫的人生之路,她恐懼,心痛,她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為了排遣痛苦,她開始提筆寫小說。
31歲時,她感到自己實在無法養(yǎng)活3個年幼的兒子了,決定離開貧窮的津巴布韋,到外面的世界尋找生機。她帶著孩子搭乘客輪前往英國。此時,她的全部家當(dāng)只是背包中的一部反映非洲生活的長篇小說草稿。
來到倫敦后,她拿著那部長篇小說草稿到一些出版社去碰運氣,結(jié)果處處碰壁。但她不放棄,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她幾乎敲遍了倫敦所有出版社的大門,直到有一家出版社同意以《野草在歌唱》為題出版她的小說。連她自己也沒有想到,這部小說出版后竟吸引了無數(shù)讀者,整個倫敦出版界很快都認識了這位帶著3個孩子的年輕母親。
她由此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生活的方向——繼續(xù)寫小說。童年以來的苦難與坎坷經(jīng)歷,都成了她創(chuàng)作的素材。貧苦的出身,使她對弱者有著天然的親近與同情;對人性的深切關(guān)注,又使她以強烈的社會責(zé)任感勤奮寫作。
從1952年開始,她用17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暴力的孩子們》、《金色筆記》等多部長篇小說,她的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
2007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xué)院宣布,當(dāng)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為多麗絲·萊辛。迄今為止,她是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最高齡者。這一天,距離萊辛88歲生日還有11天。
回顧萊辛的一生,苦難一直伴隨著她。這是一種不幸,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大幸?
(莎湯果薦自《格言》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