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因參與山西省趙樹理文學獎評獎活動,認真讀了一些近幾年省內(nèi)作者發(fā)表的短篇小說?,F(xiàn)就獲獎小說《張樹的最后生活》和《故里物語》談點感想。
《張樹的最后生活》(王保忠,由網(wǎng)絡(luò)入《小說選刊》)是一位年輕朋友的作品,作品寫一個卑微善良、孤獨荏弱的小人物在壓抑與誘惑同在的世俗氛圍中,如何為其生命欲求所困擾、所捉弄直至殞滅的人生歷程。細膩逼真地展示了人物由欲望而絕望的種種情狀。這當中,作者彰顯人物性格,演繹人物的悲劇命運大體是通過四個精致的敘事層次呈現(xiàn)的。約而言之:一、張樹與村主任的交惡;二、養(yǎng)老院的生活見聞;三、張樹與賣貨女人的交往;四、小香港院(賣淫處)風波;小說中,各層意蘊不同,作用亦異。試賞析如下:
對第一層,作者著墨不多。是說張樹放羊時無意間邂逅村主任與馬二媳婦做愛,消息輾轉(zhuǎn)傳開,主任心存忌恨,于是施展手段,剝奪了他正常勞作、生活的權(quán)利,把他這個年僅四十八歲的漢子送入養(yǎng)老院。這一層是穿插寫出,作為背景交代的,但作用不可小覷。于此,既顯示了權(quán)勢者的淫威,也透露了他性格的懦弱,同時,也隱含作者對主人公命途乖蹇根源的批判性追尋。第二層,主要寫?zhàn)B老院愛講葷故事的石板老漢的悲喜劇,他的詭秘和調(diào)侃,催生張樹追求異性的欲念,以至老太婆的出離養(yǎng)老院都使他感到寂寞,但這顯然不是因為性,隱約透露出的是他兩性關(guān)系上的情感指向。還有,石板老漢曾經(jīng)自詡的風流韻事,由于他在石板老漢死后為其穿衣時對其生理殘疾的發(fā)現(xiàn),方知美事純系畫餅,石板不過是妄逞口舌之快。同儕的悲哀,他心有戚戚焉。憐憫凈化著他的心靈。而這個發(fā)現(xiàn),也讓人驚詫之余,進而有所憬悟:如此窘迫的生存境遇豈獨張樹為然,塵世間還有這樣一些族類!第三層,即與賣貨女人的交往,是一場重頭戲。起初女人對他和顏悅色,調(diào)侃嬉戲,甚至虛實參半,不乏溫情。女人唆使他學男人樣,學會抽煙喝酒,于是他頻頻買她的煙酒。他未嘗不明白女人生意上的用心,但他樂于如此。時日既久,便萌生了難以言喻的情感依戀。以致于當女人搬遷店址時,他備感落寞,甚至愁腸百結(jié)。對此,作者作了堪稱精到的心理描寫。而他苦思冥想的結(jié)果,是先以送花籃的名義送上五十元,后又到店里去買東西。結(jié)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女人一反常態(tài),非但不領(lǐng)情,反而把他痛斥、奚落一番。這不僅使他大為沮喪,而且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作為一個市井商女,惟利是圖,對一個窮光棍哪里會有超越買賣關(guān)系的感情!或許我們不應對女人市儈嘴臉責之過苛,而只應該怨他太癡。然而,癡中有真,這真,對照女人的淺薄、矯情就更顯得淳厚可愛。第四層,把小說推向高潮。在失落、迷惘、好奇、賭氣的復雜情緒驅(qū)使下,他終于照商女說的去了小香港院。然而,事到臨頭,卻“心忍不住跳了起來”以致于“垮”、“塌”得“一塌糊涂”,他“覺得對不住這個女人”。這里,除了顯示他床第之事的稚拙而外,又見出他于情、色間重情的一面。他似乎不能接受毫無情分的皮肉生意。于是他交了一半的錢。離去之前,女人說“明天,明天我等著你” 。而就是這句虛與委蛇的浮套話,在他,仿佛脈脈含情,視若千金重諾。他極為誠摯地表示“明天我準來”。然而,第二天,他如約而至,發(fā)現(xiàn)女人原來并非認真,于是,他又一次跌入情感的冰窟。小說這樣寫道:女人“迎了出來,但她卻愣了一愣,愣了一愣才把他讓進了屋。張樹是遲鈍的,可那一刻他卻從女人的一愣里悟出了什么呢。張樹想,我白想她了 ,我想了她一夜呢。她根本就沒想到我會說話算數(shù),說準時來就準時來,張樹就找不到感覺了?!痹凇白屓搜垧挼囊欢讶狻鼻埃皬垬湎胱吡恕?。這里,對人物的心理刻畫真可謂洞燭幽微,深及骨髓。他單純樸實,憨態(tài)可掬。在他貧乏的物質(zhì)生活情境中卻有著一種執(zhí)著的情感、精神旨趣?;蛟S,從世俗眼光看,他未免傻、呆。然而,這正是他的可愛之處。而文學也自有其超越性,于此,正可見出作者崇尚自然、本色、率真的審美傾向。誠然,他來小香港院,與其說是出于性的饑渴,毋寧說是為尋覓溫情。然而,在賣貨的商女那里得不到,在做皮肉生意的妓女那里就更得不到。就在他猶豫不決間,來了警察、記者,在倍感羞辱的情境下,糊里糊涂被帶到了派出所。小說由此高潮回落,而恥辱也把這個葆有真純,不諳世事,不為流俗所熏染而苦心孤詣追求真愛的漢子最終送上了不歸路。他服毒自殺了。一出讓人難以為懷的悲劇就此落幕了。
尋繹張樹的死因,求愛本無罪,純真更可貴。釀成如此悲劇,我想是不能居高臨下地從人物自身“國民性“中尋求說辭的,而只能歸咎于外部社會。如果說權(quán)勢者把他置于異常尷尬的生活境遇是其死亡的初始和根本原因的話,那么,拜物崇實、人情淡漠的社會風尚則是令他窒息、難以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也是更深層次的原因。不要以為貧弱之軀只有食色之需,作為普通人,誰個沒有超越生理層面的情感(愛)需求。應該說,張樹的遭遇所昭示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它所折射出的社會物質(zhì)與精神生活失衡、畸變、不合諧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社會痼疾。惟其這樣的社會背景,張樹最后的生活訴求才顯得如此不合時宜。實則這正是如今我們倍感匱乏而最該珍惜和呼喚的。
張行健的《故里物語》(原載《黃河》)是背景相同(故里)而內(nèi)容各異、相對獨立的四則短篇故事。題曰“物語”,大抵取了日本這一文學體裁的“故事、傳奇”之義。較之略嫌平淡的“故里故事”“故里傳奇”要新穎蘊藉些。事實上,這幾篇小說就其較強的故事性、傳奇性說,用這樣一個并不十分生疏的舶來語,不惟引人眼球,亦且桴鼓相當。
且看《三嬸兒》。九歲的三嬸給六歲的三叔做了童養(yǎng)媳。后來三叔當了兵成了團長,竟帶回了新的三嬸和孩子。三嬸并未顯現(xiàn)怨懟,也并不改嫁。心地善良的三嬸依然勤勤懇懇的操持家務侍奉婆婆,直至默默死去。故事本身或許不算新奇,但一波三折富于傳奇色彩的情節(jié)卻把故事演繹的有聲有色。其間,關(guān)于三叔消息的三次衍變,構(gòu)成故事情節(jié)的三次突轉(zhuǎn),從而對三嬸心境和命運造成不同影響。起初三叔不辭而別,有消息說,三叔跟部隊當兵了;繼爾有消息說,三叔陣亡了,最后傳來消息,三叔在部隊當團長了。每次消息傳來乃至最終令三嬸難以面對的現(xiàn)實,對三嬸都是巨大的心理沖擊。無常的因緣衍變,使三嬸心境不能不有大的起伏甚至驚悸。然而,無奈與苦難磨練的她愈益堅韌。小說并沒有過多地敷陳人物的心底波瀾,只一味描摹人物劬勞勤勉的一面。以此烘托人物的隱忍和善良,內(nèi)斂氤氳著悲憫。而對應著三嬸心境的嬗變,小說詩意地外化為四種“日子”:起初“日子雖清苦些,但在三嬸和全家人的勤勉里,過的還有滋有味,像椿葉兒一樣散發(fā)著清清淡淡的馨香?!甭犝f三叔陣亡了,“故里的日子,在憂愁和傷感中度過?!甭犝f三叔當官兒了,“喜悅?cè)缤瑘鲈旱臐{線,千條萬條鋪陳在三嬸眼前……日子是平靜而充實了。”三叔帶著新三嬸走后,“恢復了平靜的日子還是在拮據(jù)與窘迫中一天天過去了。”如此隱喻人物的心理和生存狀態(tài),別有一番滋味。
《球癡小鎖》寫動亂年代家庭成分不好的一個青年人由于籃球打得好,從而由出圈、擔糞的農(nóng)民,相繼轉(zhuǎn)入村籃球隊、化肥廠球隊,直至縣籃球隊。后因傷再不能打球,成為廠門房看門人。工廠倒閉,他失業(yè)下崗。隨之便不知去向,奇怪失蹤。最后,在舉行一次較高級別籃球賽時,人們清場時在賽場墻根發(fā)現(xiàn)他的尸體,原來是因為他買不起票,在越墻看球時摔死了。小說在跌宕有致的敘事中,展示一個小人物窮達榮枯的奇特遭際和命運。人物變幻不定的境遇頗也牽動人心。尤其是令人喟嘆的結(jié)局,更能引發(fā)人們對釀成悲劇的時代及社會根源的深長之思。
《鐵匠老鐵》寫老鐵及其兩個兒子打鐵生計的始末。于此,作者以審美的眼光生動細致地展現(xiàn)了老鐵手藝的嫻熟、諳練和出神入化。而在對其精湛技藝及社會影響的渲染中,同時突顯了人物堅韌豪邁的精神氣象。然而,事過境遷,兩個兒子去了鋼鐵公司的鑄造廠,融入有規(guī)模的機械生產(chǎn),而老鐵卻還固守著匠人生活,可惜已了無生意。末了,隨著老鐵的去世,極一時之盛,備受尊崇的鍛造技藝也成明日黃花,榮光不再了。這樣,小說就以一項兼有實用和工藝價值的民間技藝為原料和契機,由此生發(fā)、開掘、雕鑿,展示人物生存狀態(tài)和個體命運的變遷,傳統(tǒng)技藝向現(xiàn)代工業(yè)的遞嬗。不啻一曲傳統(tǒng)人文和技藝的悲愴挽歌。令人唏噓感嘆。然而,失落與獲得同在,新舊鼎革勢在必然。這就有了頗耐尋味的歷史與時代蘊涵。
《根壯老漢》以極細膩的筆觸狀寫主人公深山造林的情景。老漢的劬勞勤勉,山里的各色景觀,如臨其境,宛在眼前。然而,小說并未止于情景呈現(xiàn),為增強層次和深度,小說深入剖析了人物所思所為的心理和歷史根源。原來,在社會失去理性的狂熱年代,有根作為林業(yè)隊長盲從“上面”,帶頭砍伐山林,大造梯田。如今,“他愧、他悔”當年的“作孽”。居住深山,植樹造林實乃贖罪的心理使然。這就在揭示人物行為邏輯的同時,賦予小說分量和歷史感。讓人不禁今夕何夕,物是人非的嗟嘆。這個短篇畢竟單純,不以情節(jié)曲折擅場,然而,作者敘事行文慣有的散文詩一般的筆調(diào),在這里正有揚長補短之功效。
綜觀兩位的獲獎小說,命意,手法,各具丘壑,也各臻其妙。而在藝術(shù)趣味、精神上卻也有著大體相通的旨趣。歸納它們的成功要諦,大略說來,一在境界,一在敘事。境界顯示創(chuàng)作主體的品位與格調(diào),通常見諸命意和情懷;敘事見出作者的藝術(shù)功力,則須多方面的運思和技巧。
小說的命意要有意味,耐尋味。忌了無寄托,索然無味。怕直奔主題,一覽無余。也怕故弄玄虛,不知所云。文字垃圾、游戲、作秀、猜謎都要不得。要有思想含量和意義感?!稄垬涞淖詈笊睢芬庠谡故疚镉麢M流的氛圍下底層一隅小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從而,警策世人,關(guān)注他們的權(quán)利和命運。不消說,彰顯這個立意,選擇人生基本的食、色之性作為切入點是相宜的。然而,情、色、靈、肉均系生命欲求,如何把握,作何抉擇,就見出境界來。小說一面淡化人物生理需求層面的描寫,一面以綿密細致的筆觸曲盡人物心理和情感世界的紛紜景象。他渴望異性,并非好色,無關(guān)猴猿之想,更多的是緣于溫情的愛意,雖然,常常只是單向的。然而,涉閱冷漠甚至險惡感情沙漠的他,情、愛是至上的。應該說,正因為有此不落俗套的命意,把握了心靈、情感的主線,其格調(diào)才情真而不淫鄙,其故事才如此凄惻動人。
《故里物語》的幾個悲劇故事,或寄意社會批判,或旨在人性剖析,或發(fā)掘時代與歷史蘊涵,也都寄寓著深刻的命意。
至于情懷,他們小說中,大都寫了主人公善良、窘迫以致死亡的情境。雖則境況不盡相同,無一例外都可謂悲劇人物,而且是社會底層的人小物,即平民百姓。這種胸有大我、體察民瘼的襟抱,就有“民吾同胞,物我與也”(張載)之慨。更可嘉許的是,他們對這些人物傾注了深摯的感情,作品流露的悲憫之情沛然溢乎紙上。這情懷源于惻隱,同情,道德良心。十分可貴。孟子有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正是這種“仁心”促動著關(guān)注、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沖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悲憫,惻隱產(chǎn)生藝術(shù)效應。無此情懷就難以進入創(chuàng)作情境,勉強為之,亦“繁采寡情,味之必厭”(劉勰)。因此,對世態(tài)物情的人文關(guān)懷,不平則鳴的人道主義情感,是他們成功的精神保證。
關(guān)于敘事,只概略拈出五點,姑謂之:層次感,起伏感,合情理,擅描摹,知節(jié)制。就層次感說,《張樹的最后生活》,在細膩的心理剖析和細節(jié)描寫基礎(chǔ)上,層層推進,承轉(zhuǎn)自如,絲絲入扣。顯得自然熨帖,蘊藉內(nèi)斂。而在起伏感方面,《故里物語》更善于寓必然于偶然,情節(jié)曲折生動,戲劇性故事性強,故爾顯得奇詭動人。同時,在這些小說中,意外,偶然,也都合乎人物和情節(jié)必然與或然的邏輯構(gòu)成。它們或許會讓你驚異甚至錯愕,略一沉吟,卻在情理之中,并不流于荒唐怪誕。而小說情境的展現(xiàn)都由精細的意象描寫實現(xiàn),是“忘我”的對象化、客體化的呈現(xiàn),不是作者主觀化的講解和議論。并且敘事狀物都以塑造人物、展開情節(jié)為旨歸,描述話語都是故事文本的有機部分,沒有無節(jié)制的恣意鋪陳和游離逸出。如此種種,便是這些獲獎小說敘事層面的藝術(shù)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