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曾刊登侯嘉亮《大寫數(shù)字的來歷》說,系統(tǒng)使用大寫數(shù)字記賬訂契約始于明初。類似這種說法曾長期流行,但卻不合史實。
漢字壹貳叁伍等宇和一二三五音同義近,自出現(xiàn)后便逐漸通用。壹通一,始見于《管子·輕重》:貳通二,始見于《孟子》;叁通三,始見于《左傳·隱公元年》;伍通五,始見于《易·系辭上》。至于柒等,陸游說:“柒字,晉、宋人書或作漆,亦取其同音也?!薄耙假E叁肆伍陸柒捌玖拾,字書皆有之?!?《老學庵筆記》卷七)這是說的唐以前的事。不過,在唐以前,這些大寫數(shù)字尚未在經(jīng)濟活動中被廣泛系統(tǒng)地使用。
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三《觀岱岳造像記》考證說,“凡數(shù)字作壹、貳、叁、肆、捌、玖等字,皆武后所改?!边@一觀點其實早已被學術(shù)界普遍接受;而且一些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證實,帳目大寫數(shù)字的系統(tǒng)使用也的確始于唐代。
白居易《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中說:“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柒捌萬貫?!卑拙右状宋哪俗嗾郏皇琴~冊,卻也用大寫數(shù)字記數(shù)。敦煌和吐魯番出土的唐代文書,凡會計賬目、借貸契約的錢物數(shù)量、規(guī)格乃至期限等事項,普遍使用大寫數(shù)字記錄和書立。如唐天寶四年河西豆盧軍會計賬記:“綿等總壹萬肆仟隆佰柒拾捌屯匹……壹仟玖佰貳拾屯壹拾銖大綿?!?見《敦煌資料》)天寶十三年交河郡會計賬記:“郡坊帖馬隆匹,迎官,八月二十四日食麥肆斗伍升”,“帖岑判官馬柒匹,共青麥叁斗五升?!?《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十冊)借貸契約也舉兩例。辛丑年賈彥昌貸生絹契:“辛丑年十月二十五日,賈彥昌緣往西州充使,遂于龍興寺上座心善于面上貸生絹壹匹,長叁拾柒尺貳寸,幅壹尺捌寸。又貸帛花綿綾壹匹,長貳丈叁陸寸,幅壹尺玖寸半。自貸后,西州回日還,利頭好立機兩匹,各長貳丈五尺?!疚锵奕牒笠荚逻€納?!?《敦煌資料》第一輯)龍朔元年龍惠奴貸練契:“龍朔元年八月二十三日,西鄉(xiāng)人龍惠奴于崇化鄉(xiāng)右(左)憧惠邊舉取練叁拾匹,月別告利肆匹。其利若出月不還,月別罰練壹匹入左。”(《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
迨入宋代,官府文書用大寫數(shù)字記數(shù)已成定制。程大昌《演繁露》卷三說:“今官府文書,凡記其數(shù),皆取同聲之字,借以為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為奸耳,本無義理可以與之相更也?!?/p>
作者單位:邳州市國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