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草長鶯飛。
蘇州城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使得這幅芳草萋萋、鶯歌燕舞的江南春意有了濃濃的人文底色。于是無怪乎外鄉(xiāng)的才子也要“三生花草夢蘇州”了??础阊┖:臀魃降拿坊ù笃卦诔俏髂狭魈手迪?;蘇州城中的小巷,在綿綿春雨的滋潤與熏染下,也更顯丁香花般的悠長;于是,這城東面的漿麥草就為春天的青團子暈染上了濃濃的綠色。
一、 青團子來哉
煙雨清明。麻色石條路上蒙著油亮的光,有點兒濕潤,星星點點。那色澤,好像就是青團子的感覺。正宗的正儀青團子翠綠而濕潤,即便風(fēng)干兩天,依然看起來還是翠綠如滴。秘訣就是用一種叫漿麥草的野草上色。一般在立春之后一周就到野外去割漿麥草?;貋砭徒⑾?、切、榨,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正儀青團子色澤碧綠、入口清香全仗這野草。
熱氣騰騰的青團子甫出籠時,一排排、一列列,端正軟塌地碼在荷葉上。那碧綠的團子上面還有蒸氣凝結(jié)的細小水珠,生動得像美人鼻尖滲出的汗珠點點,青翠欲滴。
二、 前世青團子
蘇州的吃食最有講究,一年十二個月,一月一樣寶,每一樣都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不過傳說到了青團子這里就總讓人有些惆悵。主人公叫介之推,東周列國故事里還有很濃重的一筆。他是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的忠臣,重耳當(dāng)年亂離的時候沒有飯吃,他曾割股啖君。后來晉文公回國成就事業(yè),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卻帶著母親歸隱了山林。晉文公也傻,并不懂得人各有志,一廂情愿放火燒山,希望逼迫介之推下山做官。沒想到將寧死不下山的介之推燒死了。晉文公無地自容,規(guī)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嚴(yán)禁煙火,吃寒食,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帶冷食到介之推墓前拜祭、掃墓,以表懷念,而祭品的主角就是青團子。
另一個傳說跟大禹有關(guān)。當(dāng)年大禹治水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因而下降,水患平息,也為太湖流域種植冬小麥創(chuàng)造了條件。于是,清明之際,蘇州人民紛紛用精美貢品祭祀大禹。有位年輕的后生,認(rèn)為這樣與大禹生前的節(jié)約品格不相和諧,大禹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不安心。于是,他與大家商量用清明時節(jié)返青的冬小麥葉汁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團子,作為貢品祭祀,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以后,每當(dāng)春風(fēng)吹綠江南岸的時候,青團子也就走上街頭了。蘇州城中的糕團店、面餛飩店都會擺出青團子的臨時攤點,扯出正儀青團子的招牌,現(xiàn)做現(xiàn)賣,以饗蘇州市民。介之推和大禹如果有靈的話,也會為蘇城這道獨特的城市風(fēng)景線而會心吧。
除用作祭祀之外,清明之季,江南坊間還流行吃“清明團”,其實就是青團子。因為“清明”與“聰明”諧音,于是又有此日生子最聰明的說法。許多人家抱著嬰兒向鄰里乞討“清明團(青團子)”,謂之為“討聰明”。青團子在這兒又起著討口彩的作用。
三、“青”是一種味
有個詩人朋友說,蘇州人把春天里第一次吃青團子叫做“嘗春”,品嘗春天的味道,多么浪漫啊。只有這個時間,這種團子,才有這樣獨特的清明味道。清淡、清澀而清甜。而青團子獨有的那層碧綠的糯米外衣,卻像是江南少婦身上的素色衣襟。淡而樸實的外衣之下,實有讓人琢磨不透的內(nèi)質(zhì)。
我也在酒店吃過幾次青團子。實在沒有什么印象。觥籌交錯,談笑風(fēng)生中渾然未覺。轉(zhuǎn)念低頭,卻發(fā)現(xiàn)盤子里邊是幾個鴿子蛋大小的青團子,還加了奶油,但就是沒有“青”的味道,搖搖頭,便有些敗興了。
朋友說:青澀味緣于給青團子上色的野草,清心敗火;青團子之甜,在于糯米和豆餡原味;那么清淡呢?清清淡淡,也許是一種人生的真味吧。
(南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