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看不得青春期的女孩子吃正餐像貓咪一樣——一邊對飯菜挑挑撿撿計算著卡路里,一邊嘟囔著“肥死啦”或“這個月又重了一斤”之類的嘮叨……可是,親愛的妹妹們,你真該知道有多少人在羨慕著你們水色的青春和臉頰上肉嘟嘟的baby face。
也看不懂快餐店里的“小豬弟弟”和“小象妹妹”們?yōu)槭裁茨敲窗V迷于可樂、漢堡、油炸食品和大桶的冰淇淋——明明知道那是導致體重增加的罪因啊。
沒有人會拒絕美麗。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帶給你健康的身體,而青春,正是因健康才能更美麗地綻放。
落入貪食星球?
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千與千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小女孩千尋與父母旅行到陌生奇怪的小鎮(zhèn),父母被鎮(zhèn)上餐館中的美食所吸引,欲罷不能,開始大吃,一直吃到被魔法變成了牲畜,于是千尋開始了對父母的拯救。
當時看這部動畫片只覺得荒誕和離奇,可現(xiàn)在卻覺得,宮崎駿并非虛構(gòu)。沒錯,我們正漸漸陷入貪食的陷阱:沒時間吃早點,中午時分饑腸轆轆,于是沖到食堂敞開肚皮猛吃,一頓飯要吃回兩頓飯的感覺;
自助餐廳里,面對豐盛的食物,總是抵御不住誘惑,把餐盤堆到滿得不能再滿;
無法抗拒必勝客、KFC和麥當勞的吸引,對漢堡、比薩和各種油炸食品欲罷不能;
為了考試和繁重的課業(yè),我們花盡了心思,焦慮之下,喝下了一瓶瓶可樂、奶茶、咖啡,吃下了一包包薯片、零食。
就這樣,我們吃下去的早就超過了身體的需要!
報應很快就來了,雖然我們不會變成動畫片中可怕的牲畜,但是曾經(jīng)玉樹臨風的小帥哥和婀娜多姿的小美女,卻變成了小熊維尼一樣的圓嘟嘟。
警惕享“瘦”的代價
瘦身之風愈吹愈盛,“瘦就是美”已經(jīng)成為少男少女們的時尚觀念。甚至有不少青少年盲目地采用節(jié)食和服用藥物的方法企圖短期內(nèi)減輕體重。
在香港,一家機構(gòu)對近千名青少年進行了調(diào)查。其中近8成受訪者有減肥計劃或者正在進行減肥。而他們大部分人的體重正常甚至還沒有達到標準。這些青少年的理由是,肥胖令他們?nèi)狈ψ孕?,并且會被人取笑或被歧視。而他們對自己身體最不滿意的部位是大腿和肚子。為了使自己變得“漂亮”,他們使用了各種瘦身招術(shù),其中主要是節(jié)食和吃藥。
在日本,神戶女子學院生野照子教授調(diào)查了1250名大、中、小學生,78%的中學、大學女生“擔心體重過重”,小學生“擔心體重過重”的也達73%。
在歐美,厭食癥向來是青少年排行前三名的問題之一,除未婚懷孕、藥物濫用外,就是厭食和暴食等飲食失調(diào)問題。青少年愈來愈注意自己身材,在目前瘦才是美的價值觀下,青少年厭食癥患者有增加的趨勢,已經(jīng)成為棘手的社會難題。
其實這些青少年都知道減肥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正值發(fā)育年齡的青少年。但是由于社會上不斷宣傳“瘦即是美”的觀念,所以很多年輕人無論現(xiàn)在體重如何,均希望通過瘦身使自己的體型變得“更完美”。青少年有時間打扮自己,更注重自己的身體形象,為保持體態(tài)輕盈而導致厭食癥的人也更多。
愈傾向嫌自己胖的女孩子愈容易患厭食癥,缺乏社會支持、沒有人傾吐心事、三五好友相約減肥、不善處理自我情緒的青少年,也愈容易成為厭食癥患者。這些少年通常只比標準體重胖一、二公斤,但很可能在親友調(diào)侃下,就拼命減肥,許多人因此變成皮包骨、皮膚變薄、心臟功能變差,甚至死亡。
吃多少才合適?
從自身感覺來衡量,每頓飯后精力充沛,到下一餐前,有一點兒饑餓感就好。
如果每一餐都吃到有了飽的感覺才放下筷子,其實已經(jīng)超標了。長期處于飽的狀態(tài),人體對食欲的調(diào)控機制就會慢慢失靈,對飽的感覺變得遲鈍,這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惡性循環(huán)。
人的大腦中存在饑餓中樞和飽食中樞,它們和大腦皮質(zhì)一起,通過胃腸道的反應對人的食量進行著有效控制。當胃排空后,大腦皮質(zhì)收到饑餓信號,神經(jīng)中樞就會向饑餓中樞發(fā)出進食指令,而向飽食中樞發(fā)出抑制指令,這樣我們就開始進食。當胃腸道感覺到膨脹,就會把飽食信號通過反射的方式發(fā)送回去,于是進食停止。
貪吃、多吃并不總是因為饑餓,而是一種長期習慣。當人們聚餐或邊吃飯邊想別的事情時,往往會花很長的時間,注意力集中在聊天或其他事情上,飽腹感反應相對遲鈍,容易吃得過飽。吃東西時狼吞虎咽,吃的速度快過了飽食信號的傳遞速度,也會過度攝取。
用“心”飲食
2007年11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的研究顯示,少吃20%就能讓你的壽命增加20%!所以請相信:“餓”有好報!吃到意猶未盡的7分飽,絕對是每個人的健康必修課!
歐美目前正流行一種兼顧心理減壓的飲食法,即“用‘心’飲食”(Eating Mindfully)。這種飲食法,關(guān)注你是否饑餓、孤獨、痛苦、無助,并開出了處方。實際上,為什么吃和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飯前使用這個小“魔法”,用“心”品嘗,你會有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受:
1.手中拿起一片面包,仔細看著它,想想你會用怎樣的詞來形容它;
2.把面包拿近,試著“看穿”它,你看到了什么;
3.閉上眼睛,花半分鐘仔細聞它,想象大片麥田正迎風搖曳;
4.撕下一小塊面包,輕輕放在嘴邊,試著體會它的觸感;
5.將一小塊面包放進嘴,感受它的豐富味道;
6.緩慢地品嘗每一口面包并想象食物能帶給你能量和營養(yǎng),直到吃完整片面包;
7.心里洋溢著感謝,向所有制造這塊面包的人道謝:農(nóng)民、廚師、司機、售貨員。
飲食觀點YES or NO
1.饑餓=食欲?
NO!身體產(chǎn)生饑餓感是由體內(nèi)的刺激產(chǎn)生。胃里沒東西時會收縮,如果還不補充食品,就會引發(fā)輕微的頭暈、發(fā)抖及血糖降低等癥狀。與饑餓感的形成完全相反,食欲是由外在刺激而產(chǎn)生,如美食光鮮的外表及香噴噴的味道等引發(fā)的。
食欲和饑餓感常常被混淆,因為產(chǎn)生時都會出現(xiàn)同樣的現(xiàn)象──唾液開始增加,胃也開始收縮。不同的是,如果不加理會,食欲感很快就會消失。經(jīng)常節(jié)食的人比較不容易區(qū)分自己是真餓了,還只是嘴饞,當他們一旦向食欲投降,就會忍不住特想吃高熱量食物。超重的人,不是讓自己挨餓就是吃得太撐。于是他們更容易掉入饑餓──暴食的陷阱。如果少食多餐,就不會產(chǎn)生這種難以抑制的強烈渴望。
2.天生貪吃?
Halves。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叫 Leptin 的蛋白質(zhì),這種蛋白質(zhì)在決定食欲的大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生理正常的人如果食欲超大,很可能是童年時家庭的喂養(yǎng)習慣所造成的。那些用奶瓶喂奶的嬰兒,常常被喂過多的牛奶,養(yǎng)成吃的比需要的多的習慣,而這種習慣也會一生相伴。
出生的季節(jié)也可能影響胃口,寒冷天氣出生的人,食欲通常比出生在溫暖季節(jié)的人更好。
3.鍛煉后食欲更旺?
NO。很多人覺得運動會讓肚子更餓。事實上,運動后,身體會釋放出一種能夠抑制饑餓感的化學物質(zhì)。從長期來看,運動能幫助穩(wěn)定胃口。常運動的人更能控制自己的食欲。研究發(fā)現(xiàn):有規(guī)律地進行運動的人會吃更多的高碳水化合物、低卡路里的健康食物。
4.眼大肚子???
YES!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營養(yǎng)學教授布萊恩·沃辛克,將54名志愿者分兩組,第一組用普通碗喝湯,另一組的碗?yún)s被暗地里做了機關(guān)——底部與一個大湯鍋相連。結(jié)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第二組人喝的湯比第一組平均多出了73%,攝入的熱量也平均多出了113卡。但兩組人自我感覺喝飽的程度基本相同。沃辛克教授評價:“這說明人們是用自己的視覺,而不是胃部的實際感受來判斷該攝入多少熱量的。對于飲食控制來說,這很危險?!?/p>
(張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