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業(yè)招聘和大企業(yè)有著完全不同的方式。教科書上講的都是大企業(yè)的招聘方式,如果小企業(yè)照本宣科,那準死無疑。
兩個小朋友合伙辦了一個公司,因為是朋友的孩子,所以禾二奉命“顧問”。其實也用不著禾二指點江山。兩個孩子都很聰明,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做的又是他們老師的產品,一種電子控制儀。技術上據說是很先進,國內生產的不多,目前主要依賴進口,靠著中國人的成本優(yōu)勢,所以這種產品還是有一定的市場。而且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確實沒用著禾二怎么“顧問”,兩個孩子就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很賺了一些錢,兩個人的收入甚至讓奮斗了幾十年的禾二都感到羨慕。不妙的只有一點,就是兩個孩子基本是靠老師的關系打天下,老師出技術,白給;老師出關系,還是白給。碰上這么一個老師,真是兩個孩子的福氣。但是商業(yè)社會,一切都講究交易,碰到這種雷鋒式的老師,時間長了反而不好辦。而且一個老師的社會關系終歸有限,而企業(yè)卻要不斷發(fā)展,這樣兩個孩子的短處就逐漸顯現(xiàn)出來,企業(yè)也慢慢有陷入困頓的征兆。
找禾二,問禾二怎么辦。禾二說,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弄明白問題出在哪里。你們兩個人都是很聰明的,別人給你們鋪好路,你們自己也能夠走得很好?,F(xiàn)在的問題就是,別人給你們鋪好的路,你們都已經走完了,可供來回往復的,是從研發(fā)到生產這半徑,你們都已經走熟了,趟成大道了,即使閉著眼睛也不會迷路。但是再延伸出去,到了市場上,你們的老師只給你們鋪了若干條小道,而且這幾條小道能夠到達的終點,你們也都已經到達了?,F(xiàn)在要開辟新路。禾二觀察了近一年,發(fā)現(xiàn)你們兩個人什么都好,雖然不太擅長與人打交道,但如果把一個關系交給你們,你們也能夠維護得很好,但是碰到陌生人,你們就面紅耳赤,像兩個閨女,連句囫圇話兒都說不清楚。好像學工科的人,看起來都有這個“毛病”,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夠克服的。為今之計,只有請人來幫助你們。就好像三環(huán)套月,現(xiàn)在你們已經有了兩環(huán):你們的老師是最頂上的一環(huán),你們是中間的一環(huán),但是下面沉入市場的一環(huán),你們缺失了,就套不住月亮?,F(xiàn)在你們自己應該想想,怎樣把這缺失的一環(huán)補上。
聰明人一點就透,不用多話。禾二話音未落,兩個孩子立即就說,那就麻煩禾二老師幫忙推薦幾個市場方面的專家。禾二看著兩個孩子,哭笑不得。要專家,還一下就要幾個。商品經濟時代,專家至少包括著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報酬高;第二,要求服務機構門面堂皇。這兩條兩個孩子都辦不到。而且小機構請專家,如果老板能力不夠,往往反被專家所掌控,嚴重的甚至被挾持,這是禾二一貫不主張的。禾二說,招聘吧,素質夠,自己培養(yǎng)的人,信得過。將來有機會再發(fā)展成股東,公司就穩(wěn)定了。
于是禾二教給他們小公司招聘方法。第一是在哪里發(fā)廣告,根據招聘的不同崗位,應選擇不同的廣告發(fā)布媒體,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里有非常多的講究,也算是半個專業(yè)的活兒吧。
這以后禾二到昆明出了一趟差,在機場就接到兩個孩子的電話,說第一批檔案已經篩選出來了,明天上午就要開始面試,請禾二屆時無論如何撥冗過去看一看。第二天比約定時間提前了半小時到達,主要是禾二想看看他們初篩出來的候選對象究竟都是些什么樣的人。這一看檔案弄得禾二又是一個哭笑不得。因為二十幾份檔案里面,大多數都是大學生,還有幾個碩士生。禾二說,不是反復叮嚀你們,最好是職高生,其次是高中生,只要嘴巴子利落,能把產品講清楚,人機靈,能夠見風使舵,哪怕初中生也不妨嗎?怎么又弄了這么一堆大學生、研究生呢?兩個人吭吭哧哧,說了半天,禾二明白了,第一,他們是高科技企業(yè),弄幾個高中生、初中生不像話;第二,覺得大學生素質高,接受能力強,提升潛力大,將來會有更好培養(yǎng)前途;第三,反正現(xiàn)在大學生就業(yè)難,招一個大學生,薪水并不比高中生、初中生多多少,成本同等的情況下,學歷自然應該就高不就低。
這怎么說呢?不能說他們講得沒有道理,問題是,招聘什么樣的人,要區(qū)分崗位,一個內勤雜務,也非要大學生,而且非要名牌大學畢業(yè)生,就未免荒唐。同樣,他們這次招聘的是市場開發(fā)人員,而不是產品開發(fā)人員。前者要敢打敢拼,思維上少束縛才好,后者要沉穩(wěn)踏實,“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才好。當時看也講不清楚,而且兩個人思想上未必就立即能接受,面試卻馬上就要開始,禾二只好說:那就按你們的想法試試吧!
其后的3個小時,禾二就扮做一個筆錄員,坐在旁邊看他們招聘,倒也頭頭是道。一上午面試了6個人,禾二不準備看下去了。中午吃飯的時候,兩個人問禾二怎么樣,臉上笑吟吟的,很自得的樣子。禾二苦笑,說很好,只有兩個問題,第一,到底是你們在招聘對方,還是對方在招聘你們,想清楚了嗎?第二,你們到底是想賣給別人未來,還是想賣給別人現(xiàn)在?兩個人聽了,愕然地看著禾二。禾二只好進一步解釋:對于第一個問題,禾二看一上午都是你們在談,別人在聽,你們兩個人好像都變成了演員,而你們要招聘的人卻變成了觀眾;對于第二個問題,你們把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給你們的招聘對象描述企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前景上,而對對方進入公司后,立即能獲得的東西卻輕描淡寫。對于第一個問題,你們花了一上午的時間與對方面談,想要達到的目的應該是盡可能深入地了解你們的招聘對象,現(xiàn)在卻變成為了對方了解你們和理解你們而努力;第二個問題,描述公司的未來固然重要,這叫企業(yè)愿景,是時下一些公司很追求的“文化”,但是要區(qū)分對象。對于其他一些崗位上的人員來說,“愿景”是很重要的,尤其對于知識分子,“愿景”往往能夠產生難以想象的吸引力,有些厲害的老板,甚至光靠“愿景”外加兩個饅頭一碗水就能夠讓人死心踏地,但是市場開發(fā)人員不一樣。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跟金錢打交道,一般都是現(xiàn)實主義者,他們的特點是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一些素質較高的市場開發(fā)人員,在優(yōu)先考慮現(xiàn)實利益的同時,也會把目光投向未來,但他們只會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未來,而不會將自己的未來與某個特定企業(yè)進行捆綁。所以即便是一些理念非常領先的企業(yè),也從不會在“文化”上對市場開發(fā)人員進行企業(yè)忠誠度的培養(yǎng),假如某位市場開發(fā)人員對企業(yè)格外重要,那么,也一定是優(yōu)先從“利益”上進行鎖定?!霸妇啊痹圃?,對市場開發(fā)人員作用不大,一般也只是作為輔助工具。禾二讓兩個人想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多數企業(yè)對市場開發(fā)人員都實行“底薪+提成”的報酬方式,而對其他即便同樣有條件的崗位,實行這種報酬方式的則要少得多。
禾二看出來,兩個人對禾二的話,似乎不太以為然。知識分子創(chuàng)業(yè),這大概也算是一個特點,就是比較有主張,而且比較難于從流行的書本教條中拔出來??磧蓚€人的表情,禾二心里默念一下,覺得即便此次招聘失敗,成本上對兩個人負擔也不大,就算是讓他們花錢買個教訓吧,于是閉嘴。下午和第二天的面試禾二都沒有參加。
這次他們精挑細選,一共招聘了6個人。兩個月以后禾二去問,6個人已經走得一個不剩了,當然有主動走的,也有被他們轟走的。兩個人說起來對這些人都是一肚子牢騷,好像每個人都是一身的缺點。這個也有可能,世界上沒有缺點的人到哪兒去找呢?關鍵是做老板的人,應該將員工放到能隱藏他缺點的崗位上,而不是將員工放到盡量彰顯甚至有效放大其缺點的位置上。所以在禾二看來,關鍵不是那6個新進員工不對,而是這兩位做小老板的從一開始就錯了。
一個月后,公司進行了第二次市場開發(fā)人員的招聘。這次禾二很強硬地提出來,要么完全聽禾二的,按禾二要求的做;要么他們就自己來,禾二就不摻和了。免得將來有功禾二沾不到光,有過卻全是禾二的。禾二的辦法:第一,招聘廣告全發(fā)在報紙上,網站不適合招聘市場開發(fā)人員;第二,檔案由禾二選,禾二看兩點,一學歷,二經歷。學歷職高最好,高中畢業(yè)也不壞。第三,禾二負責面談。其實禾二不談,準備了幾個話題,讓招聘對象自由談,禾二只是起一個創(chuàng)造談話氣氛的作用,這是禾二的強項。由禾二主談的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市場分析和報酬原則,目的是讓招聘對象對未來進入公司后的“回報”空間和回報方式心里有底。第四,對第一批篩選出來的對象請吃飯請喝茶,兩次以后就篩出了第二批對象。禾二一直覺得,飯桌上是觀察一個人為人處世和靈活機變的最好地方。第五,短期培訓,過程結束就自然篩出了第三批人。第六,給每個人一張小單子,介紹老客戶讓他們自己去談,但自己從旁觀察控制,以免出太大差錯,惹老客戶不痛快。一套程序下來,最后十幾個人就剩下了3個人,現(xiàn)在都已經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