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覺得,人需要電影院,就像夢需要夜晚一樣,總要有個地方,落腳我們的靈魂。哪怕,你在那一束曖昧的光線下,發(fā)呆,遐想,睡覺。
我最懷念的,是讀本科時的電影院。當(dāng)時的大學(xué),座落在一個遠(yuǎn)離繁華的小城里。一所大學(xué),兩家醫(yī)院,三個超市,幾條跑著人力三輪的小街;對著青石板路,你前腳剛過,后面便有人潑出洗臉?biāo)?;廣場上不到十點,便人影寥落,燈光清冷;幾處年代久遠(yuǎn)的歷史遺跡,除了偶爾的幾個游客,基本上,被人遺忘。這幾乎便是小城的全部。所以當(dāng)我在讀大學(xué)后的第一個星期,發(fā)現(xiàn)了那家在不顯眼處的電影院時,那種欣喜,絕不亞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限不能即刻將這小塊地圈了去,歸自己所有。
電影院的生意,算不上好,每次去,都是稀稀拉拉的十幾個人,東一片西一片的,像是營養(yǎng)不良的田地,無人經(jīng)營,便荒掉了。但于我這類影癡,倒是好事,可以在燈熄滅的時候,偷偷溜到后排的包廂里去,舒舒服服地享受一場視覺的盛宴。
如果心血來潮,趕去看通宵,那最后兩排的包廂,絕對是最好的去處。甚至比宿舍的硬板床還要舒服,件著港臺片女星發(fā)嗲的癡怨,和旁邊已響起許久的男人的呼嚕,上下眼皮輕輕一吻,便飛快入了夢鄉(xiāng)。
但這只是淡季的待遇。倘若趕上周末,學(xué)權(quán)里戀愛的男女無處可去,全奔了過來,我便只有望“床”興嘆的份兒。此時的電影院,像是一個熱鬧的雜技場,嗑瓜子的,嚼檳榔的,吃冰趾凌的,趁著電影開場前十分鐘談情說愛的,街頭小混混與校內(nèi)混世王互相打量著打算干一架的,誰家的小孩走丟了哭鬧著找媽的,全在這暫時的舞臺上,亮了相。那一刻的熒幕,反倒隱退了,成為可有可無的配角。等到燈光倏然熄滅,舞臺便移了位,下面喧鬧的一群,像哭然接到命令似的,集體噤了聲。但那嗑瓜子的聲音,還是會像一只啃嚙的老鼠,無休止地繼續(xù)下去。
人多自有人多的好處,若是電影精彩,那好,便因了下面的叫好聲,漣漪似地一層層擴(kuò)展開來;假若電影很爛,女星哭得矯情,男星替身露出破綻,那臺下的嬉笑怒罵聲,亦會讓這部可憐的電影,有要隨了男女主角跳樓的羞愧。等到電影散場,白亮的燈光次第開啟,女生的臉上一片潮紅,男生手心里浸出汗來,木椅翻轉(zhuǎn),腳下更是咯吱咯吱地如一場好年景的雪。那厚厚的瓜子殼,踩踏上去,將那電影里沒有做完的夢,又溫暖地延續(xù)下去。我喜歡那種寂寥空落的感覺,意猶未盡,帶著一點點惆悵,就像一個還沒有做完便被人吵醒了的夢。
像所有俗爛小說里的情節(jié),我與J的愛情,就是開始于電影院。我與J的愛情,也終于在流轉(zhuǎn)的先影里,瓜熟蒂落。我依然記得我們看過的第一場電影,是韓國小生張東健主演的《讓我們接吻吧》,盡管電影純潔到只有最后隔著玻璃的深情一吻,但兩個人依然看得臉紅心跳,且沒有阻檔住此片的名字給我們帶未的致命的誘惑,于慌亂中,有了人生中的初吻。及至后來看各國浪漫愛情電影,我們早已能夠練到從容不迫地迪看著電影,邊含情脈脈地彼此對望著了。
大學(xué)畢業(yè)的時候,我和J去看了最后一部電影,法國的《新橋戀人》,當(dāng)男女主角在塞納河上狂舞的時候,我知道,那舞盡后的悵惘,將不復(fù)再未。
而今我來到北京,可以在更豪華的影院里,看更多精美的大片,但昂貴的電影票,也讓這種享受,成為月末的奢侈品。
后來偶爾路過小城,看見電影院的門口,懶散織著毛衣的女人,阿貓阿狗自由地出入,尋著掉落在椅間的爆米花,或者巧克力。墻上的黑板上,依然標(biāo)暑“兩元一場/學(xué)生半價/通宵5元”的字樣,而隔音不好的影院里,正傳出小馬哥義薄云天的呼喊聲。那一刻,我終于知道,我所懷念的東西,依然在流光溢彩中,如一株樹,安靜地在角落里生長。
而知道夢還溫暖地安放在那里,就好。
(責(zé)編:少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