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王啟國
在我高中畢業(yè)前的那一周,我們20位高三年級的學生被數學
老師約克先生叫去參加一個神秘的會議。為什么會是我們?我們感到很納悶。
約克先生打著蝶形領結,戴著角質架眼鏡,遞給我們每人一個白色小盒子。
“在里邊,”他微笑著說,“你們會發(fā)現一個鑲著一顆小珍珠的手鐲或者領帶別針。孩子們,這珍珠代表著你們的潛力,好比放在牡蠣中的種子能長成價值連城的珍珠一樣,你們每個人身上都埋下了一顆非凡的種子,你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建樹的?!?/p>
當我注視著這顆鑲嵌在銀手鐲里的小珍珠時,我咬著嘴唇,不讓眼淚流下來。這些話要是早一天說,在我知道自己懷孕之前說,那該會有多大的意義啊。我懷孕的消息宣告了我和母親夢想的破滅。
從我記事起,母親便堅持每周攢上幾美元,以供妹妹瑪麗安娜和我上大學用。她告訴我們,接受教育是我們擺脫在家鄉(xiāng)科爾達拉小鎮(zhèn)做煤礦工人的生活的唯一出路。
父親因肺結核住進療養(yǎng)院時,我才3歲。幾年后,他去世了,母親靠從街角處那家食雜店幫工領來的工資供養(yǎng)家庭。生活的艱辛,使她夢想著有一天瑪麗安娜和我能改變這種生活。
盡管我和男友丹都想先念完大學,但我高中畢業(yè)后,他與我還是結婚了。等到丹大學畢業(yè)的時候,我們的第二個孩子也已出生了。因為要支撐逐漸龐大的家庭,丹入伍了。我們不得不開始了在不同的軍事基地間搬來搬去的生活。在這期間,第三個孩子也降生了。一直以來,看著懸蕩在手腕上的手鐲,我想知道約克先生到底在我身上看出了什么非凡之處??墒?,一直沒有答案。最后,我把手鐲丟在了抽屜里。
七年后,丹在科爾達拉附近找到了一份文職工作。因為我們最小的孩子也上學了,于是,我便投身于志愿事業(yè)之中。在這個躁動不安的時期里,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工作——商店文員、有氧運動教練。
我忙得不可開交,我在幫助別人,同時也在增加家庭收入。但我仍時常打開抽屜,看著那手鐲上的珍珠,想:比起當年約克先生看到的小珍珠,你長大了嗎?你有潛質,一定要找出它!發(fā)揮它!夜闌人靜時,上大學的目標總讓我無法入眠。但每每這時,我都會打退堂鼓:我已經35歲了呀!
母親肯定是從我的騷動不安中看出了蹊蹺,因為一天她在電話那頭說:“還記得我為你們上大學攢的錢嗎?還放在那兒呢。”十七年的光陰并沒有磨滅母親的夢想。
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鼓起勇氣,終于在1996年9月,我被庫茨湯恩大學錄取了。當能力傾向測試表明我適合從事教師職業(yè)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在我的意識里,教師應該是像約克先生那樣自信的人所從事的職業(yè)。
但這些測試是非常準確的,我只好參加了教師培訓課程。然而,重新回到學校比我先前擔憂的要困難多了。我要與比我小一半的年輕人競爭呀。
大學一年級那年五月的一天下午,在上完一節(jié)異常緊張的課后,我含著淚開車回家,一路上思索著自己重返校園究竟是不是明智之舉。對自我懷疑者來說,放棄看起來往往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幾天后,我在牙醫(yī)診所碰見了約克夫人。我已經有好幾年沒有見過她了。我跟她講了小珍珠的故事以及它是如何促使我重返校園的?!暗Y果證明這實在是太難了?!蔽艺f道。
“我明白,”她贊同地說,“我丈夫也是三十多歲才上大學的?!?/p>
我聽了吃驚不已,因為她所描述的抗爭跟我的情況十分相似。我一直以為約克先生已經教了很多年書了;但實際上,我們的畢業(yè)班是他從教以來帶的第一個班。與約克夫人的這次偶遇被我視為堅持念完剩余三年的路標。
畢業(yè)后,我到了一所地方高中教英語。由于在校外生活多年的緣故,我力圖將真實的世界引入課堂。閱讀報紙和閱讀經典作品都是我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參觀工廠、邀請地方企業(yè)家講話與莎士比亞文學一樣被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臨近期末,校長告訴我,他提名我為一個專為優(yōu)秀新教師設立的全國性獎項的候選人。我受寵若驚。在申請中,我打算談談我的一位老師是如何激勵我的,于是我講述了小珍珠的故事。我認識到它正如牡蠣中的種子那樣起著刺激物的作用,讓牡蠣奮斗不止,直到孕育出美麗的珍珠。
2001年9月,從教第一年,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獎頒獎時,我有幸成了百名獲獎者中的一員。那些曾經教導過我們的老師也被授予了教師貢獻獎,恩師約克先生也包括在內。當我們倆在一家報紙的采訪中碰面時,我才明白這次相遇多么是時候——約克先生下一年就要退休了。
那天,我領悟到了另外一些東西。我的恩師坦言他也曾認為自己不會成功。由于在高中時成績很差,他輟學了,感到前途渺茫,因為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是什么讓他發(fā)生了轉變呢?“是心靈的重生和別人對我的信任?!彼f道。
猛然間,我恍然大悟。“這不正是我們的共同點嗎?”我說道,“您之所以要給孩子們珍珠,是因為您看到了20個缺乏自信的年輕人?!?/p>
“不,”約克先生說,“我看到了20個人,20個身上有著非凡之處的人?!?/p>
雪兒摘自《海外英語》2004年第8期